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广东有两处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1-10-19 下午 02:3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新快报”   
分享

  据国家文物局2021年10月18日消息,值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之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正式公布。北京周口店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等100项发现入选。其中,广东有两个项目名列其中,它们分别是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和广东“南海I号”沉船。

  【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

  我们的家乡如何起源?我们的城市建于何时?“五羊献穗”是广州人耳熟能详的故事,然而神话传说始终无法抚慰人们对真相的追索。千百年来,人们从史书中寻找答案;而自1953年开始的广州大规模田野考古,则以实物的证据,一点点还原了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巍峨宫墙。

01

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院方供图)

02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院方供图)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道禺山社区中山四路316号,宫署遗址内埋藏着秦代到民国的历代遗迹遗物,表明广州不仅是南越国、南汉国的王宫所在地,也是历代郡、县、州、府的官衙所在地,是广州22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作为曾在广州中心老城区存在过的一座王宫, 南越国宫署遗址所身处的王朝,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广州“有史可考”的阶段始于秦汉时期,《史记》《汉书》里讲述了广州建朝之初的历史轮廓: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设置了三个郡:桂林、南海、象郡,其中“南海郡治番禺(今广州市)”。秦末战乱,原南海郡尉赵佗,为了维护岭南地区社会稳定,击并桂林郡和象郡,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自号南越武王。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遣名臣陆贾,出使南越国,并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欣然接受了汉帝国的封号。刘邦的封王和赵佗的明智选择,消除了南越和中央的对峙,为岭南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环境。

03

南越国都城范围示意图(院方供图)

04

南越国宫苑曲流石渠遗迹(院方供图)

05

1997年麦英豪先生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南越国宫署遗迹层层相叠,构成了一部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1975年,南越王宫的第一张拼图——中山四路原广州市文化局大院内,南越国砖石走道发现。1988年,南越王宫范围西扩——北京路路口新大新百货大楼,发现南越国铺砖地面、“万岁”瓦当、云树纹瓦当。

06

“万岁”瓦当(院方供图)

07

南越国木简(院方供图)

08

“华音宫”印文陶器盖(院方供图)

  随后,在基建工程中,先后发现了南越国时期的大型地下石构水池和南越国王宫御苑,被认为是岭南地区考古方面的突破性发现。2000年在广州市儿童公园发现南越国宫殿遗址——南越宫殿露真容;同年,在西湖路光明广场大楼地下,发现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两度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09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867号(院方供图)

10

西汉南越王墓原址(院方供图)

  而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西汉南越王墓——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迄今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物最丰富、唯一饰有彩绘的石室墓。该墓藏于象岗山腹心深处20余米,出土了“文帝行玺”金印和“赵眜”玉印以及玉角杯等珍贵文物一万余件。墓主为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约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

  墓室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仿阳宅形制建造,坐北朝南、前朝后寝,分前后两部分,分别由石门隔开。墓前部为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后部为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墓主葬具为一棺一椁,安放在主室正中。墓中不仅放置了诸多奇珍异宝和生活用品,还随葬了15个殉人,作为他地下的仆役。南越王墓及其随葬珍品是南越国的重要历史遗存,对研究秦汉时期广州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南越王墓出土(潘玮倩/摄)

12

波斯银盒,南越王墓出土(潘玮倩/摄)

13

错金铭文铜虎节,南越王墓出土(潘玮倩/摄)

  1996年,南越国宫署遗址与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南越文王墓一起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悉,早在2006年、2012年,由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等组成的“南越国史迹”和“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就分别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点之一。

  【广东“南海I号”沉船】

  800多年前,一艘巍峨的“福船”在泉州意气风发启航,南宋的旗帜猎猎,是接纳海洋和财富的前奏。它慢慢驶出人们期待的目光,竟然在800多年后,才终于在广东阳江“归来”。

14

“南海Ⅰ号”文物,受访方供图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南海Ⅰ号”经海上丝绸之路自泉州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在广东台山海域,1987年在阳江海域被发现。1989年11月上旬,由中国、日本考古专家组成的南海沉船联合调查队在广州成立,调查队在11月中旬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90年代沉船调查工作搁置。

15

“南海Ⅰ号”整体出水,资料图片。

16

“南海I号”基本轮廓及各船舱货物(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01年4月,调查工作重启,2007年12月22日,“南海Ⅰ号”整体出水,这个被誉为“前所未有”的发掘项目,采用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整体打捞”方案——连货带船打捞出水。“用一个重达500多吨的钢沉箱,将古船从海底兜住,再用华天龙号海上起重船将其打捞出水,这被当时国际水下考古界认为是难以完成的方案。”出水后发掘整理的文物多达18万件,堪称中国水下考古之最,其中以瓷器为大宗。

  “南海Ⅰ号”出水文物总数约18万件,其中以瓷器为大宗,主要出自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磁灶窑、闽清义窑等东南地区的窑口,均为出口外销的民窑产品。也有超208件/套黄金货币和饰品出水,重达3.3千克,器形有腰带、项链、戒指、手镯、耳环、缠等六类。除此之外,还包括大量钱币、丝绸和部分银铜锡、竹木漆器及动植物遗存等。

  大部分来自东南著名外销窑口的陶瓷器,以纯净典雅的单色釉瓷等,展现了宋代审美;光艳夺目的金器,风格独特,有阿拉伯风格、宋地风格和辽地风格,雕工精巧,无不显示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手艺。铁器、铜器、锡器等金属器,也反映着南宋金属的制造水平。

17

广东阳江海陵岛,工作人员在“南海I号”发掘现场进行清理工作(2020年5月12日摄)。

18

青白釉瓷执壶、瓶,南宋,“南海Ⅰ号”沉船文物。潘玮倩/摄

19

“南海Ⅰ号”文物,方座菱形金饰。受访方供图

  目前,对“南海Ⅰ号”多学科的研究已逐步展开,对船体结构、船材种类、陶瓷窑口产地、动植物种类、船附海洋生物种属、金器漆器工艺等方面开展分析、鉴定、辨识和探源工作,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多学科合作的一次创新。

 

  (原文刊登于“新快报”,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关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