走进乳源:西京古道风雨亭
2021-02-24 下午 03:17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乳源发布”   
分享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随着年岁的增长,看过人世各种风景,才感觉故乡的天空蔚蓝清澈,故乡的田园朴实无华。在我的老家白牛坪(今乳源大桥红云),村旁横亘着一条如诗如画,“上通三楚,下达百粤”,始建于东汉时期的西京古道。古道边美丽朴素的乡村,常常让我魂牵梦萦。

1

2

  每次回老家,总想到长满芳草的古道上行走,在风雨亭中,做一次无尽的冥想。坐在清凉的青石凳上,思绪随着天空的云影忘情地飞翔。绵延的青山,悠长的古道,凄美的古亭,千帆过尽,一切,是否依然如昔。

  古道美,最美的还是古道上那一座座由大块青石砌成的古道风雨亭。几百年来它禅静的座落在古道山坳上或路途中,为千千万万南来北往的旅人遮阳挡雨。层叠的青山,清澈的蓝天,洁净的白云,风雨亭门檐上的浮雕,仿佛都在告诉人们,古道曾经承载了多少过客匆忙的脚印,留存了多少黯淡的背影,收藏了多少失落的回眸。

  站在长风浩浩的山巅古亭,眺望远方绵延如画的山峦,蓝天白云,山风悠悠,秋冬金黄的茅草如麦浪在风中摇曳。夕阳下呼啸的寒风,如哒哒的马蹄从远古传来。行走在平平仄仄的青石古道上,恍惚自己就是那个唐时策马凌风的旅人。长亭外,古道边,别离的笛声在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

3

  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韩愈曾三次从长安走西京古道贬官南下。在我们老家,附近有许多风雨亭都是以韩愈贬谪时途径西京古道流传的文化和故事而命名,如蓝关亭、仰止亭、心韩亭等等。可见古道百姓对韩愈的敬怀之心。

  韩愈三岁丧父,由哥嫂抚养,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春,韩愈的哥哥韩会被贬往韶州(今广东韶关)任刺史,途径西京古道。韩会被贬时,韩愈才10岁,少年不知愁滋味,此时的韩愈对世事还懵然无知。春天正是岭南莺飞草长的季节,山峦田野,鲜花烂漫,百鸟争啼。沿途古道风景秀美,他们却无心欣赏,哥哥韩会因遭贬出朝廷而愁肠百结。在韶州任刺史两年,因郁郁寡欢,时久成疴,客死异乡。悲痛之余,12岁的韩愈和嫂嫂侄儿,扶榇沿西京古道北归。山水迢迢,路途漫漫,沿途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妇幼一行历尽劫难,才将亲人的骨殖带回故乡河阳。

  据说暮年将近的韩愈,因写了一篇《论佛骨表》触犯皇帝,因而被贬广东潮州。行至陕西蓝田关时,大雪纷飞,车马受阻,遥望前路茫茫,心里极度难过。他携儿带女,凄凄惨惨戚戚,临别时亲人好友相送长亭,晚风拂柳、笛声幽凄。西出阳关无故人,出门又逢大雪纷飞,茫茫路途中,寒冷、饥饿、悲伤与家人相伴。伤心绝望时,他的侄孙韩湘(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及时赶来相助,亲人相见,悲喜交加,于是写下一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暮年惨遭贬谪的韩愈带着妻儿幼女,一路往南,途中遭风雪侵袭,使其小女身染重病,因路途上无医可治而身亡。韩愈悲声恸哭,当即写下一篇《祭女文》:

昔汝疾极,值吾南逐。

苍黄分散,使女惊忧。

我视汝颜,心知死隔。

汝视我面,悲不能啼。

我既南行,家亦随谴。

扶汝上舆,走朝至暮。

天雪风寒,伤汝羸肌。

撼顿险阻,不得少息。

不能食饮,又使渴饮。

死于穷山,实非其命。

不免水火,父母之罪。

使汝至此,岂不缘我!

