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马耳他的点滴感想之一:对南粤古驿道“线点网”的时空思考
2019-01-17 上午 11:06   作者:“三师”专业志愿者 俞军   
分享

  2019伊始,衷心祝愿南粤古驿道修复活化利用工作道广而路远!新一年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当读到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瑞生在1月4日于广州召开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场交流会上提出的“古道学”研究行动尤为激动与振奋。“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是中国的哲理智慧,相信“古道学”将会从更高、更综合的学科层次深化研究南粤古驿道文化,构筑城乡复兴与发展创新之大网。

  2018年11月底,我很荣幸能作为南粤古驿道国际“三师”志愿者,考察学习西京古道与梅关古道及周边古村落。有赖于“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的组织与当地热情而详细的介绍、广东省建设计研究院的帮助,我们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多多。《德国华裔建筑师俞军在南粤古驿道上的行与悟》小文刊登以来,身在阿尔卑斯山,时空依然留在南粤古道上的我,一直想写些欧洲“古道”发展的感想。

  在跨入新年那几个日子里,沿着南粤古驿道“线点网”的行悟思路,带着“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课题,来到地中海海洋中心马耳他岛多日,感受甚多,受到阿瑞鼓励,在此写上几点与大家共享与交流。

 

  位于地中海中的“孤岛”袖珍国——马耳他,无论从经济地理学还是从政治、宗教、人类迁移、区域种族交融、语言学等角度来看,由于历史上时空条件变迁,却成为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欧洲与阿拉伯多元文化缩影的一个活化写照。

1

2

马耳他首都瓦莱塔valletta / 笔者摄。

  马耳他的历史始于约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类定居。 第一个文化鼎盛时期发生在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间。至今,马耳他最大的秘密之一是无数的圣殿神庙,其中一些已有6000 至7000多年的历史,为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殿庙构筑物。

3

坐落在马耳他的姊妹岛GOZO岛、198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希冈迪亚神殿Ggantija,约在5600多年前建成。神话中神庙是由母亲怀抱孩子一个晚上建成的,而大块石头重约1.5吨以上。马耳他公元前52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处于母系社会阶段。除了Ggantija神殿还有著名的台希神殿TaxienTemples等。

  马耳他洞穴对古生物学和考古学都具有重要意义,至今许多仍然无法考证识别它们是如何创建的。即使今天已对外开放的设施,在考古学家心中仍然是个谜。 为什么在公元前5000年前,其代表的文化发源于这个岛上?为什么它在公元前2500年就突然消失了?[1]

4

约7000年前洞穴文化Ghar Dalam: 其整体的砾岩预计约在18万年至11万年前形成。由于在洞穴中发现的所有动物似乎都是源于欧洲的,因此人们认为马耳他曾经与欧洲大陆(西西里岛)相连,而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与非洲相连。

  马耳他的青铜时代(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多年间)与该岛的重新定居有关,当时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一个文化完全不同、来历不明的人群显然已经离开了岛屿。

  在过去的2500年里,该岛在古时地中海迦太基人(Crthagos北非海岸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统治之后,受到欧洲大陆的强烈影响,特别是受到在1530年定居的马耳他医院骑士团(圣约翰骑士团)的影响。马耳他医院骑士团除了百年来抗争阿拉伯奥斯曼帝国的著名历史,其从13世纪未从耶路撒冷至罗德岛到马耳他岛、200年前由被拿破仑占领的痛苦中艰难迁移拉出一条欧洲纵向的、重要的、壮观的欧洲宗教文化、时代历史与文化“线点网”。

  马耳他医院骑士团[2](马耳他骑士主权勋章,全称:耶路撒冷的神圣圣约翰的主权骑士团与医院秩序,属于耶路撒冷的罗德的马耳他,被称为罗德主权骑士团、也被称为马耳他骑士主权勋章。The 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 SMOM; officially known as the Sovereign Military Hospitaller Order of Saint John of Jerusalem, of Rhodes and of Malta)源于一个天主教的宗教组织,其在11世纪耶路撒冷成立并成为第一次十字军(1099年)之后的宗教骑士团。除了原名称圣约翰,自1530年落地马耳他岛至今一直沿用此名,从公众权利角度出发,其今天仍被视为一个主权的、非国家的民众主体。其权利责任范围除了它自己的“政府”秩序管辖权,还能派遣大使,并有自己的类似法院的机构(马耳他君主骑士法院)与货币。现在,它是在国际上拥有约13500个会员(仍保留历史上十字军骑士的称号)全球慈善事业组织,宗旨帮助那些不受宗教或地区限制的老年人、残疾者、难民、致命疾病患者和麻风病人等。

