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县城建设
2023-09-18 上午 10:16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方都市报”   
分享

  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难题的关键。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同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围绕以县城为重要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广东实际,《若干措施》从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

 

  强公共文化治理

  提升县域生活品质

  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若干措施》强调优化文化体育设施,支持持续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效能;加快建设县级智慧广电平台和应急广播体系;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社会运动场地、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体育公园,优化提升县城15分钟健身圈。

  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之外,还需要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处理好县域城镇化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大革命遗址、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南粤古驿道等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力度;推动县城建设传统工艺、老字号和工业遗产等特色文化展示空间,支持有条件的县建设省级以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非遗工坊建设;鼓励建筑设计传承创新;严禁随意拆除老建筑、大规模迁移砍伐老树。

 

  引历史文化活水

  破县城发展难题

  “这个文件的出台真的是太及时了!这两年我深入县区做田野调查时发现,我们广东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的保护,因全域统筹协同治理而越变越好,但我们的文化生态保护却亟须被拯救,尤其是到县城这一层面,很多文化遗产、历史遗迹潜藏在江河之滨、山林之间未待被发现,正在渐渐自然消亡,也有些处于乡野之上的遗址因为保护不得当被破坏,也面临消失的危机。”文化学者、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表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同样也是县城的根脉。我们要建设绿美广东,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既要打造好蓝绿生态空间,也要注重文化生态圈的建设及文化生态氛围的营造。

  他说,蓝绿生态与文化生态二者交相辉映,既可以让生态资源好起来,也能让南粤大地上的遗产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化要素转变成为生产力。

  “万家灯火同秋月,大地光明不夜天”。当前,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大湾区11座城市以艺术之名集结,用百余场文艺活动带领市民“艺游大湾区”。

1

创意粤港澳戏曲群像《声声入戏》

  驿道君观察发现,本届文化艺术节期间,粤港澳大湾区舞台艺术精品巡演、小型精品晚会、民族音乐会、美术作品展、文艺创新论坛、杂技艺术周、曲艺艺术周、文学周、小学生诗歌季、吉他文化艺术展演、电影交流季、优秀电视剧网络影视剧展播、线上展播、文旅嘉年华和第七届华语戏剧盛典年度榜单发布典礼等系列重磅活动将陆续举行,展现了大湾区缤纷多元、包容新锐的文艺气象,而其中很多活动开放度很高,积极调动了区县参与。如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吉他文化艺术展演开幕式定于9月22日晚在惠州市惠阳区举办,邀请了来自大湾区城市的乐队和歌手为市民倾情演出。活动期间,吉他产品博览交易会在惠州市惠阳会展中心举办,包括名琴、手工琴展览,吉他产品展销及新品发布会等活动。

2

《潮涌大湾》

3

汪明荃演唱《万水千山总是情》

  在江冰看来,未来,相信随着县城公共文化治理的不断加强,县城文化生态空间慢慢建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才更有活水,更可持续。

 

  (原文发布于“南方都市报”,记者吴凤思,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