  一个两鬓斑白、满脸泪痕的老人,在茫茫的原野上迎风独行,悲悲切切地寻觅已经遗恨长逝的女儿,其情其景,怎不叫人痛彻心扉。行至乳源白牛坪(今大桥红云),已是人疲马乏,恰又逢茫茫冰雪,路途寸步难行。遥望白雪皑皑的群山,不知何时才能抵达潮州,风烛残年的韩愈立在荒凉凄冷的蓝关雪地,与家人相拥而泣。

  传说韩愈一家在白牛坪蓝关亭处躲避风雪时,在山拗雪地上遗落一只靴子,被当地百姓拾捡。人们为纪念韩愈,把靴子掩埋在古道边的山岗上,筑成衣冠冢,当地人称此冢为“文公墓”,此处的山岭我们老家叫作“文公岭”。小时候我们常到墓地边放牛、割草,逢年过节常见附近村民提着贡品前来拜祭。

  白牛坪为乳之北,人称“天顶壳”,是西京古道南北必经之地,为粤北山区最高寒的地方。从我们记事起,每年寒冬季节,逢雨即结冰,田野山岗白茫茫一片,茅草树枝和屋檐下挂满了洁白的冰凌,路上凝冰二三尺厚,车马难行。为使行人避免遭受风雪之苦,同时亦是为了纪念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清乾隆年间,附近乡民集资修建蓝关亭(此亭后来被毁),亭内石碑上刻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文。

  明清时期有不少文人写过有关蓝关亭和韩文公的诗文,在古道一带广为流传。明朝韶州府太守赵霖吉一首咏《蓝关》诗写道:

昔年冒雪冲寒度,今日依然见门山。

应是圣明开瘴历,故全贤达化愚顽。

一鞭往迹迷茫里,千古芳踪咫尺间。

衣被流风深仰止,不辞拙笔赋蓝关。

  离蓝关亭往北不远处,有一处传说中的“梅花仙迹”,原是乳源古八景之一,相传为韩湘子送韩愈往潮州任职骑马至此停歇时留下的马蹄足迹,印在古道边的石块上,成梅花状,故称“梅花仙迹”。清顺治16年,时任乳源教喻庞玮(南海人)赋《前题》诗写道:

马上荆秦见乱山,云飞雪拥古蓝关。

梅花飘落无人扫,杨树凋零几鹤返。

盘曲长驱嗟路险,沉吟豪句破天悭。

黄尘扰扰韶光逝,惆怅仙从不可攀。

4

  古道梅花年年开落,仙人的踪迹却已无从寻觅。

  蓝关亭往南行走约一公里便是仰止亭,距离我们村旁古道约半公里。小时候我们常到古道边的山岗放牛,在附近的田野摘猪草,每逢刮风下雨,我们就躲到石亭里面去玩耍。儿时的日子,无惊无忧,任时光随风雨流逝。

  仰止亭建于清同治11年(1872年),纯石块建造,两边门额浮雕“仰止亭”和古人“天官赐福”图像。南门两边门柱有浮雕石刻楹联:“聊且停骊明月掩映怀始适,偶尔托足清风堪挹意恬然。”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门檐上的石刻楹联显得有些模糊,因而让人更觉沧桑古旧。

  仰止亭往南一至五公里有心韩亭、象兑亭,往西有乐善亭、寿德亭、纳凉避雨亭。这些古道风雨亭,均由条状青石纯彻而成,飞檐翘角,风格独特,大都由沿途古道乡民集资兴建。在心韩亭里至今仍保存着一块完好的施茶碑,碑文记载着古道人家以往施茶的善行。为过往陌生行人免受“过春雨之淋漓,遭夏日之熏蒸,逢秋露之凄凉,受冬霜之咸烈”之苦,当地乡民集资沿古道修建了一座座风雨石亭。为饥渴的人免费施茶送水,一举一行,体现了以往古道人家乐善好施、贤良淳厚的品质。

  曾经一度喧嚣的古道,如今人迹罕至,古道人家善良好客的品德,却如古道上那逶迤绵延的青山,恒古长存。

5

  白牛坪沿途古道风景如诗如画,风雨石亭古朴沧桑,美仑美奂。夕阳变换着远古的神秘,鸟儿鸣啼着远古的歌谣,蓝天白云,群山相连,碧草茵茵,在这里人们可以寻到唐时的明月,宋时的清风。倾听到千年的马蹄在猎猎长风中回荡。古道依旧,夕阳依旧,长亭外,别离的笛声已随时光远去。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乳源发布”,作者为县作家协会 马月兰,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