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传承发展·浓浓家国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侨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使一部分华侨由“落叶归根”变为“落地生根”,成为中国血统的外籍人士(即华人),但他们爱故乡爱祖国的情感矢志不渝。
广州也积极作为,出台各项政策,创办各种基地,让海外广府华侨华人、穗籍港澳同胞投资建厂、兴医办学、修桥筑路,使其成为推动祖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广府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首批归侨定居广州显赤诚
政府筑巢引侨感动游子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侨华人在居住地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
但20世纪五十年代,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排华逆流,此时祖国成为侨居海外华侨华人最安全的港湾,大批华侨回国居住。
广东是接待安置华侨的前沿,而大部分华侨又集中在广州。1951年底,广东省在广州万顷沙划出土地300亩,办起了华侨农场(珠江农场),这是中国第一个归侨集中安置地,先后有近6000名东南亚归侨在此安居乐业。
祖国美好的发展前景以及政府对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视,吸引了众多海外广府华侨华人及穗籍港澳人士回到广州创业。
据原中央华侨回国投资辅导委员会于1954年4月的统计,当时广东省侨资(包括港澳工商界人士的资金)工商企业资金共有231万元,广州就达160万元。
曾是印尼巨港华侨总会副主席的黄洁,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分激动,立即给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饶彰风写信,表明想回国发展的愿望。
1951年3月,黄洁等五人组成考察团从印尼动身回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回国考察的华侨团体。当时的黄洁还叫黄赐麒,为表明新的开始,改名“黄洁”。
广州是黄洁回国的第一站,然后经武汉到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接见,8月返回广州。这次考察,黄洁等人深受鼓舞,决定定居广州,成立华侨工业建设公司,兴办广州麻袋厂。
令黄洁等人没想到的是,麻袋厂效益很好,投产三年即回本。当时,侨资创办的企业还有糖厂、纺织厂、造纸厂、水泥厂、酒店等,他们为当时广州国民经济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华侨糖厂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最早的机制糖厂。
图为地处环市东路的华侨新村,1955年开建,1958年竣工。
政府也顺势积极作为。1954年,广州出台政策规定,华侨回国投资,不论资金多少均有股息,若有盈余还可分红。
当年11月,广州又决定筹建华侨新村,以解决华侨、归侨、侨眷以及港澳同胞的住房问题,地点就选在城区东部偏北的今环市东路一带。
1955年5月华侨新村开建,三年后竣工,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个大型华侨住宅区。黄洁、马师曾、红线女等都是华侨新村的第一批住户。
叶佩英“唱”出海外赤子声
刘耀柱“驶”出同胞家乡情
“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这是马来西亚广东籍华侨叶佩英1979年为电影《海外赤子》深情演唱的主题曲《我爱你,中国》。
《海外赤子》讲述了华侨黄德深一家放弃国外优渥生活,矢志不渝报效祖国的感人故事,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海外华侨生活的影视剧。
当时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广州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和旅外侨胞众多的优势,吸引海外赤子及穗籍港澳人士回乡投资。叶佩英满怀对祖国的憧憬与向往,从马来西亚回国,唱出了华侨华人及穗籍港澳人士的心声。
出生于广州白云区石井夏茅的港商刘耀柱便是其中之一。
彼时,刘耀柱回乡探亲,发现家乡交通极为不便,只能打电话让乡亲从夏茅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城里接上他,再载着他回村。
1979年,刘耀柱引进300辆小汽车,合资成立白云小汽车出租公司,这是内地首家中外合资的出租车公司。为了方便辨识,刘耀柱把车身全部喷涂为红色,车顶装灯、车内装计价器,开创了中国内地“扬手即停”、计程收费等的全新模式。
从那时起,“的士”便以广州为源头,辐射到各大城市。
也是在这一时期,祖籍广州的港商霍英东在广州兴建白天鹅宾馆,镶刻在开放式大堂中的“故乡水”三个字,牵动着多少侨胞的家乡情。
在旅游酒店、农业养殖、工业制造、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侨资流入。据《广州市志》统计,1979年至1990年,广州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93亿元,其中,八成资金来自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
早年在外国落地生根的广府华侨及后代,虽已在侨居地繁衍生息,但始终不忘故土。
1991年,一位30岁左右的外商,趁参加广交会的机会在广州寻根。他就是清末南下新加坡的广州黄埔村人胡宏善第五代孙胡潮电,其父辈一代均未回过乡。
当时,他以为黄埔村在黄埔区,但广州的黄埔村在海珠区。后经人介绍,胡潮电找到了黄埔村一位长者胡永汉。
胡永汉问胡潮电:“我们家族的字辈口诀是‘琼林起壮游’,你知道吗?”令他惊讶的是,胡潮电不仅熟记这句口诀,还用流利的家乡话讲出字辈口诀的前一句“公祖兆荣岁”。自此,他终于找到了家乡的亲人,续上了家族的根。
图为暨南大学,其为百年侨校,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在全世界华侨界具有广泛影响力。
院士用科技回馈广州
侨三代以“棋”续写家国情
进入21世纪,广州积极汇侨智、聚侨力、护侨益、暖侨心,建设枢纽型侨都。
很多华侨华人也选择回到广州,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教育、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为千百年一脉相承的爱乡爱国精神添上永不褪色的荣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是国际知名的有机化学专家,4岁就在广州生活,在这里度过了小学和初中时光。虽然后来移居中国香港,但对广州依然情意浓浓。
2003年,陈新滋重回广州,受聘为中山大学药学院首任院长,携手企业研发抗癌新药,还带领团队在南沙建立新型有机氟功能材料的研究实验室。陈新滋曾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能做的就是把科研工作做好,帮助更多的人,这也是他能为广州所做的最大回馈。
国际桥梁专家、美籍华人孙峻岭,师从茅以升。2005年,已在美国事业有成的孙峻岭决定回国创业,考察了众多城市后,最终落户广州。此后,以广州为大本营,孙峻岭的智慧浸润了包括港珠澳大桥、广州轨道交通六号线、十四号线、二十一号线等众多大型工程。
相比之下,年轻一代的侨三代容一思则以“棋”报国,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容氏侨一代容宝琛亲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报国为己任,曾被派往印度出任外交官;侨二代容志行、容坚行都在海外出生,幼年回国,也都曾在广州体校学习,两兄弟先后进入国家足球队和围棋队,成为国脚和国手,为国争光;而侨三代容一思童年在广州文化公园听着唱棋长大,20世纪末留学澳大利亚,后从事国际贸易、进入金融投资……但他身上最具标志性的印记还是“棋”。
2010年,容一思接手广东东湖棋院,成功举办世界围棋团体锦标赛,成为落户广州的世界级品牌赛事。
2023年1月,在容一思的推动下,时隔十四年,“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在广州复办,重现“万人空巷齐聚中心台、拖家带口听唱棋”的盛况。该项赛事创办于20世纪八十年代,得到爱国港商霍英东的大力赞助。
因此,“五羊杯”有着说不尽的侨界情缘,容一思说:“它不仅是一场文化赛事,还是联结海外华人华侨棋迷的纽带。”他希望把中国传统棋文化打造成东方智慧的新名片。
“从足球绿茵场上的‘志行风格’到棋盘上的黑白纵横,无时无刻在教导着我:心系中华,报效家国。”容一思多次表达特殊的家庭背景给他带来特殊的家国情怀。
相关阅读:
古越今秀|百年地标建筑,“侨”见家国情怀(上)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广州越秀发布”,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