5

纹旗

6

徽章

  关于马耳他医院骑士团的迁移历史和与对马耳他空间发展影响将在“来自马耳他的点滴感想之二”另篇介绍。

  1798年,这些岛屿被法国拿破仑占领,两年后被英国占据,经过164年的英国殖民统治,马耳他于1964年获得独立,自1974年以来成为议会制共和国。 马耳他于2004年加入欧盟。 

 

  一、点滴感想与时空思考

  (一)堆砌与“自然”生长

  以地中海海岸典型的贝壳灰岩石(coquina stone)堆砌的神庙、城墙与建筑群体构成从“大地的生长”的总体风格。 

7

8

堆砌与“自然”生长的城与乡/ 笔者摄。

 

  (二)有人居住的“博物馆”般的城市、街区、镇、乡、村是“活化”的秘方

  被称为“无处不是历史文化博物馆”的马耳他名副其实,它不是传统意义上说的在城市中设置供市民参观的博物馆或博物馆群,而是让人们感受到城市与街区就是博物馆。当进入到“历史场景”与当今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情境时,展现出来的是整体保护的、身临其境的、最自然的、能体验与进行互动的城市、镇乡、村落。

9

10

11

姆迪娜Mdina古城/ 笔者摄。

  姆迪娜Mdina古城建于公元前古罗马腓尼基时期(来自Phenicia,今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岸线区[3]),曾在公元870年被阿拉伯人占领并称为“城墙国”与巷道城,至1530年在马耳他骑士主权勋章团迁入前为马耳他的首都。马耳他骑士主权勋章团在15世纪抗争奥斯曼帝国中立下汗马功劳。姆迪娜Mdina古城现居住人口为235人,为马耳他重要历史文化城市规划与建筑(中世纪至巴洛克及市民街巷风格),是“博物城”之一。“博物城”中的mdina博物馆收藏有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画家、版画家、数学家和艺术理论家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uerer )的大量铜版画和木刻原作。

补

阿尔布雷特·丢勒缩写。

  在这里看到与感受到的不单单是单栋文物建筑或建筑群的保护,而是整个岛国中古城,整个街区、古村、古迹点连线成网的“绣花式”保护与维护。将历史文化建筑(群)及其区域环境上升到城市(古道)学理论高度并加以保护与“拓展”发展,认识到保护的完美与还不完美(还在完善中或“控制中”、“等待”修复中)的交替相间过程,也看到恰恰是“不完美”却获得完美的美学事实。另一方面,“嵌入”古韵中的现代建筑不一定都是大师们的“引领”作品,它们不一定很突出,但却常常能感触到一种“具有对历史文化环境的思考”的责任与探索。

12

马耳他首都瓦莱塔valletta,照片左侧的炮台正在礼炮中 / 笔者摄。

13

14

“完美与不完美”“过去与现在”的交替相间/ 笔者摄。

15

马沙斯洛克Marsaxlokk渔村/ 笔者摄。

  而恰恰这些有人居住的“博物馆”、街区、城、镇、乡、村是成功保护与“活化”的重要秘方。其沿历史进程中的功能延续与无数次功能转化至今的“内涵”与带着历史沧桑痕迹的外壳带来了“来自过去身处当今”的景象。

16

17

著名的3姊妹海上城与对岸首都的炮台/ 笔者摄。

 

  (三)多元文化缩影的一个活化写照

  时空条件变迁与族群迁徒使得马耳他成为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欧洲与阿拉伯多元文化缩影的一个活化写照。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马耳他语是欧洲唯一源于阿拉伯方言并融入拉丁语系的混合派生,下见第7节马耳他国家的徽章描述。

18

19

20

中图右门右上的窗图案为马耳他医院骑士团的徽章 / 笔者摄。

21

首都瓦莱塔valletta ,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与阿拉伯多元文化痕迹成“网”/ 笔者摄。

 

  (四)天然雏形与古堡

  在碧蓝天空与深蓝海水的对比下,形成“不折中”的刚然形态轮廓;与光影及色彩的对比,为马耳他构筑“古堡”的形态与色彩的天然雏形,进而在后脑中联想到起源于欧洲的油画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美的表达!

