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团队完成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之坪石新村规划方案设计
2020-05-19 下午 02:45   来源: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分享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工作的一些思考》的工作部署与要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组织设计团队对韶关坪石新村展开研学基地的规划方案设计,近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坪石新村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前身——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抗战时期的办学旧址,1940年由云南澄江迁徙至此。在胡德元、虞炳烈、卫梓松三位系主任的带领下,华南建筑前辈在敌后坚持教学,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为战后国家重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系主任卫梓松更在日军进犯无法突围之际,面对利诱坚守民族气节,自杀殉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由于战后复原,新村校址被废弃,迄今仅余残迹。从2019年8月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组织师生对坪石新村开展了多次调研,结合历史图纸确认了原中山大学工学院在新村的办学空间,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新村历史研学基地的规划方案设计。

  项目总负责:孙一民教授

  专业负责人:彭长歆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林广思、苏平、翁奕城、衣国庆、熊璐、顾雪萍、陈梦芸、蒋璐、刘瑶、朱雪蓓、赵国阳

  感谢以下团队支持:

  广东省考古研究所:曹劲、张羽

  韶关学院:黄振伟

  广州怡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冯晓扬

1

图为2019年8月21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司聚民书记、院长孙一民教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劲所长等领导到粤北坪石旧址进行前期考察。

2

图为2019年10月3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教授、副院长彭长歆教授及熊璐老师等一道前往粤北坪石调研。

3

图为2019年10年21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林广思教授、苏平副教授和翁奕城老师等组织设计团队对工学院新村办学旧址进行调研考察。

 

  一、新村办学历史空间考证

  设计团队首先对新村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办学旧址进行了历史空间的考证。从1940年开始,时任建工系主任虞炳烈规划了位于新村的工学院校舍,在新村西侧建成了宿舍、课室、膳堂、办事处等教学、生活空间。通过对虞炳烈规划图的研究,以及与现状卫星图片的叠加,结合场地现状及遗存,设计团队明确了建工系在新村的办学空间,确定了新村西侧旧庙残存即为建工系办事处遗址。

4

图为虞炳烈新村规划图

5

图为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空间在新村中的位置

 

  二、总体规划

  坪石新村为韶关乐昌市坪石镇三星坪村的自然村之一,位于武江南岸,与三星坪隔江相望,具有“江、山、塘、林、田、居”景观生态格局,自然环境优越。结合历史考证与现状调查,设计团队规划定位为华南建筑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与乡村旅游综合体,具体主题包括:红色记忆、教育摇篮、诗意新村、研学基地。通过遗址体验、文化体验、深度探秘等三级沉浸式历史体验,打造华南建筑教育历史探寻之路,让游客充分了解当年华南建筑前辈救亡图存、教书育人的卓绝历程和光辉历史。

  规划以保存历史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为原则,确定了保护历史空间格局、修缮建工系遗址、建立卫梓松纪念广场、展示中大教育历史场景,打造特色文化游线的规划策略,并通过开展多主题、多类型研学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设计以建工系办事处遗址为中心,规划修复办事处遗址、建工系码头、宿舍生活区、工学院课室、女生宿舍等遗址,结合红砂岩古道历史游径,营造原中大坪石新村的校园历史风貌。规划同时完善村庄道路交通、提升新村环境,增加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村庄建设,回报新村村民对当年师生的呵护。

6

图为坪石新村总体规划平面图

 

  三、重要文化景观设计

  根据总体规划对重要空间节点的设想,设计团队对四处重要文化景观进行了设计。

  (一)建工系办事处遗址修缮与利用及周边环境设计

  建工系办事处所在小庙遗址是场地内最重要的空间遗存,但屋顶坍塌、墙体及木柱破损严重,周边环境杂乱。设计从场地出发,完整地保留了遗址东西两面山墙并进行了修缮设计;东面山墙直接面向进入场地的方向,并结合规划纪念庭院,庭院上安放卫梓松雕像与坪石期间建工系师生名录墙,形成纪念性空间节点;西面山墙在保护遗存的同时扩展2/3开间,形成符合历史原貌的建筑平面范围;扩展后的建筑可以提供史料展示、旅游服务和文创活动功能,并与西侧湖面形成对景。

