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历史名人:陈旭年
2021-02-05 上午 11:15   作者:陈国荣   
分享

  说到陈旭年的名字,相信知道的人并不多,可要是说起“从熙公祠”,那知道的人可就多了。今天要说的这位潮汕历史名人陈旭年,他就是“从熙公祠”的主人,一个潮汕近代的杰出人物,一个潮商的杰出代表,一个潮汕华侨的典型形象。

  陈旭年(1827-1902年),享年75岁,清朝时期潮州府海阳县上莆都金砂乡人,也就是现在的潮安县彩塘镇金砂管理区。

  陈旭年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里生活非常贫困,他从小就得挑着担子穿村走巷,做拨鼓郎小生意帮助家庭,就因为家境贫穷,而备受欺凌和歧视。为了改变这种艰难度日的生活,1844那年,年仅17岁身无分文的陈旭年,带着随身的一条水布、二件破衣服,躲进了开往马来半岛的红头船,成为远赴南洋的潮汕人队伍中的一员,来到了柔佛国(就是现在的马来西亚柔佛州),到当地的一个锡矿做苦力工。

  在锡矿,陈旭年为了早日还清“卖猪仔”的债务,和他的伙伴们以出卖苦力为生,日夜劳作,居无定所,夜间也只能是栖身于沿街商铺骑楼之下,饱尝人间艰辛。

  后来,有经商头脑和经验,又勤劳肯干的陈旭年,沿用了过去在乡下穿街叫卖的本领,在马来当地改做贩布生意,每天挑担推车沿街沿路,挨家挨户地叫卖布匹。

  年少英俊、谈吐风趣的陈旭年,恪守买卖公道的原则,在贩布买卖的过程中,广受当地人的喜欢,渐渐地适应并且站稳了脚跟。

  马来当地有一个叫伊不拉欣的贵族,当地人尊称为“天猛公”,他的妻子是潮汕人,他们一家人也都很喜欢陈旭年,陈旭年也与伊不拉欣的儿子阿武峇卡成为了好朋友,两人惺惺相惜,意气相投,后来还发展到结拜为兄弟的份上。再后来,陈旭年还与阿武峇卡的表妹结婚,所以,陈旭年又被当地的潮汕人称为“番驸马”。

  “天猛公”伊不拉欣就是柔佛的实际统治者,是当地的统领。伊不拉欣雄才大略,一心想将那时还是地芜人稀的柔佛全部都开发起来。于是,他鼓励更多的华人迁入柔佛,利用华人的勤奋和吃苦耐劳精神,进行拓荒,发展当地。同时,伊不拉欣又尝试推行“港主制”来发展柔佛。

  “港主制”的港主,可以拥有地方的经济权和司法权,可以印钞票、采矿、伐树、买卖烟酒,甚至开设赌场,审押居民等。港主制就是一种类似我国诸侯封地管理的制度,一种有充分管理经营自主权的制度,“天猛公”通过港主们来开发柔佛,自己就只是控制港主和收税。而事实证明,“港主制”对推动开发柔佛是起到了很大很好的作用,港主制后来于1917年取消,历时约80年。

  陈旭年通过结拜兄弟阿武峇卡的关系进入柔佛。参与了柔佛的开发,先期他和另一名股东取到了柔佛河一个叫做武吉伯兰卡的地区开发权,获颁到港主的委任状,进行蜂蜜和胡椒的种植和生产。

  面对柔佛的荒山峻岭,杂草丛生,森林蔽日,虎豹猛兽成群的恶劣环境,陈旭年决定首先采取烧山除草的办法,驱走了所有的走兽,营造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再以坚强的毅力,带领乡人起早摸黑辛勤劳动,烧山、砍柴、锄地、种植.....进而做全面规划,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多年的努力拼搏,柔佛终于迎来了旧貌换新颜的巨大变化。而陈旭年也成为这一地区历史上的开埠创始人。

  当地文献有记载开发柔佛的这段历史“我潮侨富冒险性,群起领地开发,蔚成风气,故传说谓仅柔佛州,即有一百三十八条港之多,潮侨开辟者占有十分之九”。

  1862年,“天猛公”伊不拉欣逝世,儿子阿武峇卡继承了“天猛公”的地位。阿武峇卡继位之后倾尽全力重组柔佛行政管理,并大力开发土地。

  1864年,阿武峇卡把境内10个港交给了好兄弟陈旭年管理。在陈旭年39岁的时候,他已经是马来半岛上最大的港主,成为当时一位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当柔佛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陈旭年还通过发现新的锡矿,帮助柔佛度过了难关。

  陈旭年对柔佛王国的经济起到了支柱作用,是柔佛王国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陈旭年还被委任为依斯干达德利(现为新山市)税收负责人。

  继柔佛之后,陈旭年又将它的事业拓展到了新加坡,在新加坡创建了广丰公司,与人合作,在新加坡和柔佛两地经营鸦片和酿酒生意。并管辖柔州蜂蜜和胡椒的出口,以及鸦片的入口。多年的辛勤经营获得了事业的成功,陈旭年终于成为了当时一名鼎鼎有名的实力商人。

