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粤大地走向延安的热血文化青年 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1)
2024-02-01 上午 10:00   作者:许瑞生   
分享

  编者按:

  1930年3月,在如今的上海多伦路201弄2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团体,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进行创作,与社会黑暗斗争。当时,在左联的号召下,美术家、戏剧家、社会科学家等联盟组织纷纷成立,形成左翼文化阵营,以文艺为铎,为国人敲响振聋发聩的时代声音。

  在南粤大地上,一批热血的潮籍文化青年前赴后继奔赴上海,成为左联的主要发起人或参与者,有“左联七常委”之一的洪灵菲,“左联五烈士”的冯锵,以及戴平万、丘东平、杜国庠、许涤新、许美勋、唐瑜、梅益、柯柏年等。在左联的影响下,陈波儿、郑正秋、蔡楚生等成为我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以艺术为利器,为大众服务,参与抗日民族运动。

  1936年春,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而她的精神流向全国,汇入各条战线。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众多粤港澳院校为维系教育不堕,曾有一段迁徙办学的艰苦历程。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管埠这个深藏粤北的小山村,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办学地,众多左联文化人士走上战时学园的讲台。青山下,武江畔,有洪深、许幸之指导学生排练的身影,有穆木天、彭慧诵读新诗的语音,有符罗飞、唐英伟、刘仑手中画笔、刻刀的辗转。左联星火闪烁,用进步文艺丰富青年学子的生活,为他们驱散前路多艰的迷茫,陪伴他们走上爱国救国的道路。

  时光荏苒,战争阴霾消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强音。2018年以来,以许瑞生为核心代表的广东“三师”志愿者沿着韩江—上海滩—粤北管埠等时空路径,深入挖掘整理左联历史,重新发现左联与南粤大地的历史人文关联,构建南粤“左联”之旅以及诠释左联精神在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的星火传递。

  即日起,南粤古驿道网特辟《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专栏,跟随广东“三师”志愿者寻找左联的星火,致敬那些曾在动荡年代中照亮祖国未来的人。

 

 

 

从南粤大地走向延安的热血文化青年

许瑞生

 

1

  南粤古驿道红色之旅的众主角中有一批从南粤奔向延安的热血文化青年,有一批为民族复兴创办中国高等院校的爱国仁人志士。从岐澳古道走出来的香山人,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先驱,第二批留美幼童唐国安先生创办了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石岐人萧友梅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解放后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是新会人陈垣;中央美术学院首任校长林风眠,出生于梅县西阳镇阁公岭村石匠之家;首任中央音乐学院校长马思聪出生于海丰海城,1937年在广州创作了《思乡曲》传颂于世。直至改革开放恢复建制的中国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李凌,1938年当年25岁奔赴延安在鲁艺学习的台山文化青年。星海音乐学院前身广州音乐专科学校首任校长周国瑾,同样1938年赴延安鲁艺的广州青年。

2

图为唐国安纪念馆雕像。

2

图为2000年在汕尾城区建立的国内第一座马思聪形象的浮雕雕塑。

  可能大家没有想到,北京电影学院创办人是潮安人陈波儿,可以自豪地说广东籍的教育家从清末至解放后创办了中国高等院校占半壁江山。他们有留美幼童、留法留德的艺术家,更有一批经历延安洗礼和抗日民族战争考验的文化青年。

  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南粤大地有一批热血文化青年,从古道出发,来到革命大本营广州,或从码头出发,坐火船漂泊至上海,经大千世界的洗礼,又奔向革命圣地延安,聆听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教诲,以艺术为利器,为大众服务,参与抗日民族运动。

        点击观看视频:一个明星的红色之旅——记陈波儿

        点击观看视频:重访《延安丽人——陈波儿》

  “波儿同志”也许已经陌生,如果说起她上世纪三十年代主演的电影《桃李劫》、《八百壮士》,你会肃然起敬。

  1951年11月9日,陈波儿不幸心脏病突发去世。中宣部、文化部、总政文化部、全国妇联和全国文联共同发表祭文:“维公元1951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文化部、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谨此祭于陈波儿同志之灵。”“在你戏剧电影活动的初期,你就理解到革命的文艺工作,它只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你在当时反动政权统治下,很好地运用了艺术武器,为当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奋斗!你是党所教养的儿女,因此,你不仅在电影工作上有很好的贡献,而且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冒着困难和危险,响应党的号召,到广大社会群众面前,到抗日战争前线,为唤起组织群众的任务而努力!”此外,胡乔木同志代表中共中央讲话,邓颖超同志撰文纪念,可见波儿同志在老一辈革命家心中的份量。

1

图为在陈波儿庵埠故居前的老榕树。

2

图为陈波儿故居侧面。

3

图为陈波儿故居的传统潮汕故居女儿墙屋头装饰。

  很难将“波儿同志”这一形象与来自潮汕海阳县庵埠镇做干果批发生意的商人家庭小家碧玉联系起来。

3

图为1910年左右汕头埠、庵埠、澄海的历史地图,汕头埠正北为庵埠,陈波儿的出生地,右上角为澄海。

  1937年1月24日,陈波儿带领上海妇女儿童慰问团,在抗日战火硝烟仍弥漫的百灵庙镇,以“街头卖艺”的形式主演《放下你的鞭子》;1937年由叶剑英、李克农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受邀看了斯诺举行的陕北红军摄影展,第一次看到革命圣地的她被陕北高原的活力吸引,1938年11月奔赴延安。1942年5月,陈波儿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与姚仲明合作编写并导演了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周恩来关心该剧创作,1944年12年19日给作者写信:“仲明、波儿两同志:这几天读到你们的文章,很高兴。仲明同志的意见,我几乎全部同意,凡是我想和你们说的,你大概都已说了,但不知剧本已经修改好了没有?如已修好,我很愿意在你们付印前,得到一读的机会。可否?望告。专此,致以敬礼!周恩来 十二月十九日”[1]