22

23

丁里悬崖Dingli Cliffs与姊妹岛戈佐“内海”Inland Sea / 笔者摄。

24

3姊妹海上城之一的森格莱阿Senglea城堡 / 笔者摄。

 

  (五)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动

  在1990年,生态自然区保护计划才在马耳他开始,当年仅约占该国总面积的0.1%, 至2013年土地已达到13%,并受到严格保护(按欧洲“动植物栖息地“保护条例标准)。而至2014该国的水域保护区已达到193平方公里,为岛陆地面积的61%。在这些地区,原始的地中海景观线受到保护。马耳他最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包括菲尔夫拉岛(Filfla)以及格帝娜湿地(Ghadira)和诗玛湿地(Simar)。但是,马耳他建设用地的比例被认为还是很高,达总用地的三分之一。[4] 

25

26

马耳他村落与村落群/ 笔者摄。

27

受到严格保护的地中海景观岸线与湿地区 Dingli/ 笔者摄。

  自加入欧盟以来,马耳他为改善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努力,空气微粒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为每立方米23.9微克, 该值低于欧洲平均值,低于荷兰的平均值。但另一方面,臭氧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远高于欧洲平均水平,仅次于希腊。[5] 

  提供清洁饮用水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仍然是马耳他政府的一项关键任务。 不仅在环境保护方面,而且从经济角度来看,水资源等缺乏对国家经济是重大的挑战。基于欧盟水源纲要(欧盟优质水可持续管理组织的构想)[6],随着建立新的、有效的配水系统和控制可能的下水管道泄漏,以及日益增长的市民与来客的直发性的环保节水行动,正在尝试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马耳他自然环境保护依然是艰难的,受到人口增长,引来土地开发的增长和高涨的旅游业的威胁。这些因素一方面威胁动植物的栖息地,另一方面导致自然景观的损坏。马耳他每年人均垃圾648千克,垃圾处理依然是极大的问题,在欧盟已达到塞浦路斯之后的负高峰,目前实施的垃圾分类到生活单元行动是有效的措施之一。[5]

28

虽然没有德国的8类垃圾分类体制,但在马耳他村级已进行4类垃圾分制(塑料、纸类、玻璃、混合类)/ 笔者摄于马沙斯洛克Marsaxlokk渔村。

 

  (六)“柔性”旅游发展(Soft Tourism)与公共交通

  当今环保意识已进入到更高、更深的层次,伴随现代旅游业发展,提倡一种“柔性”旅游形式。这个可持续旅游的概念首先是重视旅游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度,进而达到最佳的财富创造和“新的旅游文化”。

  该术语已经成为旅游业需求和已经部分实施的价值变化的流行语。由于大众旅游(硬旅游),已在欧洲热门目的地,包括马耳他产生了负面的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已展开了“可持续旅游”(社会和旅游政策)的激励辩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尤其是在德国、欧共体的自然环境的保护政策(德国环保部 Federal Agency for Nature Conservation)指导与引导下,以人类的自然遗产、风景和文化得到更高程度的保护为共识,提出旅游业性质基本依据或合理“量”, 这符合“生态经济学”(Economy through Ecology)。[7]

  从旅游者角度来看,“柔性”旅游三个关键问题的旅行形式[8]:

  1. 最大可能少影响及破坏自然环境性质(保护和投资剩余的自然资本存量);

  2. 最大可能地紧密地和最原始地体验自然;

  3. 最大可能地适应这个国家的文化。

  除了环境方面,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定义,可持续的旅游业是指高度重视目前和未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达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9]

  而在欧洲,包括马耳他旅游意识也有所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到此一游”的初级“硬性”旅游,对自然景观是赞叹与保护(尽最大程度降低不必要的浪费、 寻找合理行动方式等),对当地文化历史是敬仰与学习(包含物质与非物质人类遗产),产生体验互动的享受。

  据马耳他统计局数据,2017年来自全世界到马耳他访客数已接近200万人,酒店过夜量约183万[10],对此,就马耳他交通体系与组织方式值得研究。马耳他首推公共交通,其体系相当发达,公交路线到各个村落、公交专线成网,基本路线沿海岸线循环。作为近路的岛链水上交通(Ferry)也非常发达,为公共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 约共有80多条线路的公共交通,其价格也相当低廉与合理,如下节讲述。马耳他处处都是“博物馆”,“历史文化充满在大地土壤与空气”中,而公交路线似乎在大“博物馆”中行驶,到达各个村落与景点,也就是旅游路线,这种当地市民至村民生活与游客路线相结合的公共交通体现出环保型公共交通的特点。结合现代信息社会技术,其公交APP - Online相当发达,而马耳他式的“滴滴”(Taxify)用车极其方便,而当地司机是最好的“导游”,也比出租车便宜许多,为此,放弃在马耳他自驾租车吧,否则只会增加排气与不环保的“精力消耗”。

