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百万”年薪的他,却一生清贫献身革命 坚守初心的革命先烈杨匏安
2021-04-18 下午 02:3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方+”   
分享

  民国时期,如果给你一个月300大洋的工资,相当于现在百万年薪的水平,但前提是要放弃你的理想、信念,你愿意吗?

  如果我告诉你,当年有一个人拿着百万年薪,身居高位,可去世之后家人不仅生活无以为继,甚至因为家贫还要送两个孩子去孤儿院寄养。你相信吗?但是,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1

  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杰出的革命家,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杨匏安。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杨匏安受党的派遣,到国民党中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同时担任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在当时,他只留下非常少的一部分收入用作家庭开销,大部分都交给党组织作为活动经费。1925年省港大罢工期间,罢工委员会有一次在杨匏安的祖屋杨家祠,给罢工工人发放捐款,不小心在装钱的麻袋里遗下了一枚硬币,被他的孩子们捡了去玩。杨匏安发现后,对孩子们说:“这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拿!”还让他们马上送回去。周恩来知道后深受感动,称赞他“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直到杨匏安逝世多年后,还一再提及这件事,教育同志们要向杨匏安学习。

  1930年,杨匏安被捕入狱,关押了8个多月。在被组织营救出狱的当天晚上,他和全家人一起长谈。家人问他:“我们做这些事,又穷又危险,值得吗?”他坚定地说:“再穷再危险,我也要革命到底。”杨母听后激动地说:“既然这样,我们全家都支持你。革命到底。”

2

图为杨家祠。

  在“白色恐怖”中,杨匏安一家生活异常艰苦,七个孩子中有两个因病无钱医治而夭折,他自己患有肺病,妻子的身体也很不好。但是他从来不向党组织叫苦、伸手。为了弥补家用,他在夜晚除了加紧写作和翻译之外,还要帮助家人推磨做米糍,让他的母亲和小孩第二天早上拿到街上去叫卖。

  第四次被捕后,杨匏安托人从监狱递出了一张纸条,告诫家人:“如果实在生活不下去就回老家香山,缝纫机虽穷不可卖掉。”都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为什么叮嘱不能卖缝纫机呢?因为这个缝纫机是家中唯一的谋生工具。可即便这样,杨匏安还是没有选择放弃信仰,用退党换取荣华富贵。

  杨匏安最小的儿子杨文伟说起这段历史时非常沉重,他说:“实际上广东老家已经没有任何财产了,但父亲在遗书中只字不提让家人去找党组织,因为他怕给组织增添负担。”1931年8月,杨匏安英勇就义,年仅35岁。

  杨匏安同志的初心不仅体现在他愿意为信仰献身,也践行在他革命生涯的每一个瞬间。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杨匏安一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先烈们的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原文刊登于南方+,作者为毕嘉琪,黄堃媛,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