  1951年,陈波儿主持成立了第一个电影艺术研究部门——表演艺术研究所,即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成为“北影”的奠基人。2011年12月29日,陈波儿逝世60周年研讨会,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在开幕式词中说到:“我们怀着无限敬仰之情,在这里纪念陈波儿同志逝世60周年,目的是共同缅怀这位人民教育的奠基人、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我们学院创始人的光辉风范。”[2] 著名电影演员于洋回忆陈波儿时写到:“有一次,我在操场上练萨克斯,陈波儿见后跟我说:没想到你还会这洋玩意?我腼腆地说吹得不好,陈波儿看着我若有所思地说:你好好练吧,听说你要改名?我看你就叫于洋吧!从此,于延江的名字就渐渐不再提及了。”[3]

  陈波儿1910年出生及少年时代,汕头埠五光十色,1921年汕头海关仍由英国人掌控,现在广东档案馆保留着汕头海关到澄海分关的调查报告。

3

图为汕头海关到澄海分关的调查报告。

  此时至上海的火船已经开通,许多汕头籍的热血青年奔赴上海发展,包括成为电影大师的蔡楚生,从西堤码头出发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与文艺工作者的合影是中国红色文化经典的影像,坐在朱德同志右侧的弱小着深色上衣浅色长裤的女子就是陈波儿,多么重要的位置,挨着波儿同志的是张悟真,他的右侧是毛泽东同志。

4

图为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时与文艺工作者的合影。

  照片波儿同志居中端坐,在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陈波儿的小说《同志,你走错了路!》的书也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5

图为延安博物馆展示陈波儿的书。

6

图为上世纪30年代延安宝塔的历史照片。

7

图为现在延安的宝塔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简介信息牌。

  奔向延安,是多少热血文化青年的渴望,也是海丰之子丘东平理想向往的地方,但惜牺牲在苏北。与丘东平先生共事的何士德,身为牧师之子,依父辈的期待是在教堂指挥唱诗班的演唱,但与丘东平在鲁艺华北分院分两路分散时,成功奔向延安,谁都无法预想到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七大庄严会堂上,何士德指挥参会者演唱的是热血沸腾的《国际歌》。

8

图为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的场景。

9

图为现在保持的延安中共七大会址场景。

  何士德1910年出生于阳江江城区南恩路近元里一巷16号,后至广州教会学校培英中学读书,1931年考上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37年12月在南昌见到陈毅、要求加入新四军,1939年7月1日,由陈毅同志撰写歌词、何士德谱曲的《新四军军歌》在云岭陈家祠堂响起,何士德之前将自己关在屋子里,经过五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产生出浩气荡然的旋律。1941年何士德先生与丘东平先生共同执教鲁艺华中分院,可惜为避开日军包围转移时丘东平先生先逝而壮志未酬,1942年12月何士德进入延安的鲁艺,在七大开闭幕式上,陈毅向毛泽东推荐何士德,指挥全场高唱《国际歌》。

  从南粤大地出发,奔向祖国大地,在抗日烽火中奔向延安,南粤文化青年中最具有代表性人物是生于澳门的冼星海,1938年11月到达延安,33岁的音乐家风华正茂,在延安北门外组织部大礼堂指挥鲁艺师生演唱自己作品《黄河大合唱》成为延安最激动人心的历史画面。何其芳回忆到:“冼星海穿着一套黑色哔咭的中山服,很整齐。他一手拿着指挥棍,挥动两只手指挥,有力极了。”[ 王培元著,《延安鲁艺风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8页]

  在延安围绕冼星海一起从事音乐艺术创作的广东人韦虹、李凌、罗浪、何安东、周国瑾、朱荣辉、李树化等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向延生,有专文“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介绍了延安鲁艺广东籍音乐家群像。作者认为是萧友梅、冼星海、马思聪等广东籍音乐家借广东近现代开放的土壤,奠定了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土壤使然。[4]

  奔向延安,有来自香山的古元,创作了大量称为“延安学派”的木刻画。1938古元来到延安,先进陕北公学学习后1939年至1940年在鲁艺美术系学习。

10

图为刘穗艳作布上油彩:《延安.古元寝室》。

  奔向延安,来自潮汕的翻译家梅益翻译了《西行漫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几代中国人。

11

图为《西行漫记》最早的中文版。

  回首百年,广东籍的文化人创造了文化和教育的辉煌,陈波儿为北京电影学院奠基人,香山的唐国安为第一任清华大学校长,香山人萧友梅为第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新会人陈垣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海丰人马思聪为第一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梅州人林风眠为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以陈波儿、丘东平为代表的诸位南粤热血文化青年,从村门口的古道出发,走向广州,走向上海,走向延安,走向中华民族的复兴之道。

  在2018年国庆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早年热血的南粤文化青年。

 

——此文发表于2018年9月30日

 

  注释:

  [1]何立波、曹雪立,“人民电影事业的拓荒者”,《光彩百年》,2013年,第6期,39页。

  [2]杜玲玲,“育人与树人”,《学术研讨》,2012年第1期。

  [3]于洋,“在大海里航行”,《我的档案我公开》,2011年第7期,第9页。

  [4]向延生,“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星海音乐学报,2017年第2期,103页。 

 

  (注:文中部分资料的有关照片拍于广东省档案馆、中山图书馆、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特表感谢!)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李凌玉 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