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古驿道上的传统岭南建筑阳江学宫修缮记(上)
2020-10-02 上午 10:08   作者:王河、吴楚霖、张亦功、陈尔迪、郑浩滨   
分享

  引言

  公元1094年后,一个个性不羁的官员途径古驿道,在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写下了“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的句子,而他就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而苏轼走过的这条古驿道就是南粤古驿道之一。

1

图为2018年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分布图。(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绘制)

  而在今阳江市,亦有一条阳江古驿道线路,在阳江古驿道的附近江城区有一学宫,为“阳江学宫”。时光荏苒,千年学宫历经磨难,多次毁于战乱,又在坎坷中经过多次修缮,传递着文化的薪火。

2

图为阳江古驿道线路图。

3

图为阳江学宫。

  当我们修缮设计团队在接到阳江学宫修缮任务的时候,回头看阳江学宫的过去,以及考虑到南粤古驿道上的传统学宫的活化利用,努力打造一条南粤古驿道上的学宫参观游学线路,并形成岭南国学文化产学研基地等,成为了我们针对阳江学宫存在的问题和保养的内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的一些思考关键点。

 

  一、粤西古驿道的前世

  南粤古驿道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秦始皇通过动用几十万人力修灵渠、修古道,使得一条条通往岭南大地的官道、民道、水道在南粤大地上蔓延开来,岭南也在那个时候投入了中原的怀抱。随着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时间的不断推进,岭南大地的驿道逐渐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的南粤古驿道网络。其中典型的文化线路共6条,分别是粤北秦汉古驿道线路、北江-珠江口古驿道线路、东江-韩江古驿道线路、潮惠古驿道线路、西江古驿道线路和肇雷古驿道线路。

  这些古驿道纵横交错,将南北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路径打通,使得商贸往来愈加频繁,进京赶考等也愈加方便,方便了岭南与中原间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联系。其中北部古驿道承担着和中原沟通的职能,是古代中原入粤的主要路径,南部古驿道连接着沿海主要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

4

图为航拍南粤古驿道。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南粤古驿道总长有700多公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古驿道占了全省8成以上,现存古驿道有233处。

5

图为韶关梅关古道。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遗珍”的南粤古驿道,在高铁的“快节奏”的今天,她的“慢生活”更具独有的文化价值。在当下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尊重中国千年的文化历史的共识下,南粤古驿道也因此受到人们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并予以挖掘、考察和研究。近年来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些古驿道在经过一番修缮重整后,如今已成为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户外休闲运动的好去处,也成为诸多比赛的举办地。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深入挖掘古驿道上的红色文化,打造了若干条红色旅游线路,使得南粤古驿道成为广东的一张新名片,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鲜活地呈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内涵。

6

图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首次跑进阳春“新农村”。

  如今古驿道的沿途美景见证了岭南多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于国家和岭南地区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2018年《省政府批复同意阳江城市总体规划》文中所述,“阳江市是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城市群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著名滨海旅游城市……要统筹城市协调发展与历史文化特色风貌保护的关系,重点保护好南粤古驿道、南恩路历史风貌街区、北山石塔、阳江学宫、岗背塔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传统村落、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加强城市景观视廊、色彩的控制和引导,‘塑造青山围城、碧海拥城、清江串城、绿湖嵌城’的城市特色风貌”。

 

  二、阳江学宫之历史

7

图为阳江学宫位置图。

  阳江学宫位于今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南恩路105号阳江市江城第一小学内,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迁建于今址,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为今天规模,现存较好的建筑有大成门、大成殿和东西庑。

8

图为阳江学宫。

  在《阳江志》(民国14年版)载:宋庆历四年(1044年)始创恩州学于城南二里处(约在荔枝园住宅区),而县学在城内西隅(即江城渔洲路,今八小一带),后因兵及其他缘故,曾几度迁移。

  现存的学宫是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建成。从明正德九年(1514年)起至清代,经历十五次的重建、改建、增建。

  其中嘉庆五年(1800年)知县李协五倡捐平基重建。重建后的学宫为砖木结构,以中轴线排列各单体建筑物,均衡对称组成一座宫殿式建筑,共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其中单体建筑依次有棂星门(前门)、泮池、戟门(前殿)、东西两庑、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儒学东斋、儒学西斋、尊经阁,构成严谨完整布局,内外浑成一体。红墙绿瓦,规制大备。 

