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设计成果: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
2020-05-02 上午 12:30   作者: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陈雄领衔   
分享

  编者按: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工作启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充分凸显了研学基地的新时代意义。2019年10月,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团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多位教授在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国立中山大学校舍遗址调研期间,意外发现了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引起学界的重视。

  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成为在战火硝烟和颠沛流离中坚守天文学教育研究的阵地。随着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的规划建设正在进行当中,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陈雄领衔的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温文浩、杨梦曦等同事)承担了“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的基地项目设计任务。陈雄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任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一直得到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阿瑞、曾宪川、曹劲、施瑛的指导和关心。现南粤古驿道网转载该团队部分研究和设计成果,以飨读者。

 

  一、项目方案图

1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公园的鸟瞰效果图。

2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的主入口低点效果图。

视频:《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项目: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公园的三维设计动画》

 

  二、设计理念

  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位于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坪乳中路加汽站边的小山包(当地人称其为“天文台山”),西侧与武水相邻。据史料考证,当地遗留的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天文系天文台遗址,是抗战时期中国大学中唯一的天文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目前,场地内仅存原天文台地基。

3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的位置。

  1940年,国立中山大学迁址乐昌市坪石镇,理学院设在塘口村。据资料记载,理学院的天文台坐落在这座天文台山上。随着战争结束,国立中山大学回迁广州,天文台早已埋没在乱石芳草堆里,踪影难寻。

20

图为邹仪新女士在坪石中大天文台记录测量数据(李约瑟/摄)。

  该团队的调研人员找来了当年工学院教授虞炳烈绘制的建筑设计图,按图索骥来到理学院旧址附近的山头草丛,用锄头铲掉土壤和丛生的杂草,露出青砖、阶砖和红砂岩条石,天文台建筑遗址轮廓清晰可见,地面残留的大量砖石瓦片、原房屋基角明显。

4

图为天文台建筑遗址轮廓。

6

图为当年遗留的天文台剖面图纸。

  据了解,中山大学是国内第一个设立天文系的大学,培养了很多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天文学系全体师生和天文台全体员工、仪器设备调整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林伟鹏表示,现在,该学院成立天文系,争取恢复中大天文的荣光。天文系一直缺乏历史资料,这次天文台遗址发现填补了空白,非常重要。

  结合现有史料,综合抗战时期中大遗址的历史价值以及虞炳烈建筑师作品的艺术价值,设计团队将从“造型的象征意义”和“历史功能的转化与利用”出发,落实“艺术价值恢复”和“原有功能恢复与保护展示功能结合”的保护利用策略,营造环境氛围,延续场所记忆,还原历史场景,尊重遗址,最少限度地干预,让建筑与自然保持对话,循序渐进地进行保护利用,为未来的史料发掘再设计提供可能性。

  设计策略是立面恢复与格局恢复结合。通过价值解读,原建筑立面具有一定的艺术与历史价值,故采用原样修复的思路,将其恢复作为主要的形象展示面。同时根据勘探格局,在原格局的基础上用设置“回忆+展望”展厅,赋予建筑新的生命。

  设计范围包括:遗址保护,旧墙复建,新建展厅,以及周边景观园林设计。

 

  三、规划设计

8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公园的功能规划图。

9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公园的功能流线分析。

10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公园的观景平台节点景观效果图。

11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公园的天文台节点景观分区图。

12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公园的天文台节点景观效果图。

  植物作为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植物设计过程中尽量不去破坏现状地形及植被,依山而势做植被修复设计,修复现状植被的同时丰富植物景观层次,针对性地保留现状长势较好的乔灌木,去除杂树,根据景观节点的分区布置补植不同特色的植物品种,保证周边绿化景观的整体性,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植物景观的打造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巧借现有地形的变化,使植物景观设计更加富有层次感,植物品种选择尽量选用本地乡土植物品种,节约经济成本的同时也能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应用乡土植物,也能改善植物群落的单一,生态结构不稳定,绿化效果不佳的问题。

13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

  植物设计根据景观节点分区特点打造以下不同的植物主题:入口树阵区、林荫绿道、自然野花草甸、生态风景林、杜鹃园。

 

  四、单体设计

1

14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的参观流线设计。

15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公园的设计概念。

  天文台遗址依托于天文台山,利用山势形成独特的景观体验。

  1、入口处:利用山势延伸,形成级级上升的景观步道,两侧的杜鹃花及极具序列感的步道规划,增强了建筑的秩序性与仪式感。

  2、天文台遗址公园:遗址公园位于山顶,包含用遗址保护、旧场景复刻、历史展馆以及景观广场四大部分。

  3、下山小径:蜿蜒曲折的山间小径,延伸至武水边的渡口,还原当年中大学者的科研道路。

16

17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单体效果。

18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设计思路。

19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遗址保护设计。

  天文台历史资料与老照片对旧墙进行复原,对遗址部分进行保护,形成“玻璃界面”,进行首层架空,建造新建筑。追溯到过去之间的场景重现,以创建具有展览及纪念意义的新空间。

21

22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的历史场景重现设计。

  根据历史资料进行场景复原,从天文台的历史照片可以看出正面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在原样修复的设计策略下,对建筑前广场进行场景复原。通过利用红色砂岩片石的碎拼,与黄沙土地的结合,还原当时的历史原貌,重塑出走在红色历史道路上的场景感。

2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的配套设计。

  该游客中心连接了车行道路及天文台旧址,形成了极具仪式感的参观路线,而非仅是一个孤立的建筑,强化了游客的体验感,同时也健全旅游服务、咨询、展览、数据中心及停车等功能。

 

  五、装配式建筑设计

  本次设计依据广东省《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天文台主体结构拟采用钢结构框架体系;楼盖根据建筑方案首层地面采用钢龙骨玻璃楼盖;屋面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建筑外墙体采用龙骨复合墙板,内填充保温隔热材料,外挂饰面板。

22

 

23

24

图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的装配式建筑设计。

  

  设计团队主要成员:

  陈雄、温文浩、杨梦曦、杨代恒、陈航、陈颖、陈又新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江家敏 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