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从化木棉村
2018-07-18 上午 09:10   作者:曾耀登   
分享

       很早就听说从化木棉村的威名了,知道那座谢氏大宗祠更是不简单。这天有幸去拜访朋友,参观该村古建筑,顺便借鉴该村族谱的修缮方法,朋友是我非常尊重的长者,他不计回报地为谢氏写族谱,真是大公无私,须知修缮族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说回木棉村,根据从化的志书,这里是从化第一大村,人口近万,村民大多数姓谢。根据从化本土的地名书籍记载,木棉下辖的地方还包括:宝珊、乐善、文植、学滨、李巷、永宽、西岭、合记、大兴、李埔、陈庄、红华、龟咀、鱼良、乪车、瓦岗、桥氹、瓦氹、四兴、万合、龙元、艾元。纵观这些地名,充满着泥土气息,还依稀看到千百年来木棉村的发展历史。

       木棉村位于今105国道旁边,而105国道,在民国年间称为“广韶公路”,再往早期溯源就是“北江古驿道”。另外,此地也正位于流溪河畔,也是“从化水上驿道”最多印记的地方。

       根据清朝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版的《从化县志》,对于从化境内的驿站与驿铺,《疆域铺递志》一文有如下记述:

       旧志所载十有余处曰总铺者,在县前旌善亭之右也。其佛子岭铺废(圮)已久,皆布政使吴廷举经理之,周道尽植以松,为民砍伐殆尽,知县吕天恩补禁之,今荡然矣。所存者铺舍九间,每间额设铺司兵二名,共十八名。其急递有二途,一自县前铺南十里至黄竹坑铺,附近井岗村修之。又十里至津头铺,水南头黄泥蔃、莲塘修之。又十五里至番禺之杨村正铺,计程三十五里,此由从达省之南隅也。一自县前铺西北十里至牛往中铺,大溷社岗修之。又十里至牛往正铺,上塘村修之。又十里至象岭铺,高塱小坑修之。又十里至大窝塱铺,白水塘修之。又十里至新添铺,道婆潭龙角村修之。又十里至野鸭塘铺,白土隔塘修之。又十五里至清远之白土铺,计程七十五里,此由从达清以达南雄之北隅也。而铺舍有损坏者责在捕官,若司兵之有老弱病故者,县令募补云。

       其中,“县前铺南十里至黄竹坑铺”就与木棉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今天的“水南头”,到“井岗”,再到“莲塘”,这里有最丰富的从化古驿道地名,因为这些地方,既在“国道”两侧,又在流溪河两侧。

1

谢氏大宗祠

       再说回木棉,它的谢氏大宗祠,是本村最古老最传统的祠堂,位于古村的边上。祠堂前方是宽阔的大禾塘,真是大气派,但现在禾塘的用途改变了,是因为种水稻的人已经很少,于是改为运动场,安放个篮球架就成为百姓锻炼身体的地方了。而大门正对着池塘,气势颇为壮观。中国传统的祠堂总是与水塘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谢氏大宗祠马头墙砖雕设计,木结构为主,柱梁上的图案精美,可谓雕梁画栋,而大门两旁的石柱高大,给人尊崇的感觉。

       与朋友寒暄一番后,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条远近闻名的古村落。朋友介绍说,从化的宗祠很多,但能够称得上“大宗祠”的,据说整个从化地区不过三个,这是其中之一,因为命名必须严格按照入仕级别进行。听他这么一说,不由心存敬意了。其实,我深知,木棉村不仅仕出名门,而且有很多经典古建筑,粗略估算不下三十座,随便一座的典故都可以说得上一整天。

       朋友接着说,谢氏是一个典故众多的姓氏,谢氏家族最有名的堂联为:“东山世胄,淝水家声。”他进一步介绍到堂联的来历:从化木棉村谢姓族人,据记载是东晋人谢安的后裔。谢安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宰相,以“淝水之战”名垂青史,他指挥八万人马,在淝水一带打败了对手的九十万大军,这就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因谢安曾在东山闲居,之后又出来干了一番事业,当时人称之为“东山再起”,后来这词就演变为典故成语,因此,堂联里包含东山和淝水两地。

