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及重点线路建设规划与实施
2021-02-09 上午 11:0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粤规划”公众号   
分享

1、跨界规划行动背景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和“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等精神,自2016年,广东持续推进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

  跨界规划行动特色,第一方面是多专业融合,行动队伍是由涵盖考古学、地理学、生态学、人类学、城乡规划、建筑等多学科、多专业的人员组成。第二方面,整体工作的落实是跨领域合作,汇聚规划,建设、规划、艺术、生态、文教、体育等等各界政府部门、设计机构、学者、学生、志愿者共同合作。

  广东省各地超过20家规划和设计机构参与多条古驿道的总体规划以及重点线路的规划,当中包括:广东省地图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珠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亚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梅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肇庆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天津大学建设设计规划研究院等。

  此外,结合规划设计和文创大赛等相关活动,广东省有规划和设计相关的院校老师、相关的学院和学生深度参与,近千余的三师志愿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工作推进情况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2016年启动,2016年团队的主要工作是摸家底、编规划和出指引。2016年团队共摸底233段古驿道的本体,全长接近710多公里。同年,率先完成《南粤古驿道遗存简介》,编制《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出台《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的指引》《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等系列指导文件。

  2017年,从规范建设到一体化的活动,重点打造8处古驿道示范段,重点做好本体的保护修复、标识系统安装和品牌活动策划等工作。

  2018年,重点打造11条的重点线路(全长是780多公里),重点做好古驿道本体保护修复、连接线建设、标识系统安装、历史遗存修缮、配套设施建设、品牌活动等系列工作。

  2019年,巩固提升13条重点线路,5条新增重点线路保护修复。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工作是逐步推进的,从示范段到重点线路再到示范段的新增线路,团队在进行保护修复工作过程中,不断挖掘新的古驿道本体和历史遗存。

  2020年,团队围绕“高效能利用、高品质体验”目标,择优打造8条南粤古驿道精品线路+3条海岛海防主题线路+3条滨水绿道精品线路。

 

3、什么是南粤古驿道?

  南粤古驿道,指1913年前广东省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是古代华南地区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南粤古驿道最早于秦汉时期开凿,至唐宋时期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水陆交通网,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修葺和局部拓展。

  3.1 南粤古驿道的价值内涵

  南粤是打通五岭、完成全国大一统的根本,是中华文明联通世界的孔道,也是海外侨胞家国情怀的归根纽带,是遍布广东跨越时空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

  3.2 南粤古驿道文化意义

  梅关古道是沿线关隘,当中有军事文化的内涵。秦汉古道不仅是以驿站,茶行古站文艺的这种文化,连州的东欧古道是以港口化、农商铺化,特色商品,承载这种商贸文化。迁徙文化,宦游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系文化都蕴含在其中。

  军事文化:以古驿道及沿线关隘、城垣为代表,例如:梅关古道

  邮驿文化:以古驿道及驿站、茶亭为代表 例如:连州秦汉古道

  商贸文化:以港口、码头、商铺、特色商品为代表,例如:连州东陂古街

  迁徙文化:中原南迁、潮客迁徙、侨迁之路 例如:樟林古港

  宦游文化:以官宦南下、北上科考求学、南下出洋留学为代表的,例如:珠海岐澳古道

  民系文化: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为代表例如:南江古水道 

 

4、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机制,可以概括为横向和纵向。

  横向汇聚全省各地市规划、建设、旅游、体育和教育等各界资源支持,吸引各方资金投入,成为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更多的是涉及产品和内容,需有省级统筹指导、地方主体推进、省自然资源牵头、多部门联动、多单位支持。

1

图1: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纵向是形成历史研究,指引现行,规划设计,落地实施规划编制的体系来探索。历史研究、指引、规划,这几项工作在有限时间内进行高度协同,而且不断挖掘新的历史,同步进行指引和规划工作。

  全面梳理古人在驿道修建过程中采用的工艺、材料、形制,制定《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

2

图2:南粤古驿道各地区原材料选定及获得方式

3

图3:南粤古驿道原结构典型做法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明确26种古道修复典型做法。

4

图4:规范施工图表达,切实保障古驿道重点线路修复的质量和效果

5

图5:为防止古驿道修复走样,提供错误做法实例

6

图6:西京古道乐昌段施工过程及成效

  通过修复指引的引导,目前已稳步推进1000多公里的古驿道重点线路、588个重要节点和设施的修复建设,形成了覆盖全省16市31县(市、区),总计18条(28段)及4大古港的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网络。

 

5、广东省通过实践经验总结,摸索出五大创新理念

  5.1 创造国内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形成活化利用的典范

  首先这是一种国内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探索,主要面向活化利用的工作,通过修复跨区域、大尺度的古驿道,将沿线等传统孤立的遗产点串联起来,整合形成线性文化遗产空间。西京古道、梅关古道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行动推进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这里面是香港旅游局也结合了古驿道的工作,也推出了孙中山的历史史径,珠海和中山香山群英的历史文化线路,以及澳门国父馆的相应工作在推动。