7

图为建工系遗址设计平面图

8

图为建工系遗址设计空间分析图

9

图为建工系遗址设计鸟瞰图

10

图为建筑系遗址设计剖透视

11

图为建工系遗址设计北向立面

12

图为建工系遗址设计南向立面

13

图为建工系遗址设计室内效果1

14

图为建工系遗址设计室内效果2

  以建工系办事处遗址为核心,周边环境景观主要包括建工系东侧的纪念庭院、西侧的休憩平台和亲水平台,纪念庭院与休憩平台以汀步小径相连,形成完整游览路线。建工系遗址山墙东面结合地形,形成寓意“书山”的高低错落的休息台阶,与建工系遗址山墙、原建工系主任卫梓松先生的雕塑与师生名录景墙形成围合的纪念空间,卫梓松先生雕塑背靠密林,面向纪念草坪,在台阶休憩的游客对望雕像,宛如当年学生聆听卫梓松先生的谆谆教诲。另外,建工系办事处遗址周边则根据虞炳烈先生新村校舍规划图,利用当地土石砖搭砌成高低不一的条基,在原址上“复原”已不存在的建工系浴室、厨房、饭堂等遗址,周围点缀草本植物,营造历史沧桑感,纪念抗战时期学子艰苦渡江的求学时光。

15

图为建工系办事处遗址景观总平面图

16

图为建工系办事处遗址东侧效果图

17

图为纪念庭院设计效果图

  (二)建工系码头遗址修复

  建工系码头由当年建工系师生倡建。根据广东省档案馆所藏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建工系浮桥施工等历史档案,以同等形制修复一段伸向江面的浮桥,分设水面段及沙滩段。水面段以船只形成浮桥,并采用当地特色材料红砂岩铺设连接码头和村内的曲径,保留原生密竹林,经曲折的小路穿过竹林来到村内,还原抗战时期建工系师生穿行密林田间、浮桥渡江的空间片段与历史场景。

18

图为建工系码头遗址浮桥效果图

  (三)生活区宿舍遗址的景观重现

  依据虞炳烈规划图的空间定位,在最小干扰现状树林的前提下,采取框架、下沉、构筑三种形式,对宿舍原址及洗衣台等进行景观化重现与意象还原,展示“逝去的校舍”。并通过植入活动平台,围合林间自然活动空间,可用做建筑节户外展览,为到访者提供亲近自然,回溯历史、休闲当下的林间秘境。

19

图为宿舍生活区遗址方案总平面

20

图为宿舍生活区遗址景观效果图

  (四)工学院教室(祠堂)旧址及新村码头整修

  据记载,新村祠堂曾用作教学空间。虽已重建,当年祠堂书声琅琅的场景依然保存在村民的记忆中。规划在祠堂的前广场上设置廊架和树池座椅,提供休憩交流的空间,设置历史景墙展现中大教学的历史场景,追溯历史。另外,还于祠堂附近的女生宿舍遗址外部增设纪念景墙,展现当年建工系女生生活场景。

  作为现存古码头,新村码头曾为村民和中大师生共同使用。为完善码头附近新设立的纪念柱周边环境,规划增加观景平台和休憩空间。与此同时,根据当地码头形制,对原有码头进行修复,形成亲水平台。场地的铺装和各种构筑物都取材于当地乡土材料,突出地域性。

21

图为工学院教室( 祠堂)遗址总平面图

22

图为工学院教室( 祠堂)遗址祠堂广场效果图

23

图为工学院教室( 祠堂)遗址景观柱广场效果图

 

  四、文创策略

  最后,设计团队还结合新村研学基地的特征与历史材料,开展文创设计。其文创规划包含四个方面:抗战办学时期带有历史印记的文创产品、与研学结合文创作品、与教学结合的学生作品,以及线上展厅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美术教研团队已计划开发抗战办学时期带有历史印记的师生作品和生活用品,并计划让建筑学院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参与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中,将艺术课程与文创制作结合起来,并设置坪石基地的展览互动、网上展厅等,让文创设计更立体、更广泛的传播。

24

25

  此次规划设计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高度重视,院长孙一民教授多次亲临现场考察,提出意见,并组建了由建筑系、风景园林系多位老师分头负责的设计团队,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设计。现该设计即将进入深化实施阶段。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