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西京的古代高速路(中)
2020-09-10 下午 02:52   作者:卢静云   
分享

  通往西京的古代高速路(上)

 

  正如前文所说,西京古道,最初是为古代统治阶级服务的官道。

  我们走在大桥镇白牛坪的古道上,会看到一座四边墙只剩下条形石块砌筑的墙框的凉亭,门额有“蓝关亭”石刻字样。亭周荒草萋萋,鲜有人迹,青石铺就的路上,长着积岁的苔藓。它驻立在仓促的光阴里,却有着永恒不变的意义,为了一个人。

  为的是那个来到岭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韩愈。韩文公虽是河南人,却在广东地区的名声非常大,千古以来受到广东人民的尊崇,甚至潮州一带的人直接把城市之源的山水易名为“韩山、韩水”。就是在西京古道附近,也有许多关于韩公的地方,古道一段被称为文公路,路边一山为文公山,文公山上亦存韩愈衣冠遗墓。另还有韩文公祠、仰止亭、心韩亭等等。

1

图为西京古道沿线古亭。

2

图为游人在古亭乘凉。

  而这样一个清廉正直、才华横溢的人物,却仅仅是因为劝谏唐宪宗不要过度礼佛而遭受贬黜,从京城长安被遣至当时极为荒蛮闭塞的岭南。

  他沿古道一路南下,离家千里,前路未知,心中只觉沉重。时值寒冬,西京古道上一片白雪茫茫。他从薄雾晨晓,走到黄昏黑夜,重山叠嶂,行马踌躇。突然大雪纷飞,无法再前行,仿佛是老天知道他心里惦记着身后的家乡,以一场大雪让他停下远离的脚步。

  下马停车的这地方,是今乳源境内一个地名为“天顶壳”山坳中间的一座古关,为“蓝关”。昔时的蓝关,与今天一样荒凉,大风呼呼不停,枯黄的蒿草随风摇摆,如他的处境,被强权所迫,身不由己。偶有乌鸦叫声掠过,时断时续,漫无边际的孤寂笼罩着他。

  “叔爷。”竟有人声呼唤,由远及近,他定神一看,是自家的侄孙韩湘。韩湘知道叔爷韩愈被贬岭南,怕他路上出事,或也是担心他郁结难解,匆匆追赶,终于在这乳源南关处追上了。

  异乡见到亲人,压在心里数日的苦闷终于有了排解的出口。韩愈一时感触,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收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将吾骨瘴江边。

  家在何方?不在身后启程处,也不在路的尽头到达的地方。古往今来,西京古道上,残存着多少被贬文人的叹息,同时成就了许多的贬官文化,韩愈的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包括前文说到古道上的“一骑红尘”,也证了西京古道为官道之名。被贬文人会经西京古道来到岭南,流放的犯人亦是如此,或有北方官员受命来到岭南视察,也会选择方便车马行走的西京古道。当年卫飒建道,为千百年来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贡献不小。

  从什么时候开始,西京古道也成了民道和商道。

3

西京古道盘桓于丛山峻岭之间。

4

图为西京古道石阶。

  如潮似涌的道上,喧嚣不绝。一个“挑担脚”,走在拥挤的挑夫群中,顶着烈日,汗水打在挑筐上,溶在泥土里,他无暇顾及。他不过是最平常的一个挑担送货的脚夫,并没有名字,或者有,但早已被遗忘。这一日的清晨,他依然早起,先到盐商处取货,被一次又一次叮嘱要送往的地点,虽然是在几百里外的湖南,不过穿过西京古道,几日就能到了。老板对着他们这一群挑盐的脚夫吆喝着:“这些担子都不能离身,睡觉都要抱着睡,要是丢了,你们倾家荡产都赔不起……”喧杂的人群似乎没有人在听那贩盐老板说话,大半辈子都是干这个的,每个人都是老江湖。

  老板想了想,还是不放心,添了一句:“盐不能受潮,不能淋雨,看到快变天了,你们赶紧拿东西出来盖牢了盐筐。”

  “行了行了,别啰嗦了”,人群中终于有人不耐烦,这么热的天,实在难耐。

  “走咯……”西京路上,早已熙攘交错,多是来往的生意人,挑着食物沿途叫卖的,担着特产货物赶路的,还有赶着猪牛去城里换钱的,真是“来者来,往者往,累如贯珠”、“其间商贾奔施,冠盖辐辏,往来行人不知凡几”。

  那一群挑着盐担的脚夫也成了路上的风景,挥汗成雨,呵气成雾。有的人会与旁人大声聊着,仿佛吼叫能让肩上的担子轻松一点。有的只是低头走路,默默不语,又仿佛省点力气可以走得更快。也有人想起自己半生辛劳,边挑着担边气喘吁吁地唱起了歌谣:

挑担哥哥真可怜,起早摸黑去挑盐。

扁担一条箩一担,一双草鞋一双肩。

上岭腰巴如扭索,下岭两脚如钉丁。

过了一亭又一亭,鸡毛挑成铁样沉。

肩头皮肉辣辣戚,移步脚底如生根。

牙关咬得咯咯响,汗湿衣衫水淋淋。

  当时,西京古道上就有这样的一种现象——“粤盐遍湖南,肩挑贩夫益至数十万人”。据说北方的淮盐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质量很差,许多地方的人都喜欢吃广东这边的盐,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偷运官盐的盐商和挑盐的脚夫“蚁旋鱼贯”的场面,而这首歌谣,也道尽了挑盐者的艰辛。

5

图为西京古道沿线古村落老屋村。

  西京古道就这么守望着那些南来北往、披星戴月的行人商贾,青石板上的尘埃或是从历史纵深的长廊中留下的,而如同烟云散落的故事片段今天又从何拾起?

  这一条“上通三楚,下达百粤”的古道,正如其始建者卫飒所见,为岭南打通了向外的口,加强了南北经济和信息的传递沟通,也是连接海陆古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中原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西京古道传进了岭南,丝绸、陶瓷、茶叶等等也源源不断地运抵广东,再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而许多由海外而来的货物也经西京古道被运往内地。这一路上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其实,仅是从那些伴着古道存留下来的邮铺、公馆、凉亭等建筑,已能看出当时西京古道的繁荣之象。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卢静云,女,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散文诗学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

 

  (注:图片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入。)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