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红色基因,打造南粤古驿道红色之旅
2018-11-20 上午 11:10   作者:冷菲   
分享

  编者按:

  以南粤古驿道为载体,深入推进自然与人文资源融合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和文化产品。近日,省委《南方》杂志专门撰文,介绍南粤古驿道通过“红色、古色、绿色”的融合发展,挖掘红色基因,打造红色之旅的积极探索。现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寻乌调查》是南粤古驿道最伟大的解说词。

  重新学习《寻乌调查》,理解寻乌与南粤区域历史地理关系,有利于深化我们对该区域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也可为当前有关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图为11月3日— 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瑞生(前左二)率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赴梅州市调研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他充分肯定了梅州市发挥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日前,一场声势浩大的2018年南粤古驿道“天翼4K高清杯”定向大赛暨《寻乌调查》红色之旅(第七站·梅州平远)在梅州市平远县八尺镇角坑村隆重举行。选手们穿梭在稻田、驿道之间,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红色、古色、绿色”交相辉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粤赣交界的“梅州岃”成为联结两省的新晋“网红”,激活了沉睡的红色资源,在南粤古驿道上掀起深入调查研究的新热潮。

 

  古色:南粤古驿道上的粤赣渊源

  寻乌,是革命老区县,位于江西东南部,居闽粤赣三省烟火相连的三角要冲。

  寻乌与南粤地理上唇齿相依,三省山水相连、人文相亲、风俗相近。公元前214年,秦设置龙川县时,寻乌是龙川县的一部分,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南越国的版图里。寻乌在明万历年间设县,其区划在历史上频繁调整,管辖范围在民国时期部分属江西的安远县管辖。

  自古以来,寻乌与南粤交通、邮政、经贸等方面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历史地理关系。古驿道上“一条经过吉潭(三十里)、澄江(六十里)、盘古、通筠门岭(一百一十里),为兴国、于都、会昌通广东的大路。一条经过县城(三十里)、三标(六十里)、太阳关、通安远城(一百四十里),为信丰、安远通梅县的大路。一条经过车头(二十里)、留车(三十五里)、荒塘肚(六十里)到兴宁之罗浮(九十五里)、罗岗(一百五十里),往兴宁、五华,为寻乌下惠州的大路”。这三条主要的“大路”,其目的地均是梅州、惠州和南雄等广东境内的名城重镇。其中,筠门岭是沟通长江流域与粤东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民国时期连接红都瑞金与寻乌及南粤东部地区的重要跨越分水岭的通道(驿道)。寻乌是从长江流域越过筠门岭之后进入珠江流域的第一站。篁乡堡,是江西最靠近广东龙川上坪镇边界的乡。

  九连山是粤赣之间的山脉,东江水源地之一。寻乌水从桂岭山盘古隘一带山地发源,经澄江、吉潭、石排下,东头、留东,流入龙川,下惠州,故寻乌水乃是东江上游。船可通过澄江。在东面的石窟溪水较丰,成就了新铺形成水运码头,《寻乌调查》中述及新铺属于蕉岭地界,离梅县30里,并特别指出从寻乌至大拓通新铺的通道,新铺是水路连接松口的码头之一。“盐上米下”,是寻乌与南粤之间形成的生产和消费流通的最显著特征。

 

  红色:南粤古驿道上的《寻乌调查》

  南粤古驿道是历史上中原汉人入粤和岭南商贸活动的主要路径,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内陆连接的重要通道,是广东多民族民系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彰显海外侨胞深厚家国情怀的归根纽带,也是无数革命先辈追求梦想、献身革命的英雄之路。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寻乌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1930年5月,红四军攻克寻乌县城,在这里停留了一个月的时间,分散到寻乌及附近各县去发动群众。毛泽东同志则利用这一段相对安定的时间,做了一个县域范围的社会调查,写下《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寻乌由此成为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祥地之一。