2

“宝树流芳”牌匾

       走过祠堂静悄悄的门口,看到高高的屏风,朋友便介绍到,以前只有一定级别的官员到来屏风才会打开,平时就锁着。抬起头,“宝树堂”几个字赫然在目,原来这是谢氏的堂号。还有一副对联伴随:宝树宗枝源流远,祖祠世族泽永长。上方:宝树流芳。两侧:礼门,义路。这明显是以前宗族礼教的产物,有点阶级身份之别,草根百姓只能走旁边,达官贵人才可以走中间的大门。

       再继续往里面走,看见墙壁上画着几幅古画,其中《宴乐图》画的是八仙过海,旁边还配着一首七言古诗:钟离宝扇自摇摇,拐李葫芦万里烧。洞宾挂起空中剑,采和一手把篮挑。张果老人知古道,湘子横吹一品萧。国舅曹公双玉板,仙姑如意立浮桥。还有一幅《竹林七贤》,画的是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们常聚在当时的河南山阳县竹林之下,酣畅美酒,谈天说地,作诗作词。

3

去矜堂

       然后,我又看到“去矜堂”几个鎏金大字,我估计,先辈们起这样的名是因为希望子孙后代,戒除自尊自大,骄傲自满。在天井处,我还看见一对古旧的石狮子,看得出,饱经风霜的石狮子见证着祠堂的过百年风雨,朋友也以这古董为荣,还悄悄地告诉我如何区分雌雄狮子的奥秘。正当我欣赏着祠堂的一砖一瓦时,朋友念出一副对联,“双双燕子归来,带得满脸春风,飞入草堂同报喜;片片梅花点缀,引回一天瑞气,开以琼砌竞呈芳。”他补充说,对联看似简单,其实饱含典故,其中“双双燕子”,叫人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指的是著名的政治家王导和谢安,后者正是刚刚提到的在淝水之战中的卓越军事家。而“片片梅花”,可能是实写,梅树、李树还有沙梨树是花朵颜色相近,难以区分,并且开花时间接近,便以“梅花”统称;也可能是虚写,据说木棉村附近以前很多飞鸟出没,如白鹤等,远观时让人以为“片片梅花”,翩翩起舞,好不迷人。

       朋友也知道我看过众多古祠堂,没有过多地介绍这里的木雕,哪怕它其实真的很经典,但他也指着大门的下方说,谢氏大宗祠最得意的是这物品——抱鼓石。

4

抱鼓石

       抱鼓石,我估计整个从化地区不超过两处,朋友指着它娓娓道来:当地人称为“御鼓”,这可不是想摆就能摆的,它通常是以前皇帝赐予的,彰显了一个家族的非凡地位。我知道,抱鼓石一般摆在大宅的门口,是两块雕琢的石构件,因为它有一个形如抱鼓的形态,故得此名。这是依托建筑功能施以装饰的石构件,起着保护大门,壮主人威势以撑门面的作用。抱鼓石是礼制建筑的符号象征,它绝对不会脱离它主人背后的政治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它的大小和雕刻的内容与门的规格是相称的,可以表示府第的规格和主人的身份。它是宅门“非贵即富”的符号,是最能代表屋主等级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作品,因此它植根于生活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建筑文化的体现。在古代,它甚至可以作为联姻家庭身份是否匹配的参照物。抱鼓石还是辟邪之物,因为鼓动生雷,而雷,有辟邪镇宅压煞之作用。

       听了这些介绍,我也觉得谢氏大宗祠不简单,木棉村不简单,华夏文明里的建筑文化不简单,我希望抱鼓石可以作为一把钥匙,开启从化古村落建筑乃至华夏传统建筑文化的大门。对抱鼓石的深入了解,使我们不只停留在单纯欣赏传统建筑符号的美丽外观上,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其背后隐藏的深邃的文化内涵,而今天,我们竭尽全力挖掘南粤古驿道,就是为了深入了解南粤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一切历史文化,都要体现在我们要去认识每一处古屋,每一座古桥,每一块古碑……

 

       作者简介:

       曾耀登,一名来自从化的老师、南粤古驿道网读者、从化地名探索爱好者。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