 

  (七)袖珍国与“微型城市群” Small Citys (意大利语Cittadelle)

  马耳他岛北向距意大利西西里岛约80多公里、南距非洲北岸200多公里,位于地中海“中央”,为历史上欧洲至中东、北非的海上必经之路与战略要地。

29

  由马耳他岛与姊妹岛戈佐Gozo(Ghawdex)、二者之间的Comino小岛(5位居民)及几个无人居住的小岛构成的袖珍国(总共约316平方公里, 约44万人口/2017) [11],被认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五高的国家,竟然由68个行政市与区组成。密集的“城市群”与“洒落在丘陵绿地”中的城镇点及360个教堂 [12],号称每天可朝圣一个教堂。

  无处不是文化历史博物馆 (场),一系列“古城”“古村”式的博物场 ,让“历史文化充满在大地土壤与空气”中,无处不是社区式的“微型城市”。

  马耳他徽章上有带有城墙的白红色盾牌,象征主权,在盾牌左上角(纹章右侧)由英格兰国王乔治六世授予的十字架奖项,描绘在二战意大利和德国空袭期间,马耳他全体人民的勇气。盾牌周围环绕着橄榄树和棕榈枝,是和平的象征。 这些树枝由一面横幅组成,上面印有马耳他共和国的Repubblika Ta'Malta字样,为马耳他语,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它起源于阿拉伯方言(Maghrebian),属于阿拉伯闪米特语。一方面,马耳他语是欧洲唯一的当地闪米特土语,另一方面是唯一使用拉丁字母的阿拉伯闪米特语。

30

袖珍国与“微型城市”群 small citys / 笔者摄。

31

姊妹岛戈佐Gozo(Ghawdex)。

32

33

34

从上图维多利亚城victoria (马耳他语拉巴特Barat )进入由马耳他医院骑士团在16世纪建成的城堡Cittadelle(原意大利语意译为城堡的“微型城市”)/ 笔者摄。

 

  二、小结语与再思考

  马耳他洞穴文化(Hypogeum)对人类迁移发展考古研究与有着重大意义,而比金字塔更早出现。大量的马耳他圣殿、 体现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成群成片的建筑杰作的保护利用与再发现理念与实践经验值得研究与借鉴。与此同时,如何将信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今天与未来,“柔性”旅游发展(Soft Tourism)自然融入到这个文化历史大千世界中更值得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而当今的我们在经历现代“超级空间”制造及身处巨型城市(Mega City)与“集约型”超大城市群(Metropolitan Aareas)的时候,是否有必要也去重新思考那种以人本为尺度的、(或许)更可持续性发展的、可控的、 并结合未来智慧型(Smart City)发展的“微型城市群”(Small Citys),进而延伸至自然生态的文化村落“线点网”?

  联想到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世博会(Expo Hannover 2000)提出的“从过去走向21世纪持续发展与迎接信息社会”的核心主题,在此,更多学习中国的哲理与智慧: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古往今来,承前启后,借古鉴今,鉴往知来, 史以明智,以史为镜,以史为师,开拓未来,继往开来.......

  从过去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https://reisen-wandern.com/malta/maltas-geheime-tempelanlagen/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vereign_Military_Order_of_Malta

[3] https://de.wikipedia.org/wiki/Mdina

[4]- [6] https://de.wikipedia.org/wiki/Malta #cite_ref-19

[7]https://www.bfn.de/en/activities/tourism-and-sports/tourism/ecotourism/soft-tourism.html

[8]- [9] https://de.wikipedia.org/wiki/Sanfter_Tourismus

[10]https://de.statista.com/statistik/daten/studie/713672/umfrage/anzahl-der-touristen-in-malta/

[11]-[12]https://de.wikipedia.org/wiki/Malta #cite_ref-19

 

  作者简介:

  俞军,居住在德国慕尼黑的华裔设计师,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并在联邦德国布伦瑞克国家艺术大学深造,师从著名水彩画和油画大师哈定,著名雕塑大师曾路夫和世界著名规划、建筑学家贡舍尔。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