  “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在最前面的引言部分,毛泽东同志列举出了所有参与调查的人的名字以及基本信息。细致到年龄、职务,甚至还涉及了曾经任过的职务。一方面,展示这次参与调查的人员覆盖面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同时确保调查报告的真实性。 

  《寻乌调查》的分类方法和研究顺序是十分有逻辑性的。面对庞大繁杂的调查体系,把看似细碎杂乱的项目变得清晰、有条理,毛泽东按照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致,根据事物的发展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深入调查,有条不紊、不重不漏。

  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寻乌县的政治区划与交通。作为两个基础性的方面,看似简单,实则是后面所有调查的基础。一切的土地研究等都要建立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之上,而商业活动则是与交通的便利程度密不可分。第三章开始进行商业的调研。毛泽东同志选择以 贸易往来的商品作为切入口,主要介绍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肉类、米、茶、纸等等。第四章分析寻乌原有的土地关系。第五章则叙述寻乌的土地斗争情况(包括红色政权的具体执政措施)。前三章对寻乌县的整体情况做了描述分析,后两章则紧紧围绕最重要的土地问题展开。

  关于土地问题,毛泽东同志将土地按照公有、私有的方向进行粗略划分后又分别进行细致调研。文中将农村人口成分、各类土地所占百分比都进行较为精确的计算。例如中农占18.255%,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可见在数据统计上是十分细致的。也只有精确细致的调研 才能全面了解寻乌的真实情况,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中写道:“为的是要研究这个阶级的政治作用,不列出来便没有充实的例证。”在报告中,用了一定的篇幅介绍大、中、小地主以及富农。因为这些人的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土地资源,也正是贫农想要打倒的。报告指 出,“不但打倒半地主性的富农是没有疑义的,而且平富裕自耕农的田,废富裕自耕农的债,分富裕自耕农的谷也是没有疑义的。”

  毛泽东同志在详细研究寻乌的剥削状况中介绍地租、高利、税捐共计23种剥削方式。这篇调查报告丝毫没有掩饰地揭露了寻乌普通贫农所受的压迫。而这,确实是中国土地上大部分老百姓所过的生 活。在最后一章中,介绍了寻乌的土地斗争,谈到各种要素的分配方式,涉及了“非农民是否分田”与“以乡为单位是以人口为单位,而不是土地单位”,可见毛泽东同志对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调查记录的工作,更是有很深刻的思考。

  《寻乌调查》对所涉及的政治区划、交通、商业、土地几大要素,进行全面详尽的调研和记录。《寻乌调查》不仅对当时红军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有着重大意义,也是调查报告里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精细详尽的数据充分体现了调查者认真细致、深入、唯实的工作态度,伟人伟大之处正基于“认真”二字。“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虽然《寻乌调查》的调查区域不在南粤,但通过分析,发现南粤与寻乌之间具有丰富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而这种联系在历史意义上构成了南粤古驿道的红色文化遗产。

 

  绿色:南粤古驿道上的发展新动能

  南粤古驿道是我省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分布在南粤古驿道沿线的红色革命遗址众多。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此前全省各地上报的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沿线红色革命遗址达95处之多。 

  负责统筹推进南粤古驿道工作的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在参加平远站的活动时表示,在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过程中,若有关各方能够合力将这些珍贵的红色遗址创新性地保护起来,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形式来推动当地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和精准扶贫,必能对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养分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期间,平远县同期举办酒香节优质特色农产品展览会。来自平远本地的米酒、娘酒酒香四溢,齐聚八尺镇。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本次活动,现场交易各类酒收入10多万元,订单金额60万元左右,直接推动八尺镇的酒业发展和品牌建立。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特别是现代高速路网的贯通,南粤古驿道沿线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沿线上的名镇古村成为广东对接相关省份的前沿阵地,是承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串联整合沿线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了全开放的、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创造了一种体验式、融合式的乡村旅游新模式,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为粤东粤西粤北全面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对广东省发展全域旅游,提升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及“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重大战略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