  1868年起,陈旭年已成为南洋最著名的华侨领袖和实业家,被柔佛苏丹封为“甲必丹”(华侨领袖)。

  到了1870年,陈旭年被封为“华侨侨长",并授予资政衔,这是当时华人的最高荣誉。陈旭年是担任华侨侨长职位的唯一华人,自陈旭年以后,就不再有这一个官衔了。

  1874年,陈旭年被马来州议会委任为议员。陈旭年还多次陪同“天猛公”阿布峇卡或阿布峇卡的儿子回国内进奉清朝。他本身也顶戴官翎,奉官加禄。

  为表彰陈旭年对柔佛州开发作出的贡献,马来西亚将柔佛州首府新山市中心附近的一条街命名为“陈旭年街”。“陈旭年街”立有一个告示牌,以马来文和英文介绍这位风云人物,还附有肖像,肖像上的陈旭年蓄着白胡子,浓眉大眼,豪气干练。此外,柔佛河的最大一条港被命名为“砂陇港”(砂陇是陈旭年故乡金砂的俗称)。

1

图为陈旭年 像。(来自网络)

  1985年,马来西亚柔佛州大臣在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51周年纪念会上致词中,特别赞扬当年陈旭年对开发柔佛作出的重大贡献。至今,当地华人都尊称他为“旭年公”。

  成功之后的陈旭年,仍然坚持他的乐善好施、爱国爱乡的本质,在国内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他总是积极响应清政府的赈灾请求,多次集资捐资赈灾,特别在为陕西等省饥民的赈灾中,捐出巨资而获得慈禧太后的褒奖,赐他二品顶戴,并在他的家乡建“急公好义”的牌坊。陈旭年在自己的家乡也是慷慨大方,为家乡做了大量好事,口碑甚佳。

  对故乡怀着深厚感情的陈旭年,从1870年(清同治九年)开始,历时14年,耗巨资在潮安家乡金砂斜角头兴建“从熙公祠”。

  “从熙公祠”是陈旭年梦魂萦绕的精神家园。

  2006年,从熙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

图为从熙公祠的内部。

  陈旭年是19世纪的马来西亚柔佛、新加坡与中国潮州 “富甲三方” 的潮汕华侨代表,还分别在这三地留下极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遗产,在柔佛新山市是柔佛古庙,在新加坡是克里门梭路上的国家保留古迹“资政第”,在潮州彩塘则是以精彩木雕与石雕闻名的国家级古建筑“从熙公祠”

  马来西亚的柔佛古庙,被作为华人在开拓、建设马来西亚柔佛新山的历史见证,是马来西亚唯一保存完整的古老建筑物,是一个极有保存价值的历史建筑物。现在的柔佛古庙因为城市规划建设而被部分破坏了。

  而新加坡的"资政第",在1974年就被新加坡政府列为受保护的古迹,1984年,新加坡还专门为这座当地仅存的潮式古建筑印发了纪念邮票。

  在潮州的“从熙公祠”,则是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三座建筑物,不仅仅是陈旭年及其家族的荣耀,也是潮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潮汕华侨历史的见证。

  陈旭年在新加坡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便退休告老还乡,在潮安故乡颐养天年,于1902年因病逝世,走完了其富有传奇的一生,享年75岁。

  潮汕文化,除了民俗之外,最大的部分就是潮商文化,而潮商文化,又是以潮汕华侨文化为代表。

  潮商文化,必须先从潮商的发展历史说起,潮商历史就是一部四海为家的迁移历史,地处省尾国角,偏僻一偶的潮汕,古早都只是以渔农为生,没有商业,在资源有限的环境里,唯有向大海求发展,所以,明朝末期开始的远走南洋风潮,成为了潮汕华侨的开始,也是潮商历史的开始,这些身在海外又迫切求发展的潮汕人,在站稳脚跟之后,一大批人就从体力劳动型转变为贸易经营型,他们利用两地的资源做起了贸易生意,潮商的身份出现了,而华侨也就成为了潮商的形象代表。到了现代,又因为东南亚各国的政策多变,这些海外华侨,又一次的移居,走向世界各地,欧洲美洲大洋洲,处处都有潮汕华侨的身影,虽然每一个变化都是充满了血和泪,但是潮商文化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传播。

  潮商历史一直就是摆脱不了迁移求存的窘境,但因为窘境,也成就了潮商的独特文化,迁移求存的过程既开阔了潮商的视野,造就了潮商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适应了没有选择和没有限制的商业特征。

  潮汕人,潮商华侨的迁移历史,也造就了他们坚定的团结精神,而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更是紧系在每一个潮商心里的一根弦,这根弦也是潮商们打拼精神的永动力,所以,每一个稍有成就的人,都一定会回到自己的故乡来建房子,建祠堂。而这又同时起到了延续中华传统和延续潮汕文化的积极意义。

  以上的这些特点,也都可以在陈旭年的传奇一生中得到答案。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杨澍煜 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