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古道沙坪段的梅潦风情
2023-11-11 下午 04:09   来源:何昆亮   
分享

  南岭,“负山险,阻南北,东西二千里。”南粤古驿道穿越南岭时,有一段路经过了乐昌“梅潦四地”石灰岩溶蚀高原,这就是著名的西京古道梅潦段。

  西京古道,自含洭(今英德县西)、浈阳(今英德县东)经横石塘、罗坑、凤田岭(今属乳源县,宋代以前属曲江县)、石角塘、云岩、梅花、武阳司至湖南宜章,全长500余里。因由宜章北上可达西京,故称西京古道。——见《韶关市志》 中华书局,2001年。 

  外界对于乳源县境内的西京古道知之较多,百度百科有关条目说:“西京古道现存路段主要位于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北接乐昌市沙坪镇。”沙坪古道却湮名不见经传。

  始修于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的西京古道,历经二千年沧桑,多数路段已湮灭在荒草荆棘丛中不为后人知晓。2018年以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发掘修复了乐昌市内云岩镇草鞋岭、梅花镇高寨、坪石镇武阳司、三拱桥的一部分古道,使之重现光彩,成为记载驿道历史的不可移动文物。

  2023年9月,乐昌市沙坪镇的一段西京古道修复竣工。

1

图一  西京古道沙坪段

  重现于大众眼前的西京古道沙坪段,全长2.5公里,南连上坪村树德亭,北接雷家窝村福荫亭。古代驿路官道通常有“五里一亭,十里一站,三十里一铺”,供差官旅人担夫走卒歇脚休憩。沙坪镇古道上的两个凉亭正好呈现了“五里一亭”场景。福荫亭,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亭北十余米处尚存一间泥屋,相传是古代的驿馆。

2

图二  福荫亭,土名桅杆坳凉亭,在雷家窝村边山坳上

3

图三  沙坪镇雷家窝西京古道

  沙坪镇,北与云岩、秀水毗邻,东南同乳源大桥接壤,海拔高度处于360—1060米,属石灰岩山区,溶蚀高原地貌显著,石头山多,风化严重,山地石多土少,水资源极度匮乏,植被覆盖少,可耕地少,农作物多为苞谷(玉米)、红薯、芋头、花生、荞麦等耐旱品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沙坪是乐昌县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先进典型,曾经有一个“斗笠地”的故事广为流传:春天,一位老农带上斗笠和蓑衣上山锄地,收工时照例要点数挖了几块地,他记得今天上午挖了13块地,可数来数去只见到12块,一气之下不数了,拿起斗笠走人!就在这时,第13块地出现了,原来就在斗笠蓑衣下面。

  水贵如油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生产、生活必须的水是稀有物资,公社(政府)干部家庭吃水要靠人工挑回来,天不亮就动身,走山路到十多里外的山下鱼岩河里取水,回程的上山路更加费力,挑一担水回到家时已是中午时分。为解决吃水用水的困难,半个世纪以来国家花费巨大财力从八宝山水库引水过来,同时封山育林。昔日的石漠化荒山已有绿意盎然。

4

图四  石漠化的石灰岩山地石多土少

  在雷家窝西京古道上,巴掌宽的石缝地随处可见。在沙坪、云岩,一件蓑衣、一个斗笠遮盖住一块地的景观司空见惯(如图四、五、六、七、十三)。山民们在石缝里顽强地耕种劳作,显示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屈的精神。

5

图五  古道两旁种植的玉米,可谓是“见缝插针”

6

图六  石多地少,顽强的山民种植的荞麦顽强地生长在石漠化山地上

7

图七  石灰岩山地的“斗笠地”

  沙坪镇境内八宝山林场南接湖西连湖南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广东乳源五指山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走在雷家窝西京古道上,可以望见湘粤交界处著名的莽山。莽山一带是瑶族聚居地,湖南蓝山也是瑶族聚居地,历史上瑶族同胞被封建王朝称为“猺蛮”,犬旁,意为同狗一样,屡遭官府镇压,只能僻居穷山恶水,过着原始的刀耕火种、迁徙狩猎的生活。而今乳源瑶族自治县的过山瑶,原是在宋朝时从蓝山迁徙到乐昌的过山瑶,明清时期从乐昌西坑迁徙到乳源必背、大桥,其地原属乐昌县。沙坪人自称为“西山佬”,与西边的莽山有些联系。

8

图八  在雷家窝古道上远眺莽山,近处的沙坪有了一些绿意

  九月里这段古道刚修复好,重阳节就迎来了众多游客。乐昌市委统战部、政法委、文广旅体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政务数据中心、市妇联、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的退休干部共120多人慕名前往。沙坪镇热情接待这批特殊的游客,沙坪镇的志愿者在途中设了几个休息点,提供茶水服务,介绍古道风光。 

9

图九  树德亭,建于光绪年,亭内有《万古茶》联:且生片时,无事五斗解渴;聊饮数盏,自然两腋生风。

10

图十  文旅局领导体验古道风光

11

图十一  市委领导介绍古道人文历史

  下坪村,原名鸡公岭下坪村,是最早来到西京古道的村庄之一。新建的广场可停四、五辆旅游大巴,可接待二百人。下坪村的二月初一“鸟节”和“六月妹子节”颇有梅潦特色。

12

图十二  古道上的下坪村,以当地特有的“八大碗”传统菜肴招待客人

  明清时期,梅花、秀水、云岩、沙坪统称“梅潦四地”,属汉族客家民系,通用的方言是客家话。沙坪镇这段古道上的三个村庄雷家窝、上坪、下坪,姓雷,内部却使用蓝山话,与梅潦四地的客家话大不相同,外人很难听懂。查阅乐昌市方志办编印的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资料,上坪、下坪村先代于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从湖南蓝山县迁移至广东乳源县武阳都高富乡(今乐昌云岩镇出水岩),清初又迁到现址。同样讲蓝山话的,还有云岩镇的四、五个雷姓村庄,于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从湖南蓝山雷家岭迁来乳源县武阳都高富乡(今云岩镇出水岩),万历三十年再迁到今云岩镇长塘行政村的水浸洞等几个村庄。