  规划行动带动了南粤“左联”红色历史线路挖潜,推动了优秀岭南文化走出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90年前在上海成立,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者和播种者。南粤“左联”之旅是传承“左联”精神的重要平台,依托万里碧道和南粤古驿道建设。

7

图7:“左联”代表性成员

8

图8:南粤“左联”之旅线路布局图

  2019年7月,位于韩江堤岸的南粤“左联”之旅一期项目——红棉公园、龙湖古码头水利公园和溪口渡纪念亭等3个纪念地建设完成。

  5.2 助力乡村振兴,让偏远地区的乡村富起来

  结合古驿道的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让偏远的地区乡村富起来,是古驿道到兴村的非常重要的目标。在保护古驿道的整体基础上,我们做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规划,都是同步协同开展古驿道沿线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水道治污工程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据统计,广东省的2000多条的贫困村,60%在古驿道沿线周边,将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和精准扶贫乡村风貌的提升结合起来,在乡村里举办40站省级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影响力是辐射全国各地乃至国际,吸引180多万人参与,带动乡村经济约20亿元。

  举办15站省级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把文创设计机构以及院校设计的师生组织起来,结合古驿道的修复建设工作,深入到古驿道乡村进行采访,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古驿道周边的历史的遗存以及当地的特产,来进行文创设计,为乡村特色产品设计出1100个创意产品,有大量的作品跟当地的厂家结合起来,投入到生产。

  助力沿线13个特色农副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切实做到村民增收,百姓好评。

  阳山县积极推动古驿道旅游,每月销售额近10万元,其中80%的农产品是收购的,带动了其他村民增收。

  清远连州茶盐古道精华段吸引游客近7000人次,为当地村民带来旅游收入达35万元,游客对当地的腊味、牛肉干、蜂蜜、菜干等特色农产品尤其青睐。

  潮州饶平西片古驿道和麒麟岭古驿道周围6家农家餐厅共接待游客6000人,营业额近30多万元,销售当地农产品共3万元,接待游客和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0%。

  5.3 推动生态修复,整合优化沿线山水林田湖草资源

  南粤古驿道的总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文化博物馆,自然生态的要素十分重要,通过古驿道修复工作的开展,对沿线600多个古树群,56000多科的古树古木进行修复。同时举办南粤古驿道古驿道生态修复大赛,沿线20多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方案,指导生态修复落地实施。

  通过古驿道修复工作的开展,对沿线600多个古树群、56000多棵古树名木完成保护修复。通过举办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大赛,收集到30个专业设计方案,对沿线20多处地质灾害完成治理,指导生态修复落地实施。结合古道学古驿道理论的基础研究,相应的出版了古驿道的学术文集等等13部古驿道学术专著,以及180多篇的学术论文。引发11个高等学院和科研机构主动申报古驿道的研究中心。古道的理论基础研究在全面的推开,是对古驿道沿线的,历史空间的遗漏和交通工具变化的规律,动植物的更替再到道路这些简单的领域进行学术的探索。

  5.4 引发理论研究新热潮,补齐“古道学”研究的学术空白

  出版《中国南粤古驿道学术文集》《南粤古驿道发展蓝皮书》《南粤古驿道风物志》《古驿道保护与修复规划编制导则》13部古驿道学术专著。发表了189篇学术论文。引发全省11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动申报古驿道研究中心。多单位支持——七家高校、四家科研机构挂牌成立“古驿道研究中心”。“古道学”研究对古驿道沿线历史地理空间流动、交通工具变化规律、动植物品种变更、古代道路减灾措施等新领域进行探索,补齐学术空白。

  5.5 形成“三师”志愿服务新机制,高效实干、全民参与

  广东省成立的三师志愿者组织和机构是以“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专业志愿者为支撑,也拓展了大量的设计师和老师们一起组成的近千余人的三师志愿者,来推动相关工作,如义务现场指导,与村里的工匠一起动手整理古道。在古驿道的建设过程中,这些志愿者跟村里面的工匠和古驿道的工匠一起动手整理古驿道,以省域知名专家领衔,亲自主导“驿站”“驿亭”等“大师小筑”设计施工,将一片片破墙、一个个屋檐变成乡村新空间。

  三师志愿者阿瑞参与古驿道保护工作:

  (1)发表多篇南粤古驿道学术论文,总结推广经验

  (2)政协提案+走访座谈,广泛呼吁

  (3)召集“三师”专业志愿者,形成技术支持力量

  (4)提出“不留痕迹的旅程”倡议

 

6、结语

  南粤古驿道的实施在社会各方面得到了广泛认可。2019年省级以上媒体原创报道超过1318篇,其中“南粤古驿道·海上新丝路”大型新闻采访活动,阅读量版面价值达到双破亿的效果。2019年的春节假期期间,全省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共接待游客超过440万人次。据现代社会科学研究院第三方评估,总体满意度超过60%。

  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是为全国线性遗产、文化空间提供新的探索,使蜿蜒在南粤古驿道活起来,最终形成永不落幕的历史文化自然博物馆,迸发出新活力。

 

  (原文刊登于“南粤规划”公众号,作者为李鹏,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