9

图为阳江学宫原始平面图。

  大成门面阔五间,穿斗式梁架,柱架侧样类似十二架椽屋分心用三柱。各柱柱头隐刻圆栌斗,檐部出檐形式为六椽栿穿檐柱成方形挑梁承托撩檐枋出檐,檐口施封檐板和飞檐,挑梁下施雕刻成云纹的插栱。大成门建在高台基上,硬山式顶,灰批脊饰。
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筒瓦为绿琉璃瓦,板瓦为土瓦。殿内梁架为七架梁,前后有乳栿、剳牵,乳栿下施梁穿过砖墙撩檐枋。出檐形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地方特色,穿墙而过的梁变成枋木,其头部雕刻着各类卷云和夔纹组合的纹饰,枋下承以两跳插栱,枋上承托檐檩,枋头两侧还出一对深浮雕夔纹雀替。
大成门、大成殿用材考究,均用优质红木制成,其构架是清代中、后期粤西地区大式木构的代表。

  1933年以来为学校使用,殿宇面貌有所改变。

  1989、1994年曾两次由政府出资修葺。阳江学宫平面呈长方形,修葺后的占地面积共3666平方米,总面阔34.7米,总深105.65米。原单位建筑依次有棂星门(前门)、泮池、戟门(前殿)、东西两庑、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儒学东斋、儒学西斋、尊经阁,现仅有棂星门、戟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崇圣祠。戟门面阔五开间,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飞檐,龙舟脊,滴水剪边,穿斗式七架梁。大成殿面阔五开间,歇山顶,人字封山墙,飞檐,龙舟脊,七架瓜柱梁式,前后三步梁。崇圣祠面阔五开间,硬山顶,垂脊,人字封火山墙,七架瓜柱梁式,前后三步梁。

  阳江学宫1986年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江学宫是阳江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群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10

图为阳江学宫。

  阳江学宫附近有一景,名为“鼍山春晓“,为阳江八景之首。鼍山,位于江城一小和县公安局旧址之后面,以山形似“鼍”而得名。阳江因有此山而名为鼍城,漠阳江亦因流经其西而名曰鼍江。此鼍山顶上,有南宋时所植的两棵木棉树,至明清时代,树姿巍峨,枝干挺拔,直插云霄,高达三四十米。树身苍劲雄伟,宽达数十围。

  每年仲春二月,两棵木棉树鲜花盛开,花红似火,蕊黄如焰,英姿勃发。特别当朝阳升起之时,阳光与红花交相辉映,云霞尽赤,春满江城。最奇的是,相距三十里外的北津港口,海面上亦映照得一片通红。清人林乙莲有诗云:“木棉千古直撑空,花放年年送暖风。曾道火烧天二月,鼍山遥映一津红。”明代何湛然亦有诗云:“鼍海群峰接太空,共披春色坐曈昽。烟开柳树新眉淡,溪染桃花绉縠红。播谷数声知早计,维桑何处不轻风。山农立起茅檐下,搔首如怀刺史功。”

  几百年来,鼍山顶上的两棵红棉树,一直作为阳江的象征,群众亦视之为神树。可惜几十年前的一次暴雷轰击毁损了其中最大的一棵,而致两棵均被砍掉,“鼍山春晓”一景也就从此泯灭。由此可见,那时的古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受此熏陶,想必阳江学宫盛况也绝非寻常。

11

图为木棉树上盛开的鲜花

12

图为中科院院士、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

  阳江学宫,历史以来名师荟萃,英才辈出。

  据考证,北宋照宁二年(1069年)时任广东转运判官的周教题,提点刑狱,按部春州、恩州,曾在阳江学官讲学。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徐滑,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一年(1540-1542年))居住在阳江,其间与潘氏在阳江学宫完婚。后来他曾作诗日:“记得阳江官舍里,熏风已过荔枝红。”清代阳江著名教育家、公益家、艺术家邓琳,曾在阳江学宫讲学多年,姜自驹、姜自骆两位翰林学士皆出自其门下。姜自驹是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是阳江第一个能进词馆的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阳江始办“阳江直隶州官立两等小学堂”(江城-小前身),姜被推为第一任校长(时称“学堂监督”)。姜自驹曾捐资重修文庙、尊经阁。姜自验,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投翰林院编修。不久,以侍奉双亲为由,辞官返乡,长年在阳江濠溪书院、阳江学宫讲学。他曾作联提及学宫尊经阁,联云:锦绣街街锦绣 锦绣佳人皆锦绣;尊经阁阁尊经 尊经国士各尊经。

  近百年来,阳江学宫(现阳江市江城第一小学)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其中有:中外著名的宋史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关厦权;我国著名的汉语语言学家和汉语语言教育家、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伯荣;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处长、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莫益麟;我国著名的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特聘教授韩树荣;著名动物学家、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冯祚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曾庆丰,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两兄弟都在此就读至高小毕业。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河,博士、博导,岭南建筑家,“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总工程师,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

  吴楚霖,硕士,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三所主任建筑师。

  张亦功: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陈尔迪: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三所建筑组组长。

  郑浩滨: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三所助理工程师。

  杨嘉楠,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黄继明,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李荣泽,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张韬,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李本科,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