  讲蓝山话的,还有云岩镇的十几个谢姓村庄,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从蓝山县迁来,主要分布在今云岩镇选家洞行政村。

  讲蓝山话的,更多的是云岩镇的廖姓,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从蓝山县城北门振文坊廖家巷逃难到广东乳源县武阳都高富乡,即今出水岩村,主要分布在今出水岩、云岩、选家洞、长塘等行政村下属的三十多个自然村。

  这数十个讲客家话又讲蓝山话的村庄,是最早来“梅潦四地”的原住民,他们最先的立足点都是一个地方——出水岩。梅潦四地——梅花、秀水、云岩、沙坪四个客家人聚居的乡镇,422个自然村,大多数是在明朝初年及以后来到西京古道周边建村。

  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屈大均先生著有《广东新语》,记载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物产、人物风俗,无所不包,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所记物产民俗等方面的材料丰富翔实,也是明清之际的经济史、思想史。屈大均先生多次经西京古道北上京城、南下广州,记述了他所见的梅潦地风情。

  “自乳源治北行。出風門。度梯上、梯下諸嶺。磴道险峻。尺寸斗絕。民悬居崖壑之间。

  有出水严、双桥、梅花、潦水四处尤险。其险皆在石。石之气。使人多力而善斗。跳荡而前。无不以一当十。以石为盾。火为兵。虽傜蛮亦畏惮之。勿敢与争。子生八九龄。即以鸟枪、鹿铁教之。发必命中。予诗:人人持鹿铁。处处见熊伸。”(《广东新语·地语·梅潦》)

  屈大均生于明崇祯三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30—1696)。《广东新语》成书于屈氏晚年,约在康熙三十年之前。屈大均先生走西京古道所见的梅潦地风情,应是清顺治二十年至康熙三十年之间。这时候雷家人、谢家人、廖家人来到出水岩一带已历二百多年了。

  双桥,罗姓,明初从福建上杭迁到英德,天顺八年(公元1464)从乳源大富迁至双桥。

  梅花,即上街村,北宋末年,林姓由河南迁至广东潮州,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从潮州迁来。村旁是西京古道。

  潦水,如今写作辽水,即今秀水。明万历年间,丘氏从辽(潦)水迁水浸洞村,明属武阳都辽(潦)水乡。秀水镇内只有一条鱼岩河,又名辽思水,发源于莽山,流经沙坪镇而入秀水,明清时期称之为潦水。

  由此可见梅潦四地先民辗转迁徙来此的时间大多在明朝初年。

  屈大均先生有无走过上坪村的古道,不得而知。从沙坪村到黄金洞村有一条唐代古道相通,这是鱼岩河(潦水)流经之地,他可能沿潦水河走过,而沿出水岩、梅花、双桥一线的西京古道走过则是肯定无疑的。

  梅潦四地梅花、秀水、云岩、沙坪,四百多个村庄保留着许多独特的民俗,除传统节日外,当地还流行过“六月妹子节”,这是专为出嫁女而设的节日,隆重而热闹。节日来临,村中的出嫁女精心打扮一番回来娘家,会见姐妹,出嫁女互诉离别之情。娘家人要操办丰盛的宴席,煮新禾米饭,磨新鲜玉米糍粑,酿新鲜豆腐,酿新鲜辣椒,煎新鲜禾花鱼,尽情款待出嫁女儿,谓之“尝新”。出嫁女儿与娘家人一起做饭菜,共叙家常,相聚一天便回去婆家,路远的也可在娘家过夜。离别时,娘家会装满一篮子好吃的食品给出嫁女带走,以显娘家的富有和大方。在男尊女卑的旧时代,妹子节无形中起到了改善提高出嫁女地位的作用。

  农历二月初一,梅潦四地过“鸟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蒸糍粑,将糍粑切成细粒搓成果状,用竹枝、树枝穿插成串,插在村前屋后,田间地头,菜园内外,任由鸟儿啄食。寄意鸟儿吃了人们供奉的糍粑之后,就不再糟蹋农作物庄稼,是年就会五谷丰收。这种原始朴素的民间习俗,客观上起到了爱鸟护鸟、维护生态平衡的教育作用。

  梅潦四地西京古道上的乡亲继承了明代先民勇武不驯的精神。1945年1月下旬,侵华日军南北两路夹击粤汉铁路线,一股日寇攻陷坪石,取西京古道南下,走双桥、梅花、出水岩,出乳源而攻韶关。云岩乡民组织抗日自卫大队,在出水岩、车干山一线阻击日军,迟滞了日军的行动,留下传奇般故事。

  游览沙坪西京古道,领略特殊的石漠山地风光,追寻“人人持鹿铁,处处見熊伸”的遗风,体验现代的梅潦风情,对于在都市钢筋水泥森林生活久了的人来说,会有别样的收获。

13

图十三   种植在“斗笠地”的辣椒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