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调查纪实: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2020-02-24 上午 09:59   作者: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 陈洪仁   
分享

  调查南粤古驿道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尤其对我们地质人来说。我还记得最开始的时候是2017年国庆假期,我们二九二大队朱总工(“总工”即“总工程师”)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最近在河源有新发现古驿道的新闻(“河源发现粤赣古驿道 ,全长66公里已有千年”),引起了省政府的重视,委托我队做调查,而大队让我负责这个项目。刚听到这个消息我是懵的,因为古驿道是文物,我们地质行业除了化石、宝石外,几乎不涉及到文物,古驿道轮不到“地质佬”来调查呀。朱总工跟我说新闻里报道了几个“茶亭”,应该是比较好的线索,让我留意下。我可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都不知道是怎么写的!然后马上上网看了一下百科词条的解释,假期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就去做了,当时真是赶鸭子上架。在此我也记录了一些工作经历和成果,供大家参阅。

  一、风雨凄凄觅旧踪

  经过短暂的组建成员、野外调研、编写方案,10月15日,我们开始了第一天的野外调查(即田野调查)。当时正是台风“卡努”登陆广东之时,河源狂风大雨,我们必须用伞顶着风走路,以致伞都被吹坏了,但是同事们没有怨言,反而加油鼓劲,有这样的队友,我感到非常高兴。

  粤赣古道是河源穿越九连山通往江西的捷径,这一段古道位于和平县青州镇丫髻缺,往北过热水、浰源直至江西龙南。丫髻缺古道宽1至2米,基本由巴掌大的碎石铺成,可惜大部分被挖机破坏了,在两镇交界处有个丫髻缺茶亭,建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在上世纪80年代修缮过,也已破败不堪,仅部分墙体、一块碑刻尚存。本地人赖运胜曾记得:“70年代初步行到县九连中学读书,我们30多个同学都要背上一个星期的口粮,在丫髻缺茶亭等大家聚集齐后才走。那时的茶亭,还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阿伯,长年累月义务为过路的行人歇息提供茶水。这时我和同学总会拿出竹笛来一段《扬鞭催马送粮忙》,或与其他同学一起来个笛子、二胡等小合奏。正是这座老茶亭,默默地为我们这些求学之子,送上祝福,带来温馨。”

1

图一 丫髻缺茶亭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对文物是门外汉,只能通过上南粤古驿道网,还有学习《客家古邑古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标准规范》《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等内容。开始调查的头几天,我们还与市博物馆、市文广新局、各地文化站、民间调查保护人士等一起进行实地调查工作,边干边学,提高水平,并于晚上开展总结会、学习会,补齐我们的短板。后来我们调查韶关、连州、梅州等地的南粤古驿道时,也十分注重搜集历史地理沿革的研究成果,并向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位专家学者请教,对我们大有裨益。

  三、别开生面写山林

  在跨界学习的同时,我们也作了一些创新。因为调查南粤古驿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打造绿色生态的户外旅游产品和开放式的、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文物普查、保护的目的不完全一致。因此我们首先在技术理念上就进行了创新,首次提出了“四位一体”调查法——完整线路调查、文物遗存调查、安全隐患调查和旅游资源调查,由前人的单点调查转变为线面调查。

  比如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已经发现的关爷梗古道仅有一百余字描述,写道“由河石铺砌。宽1米。”“此路起于东源船塘经绣锻尚岭至和平青州、热水再至江西。绣锻路段长约20公里”等,将古道与其他遗址一样作为一个点来调查。我们则把线路轨迹、保存现状、道路宽度、修建材料的变化都进行实测,精确到米,最终测得绣锻路段长度为2.2公里而非20公里。

2

图二 关爷梗古道风景照(河源户协提供)

  同时我们对古道周边的文物遗址、旅游景点进行调查;并将地质勘查中的放射性调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遗迹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地质科普等应用于南粤古驿道,进行安全隐患调查和地质旅游资源调查。

  然后我们在技术手段上也有一些创新。首创了“历史地理成果+地形图”路线调查法:研读《驿道乡情》《中国历史地图集》及地方志等文献史志,以第三代1:1万地形图为底图,综合本地老人、文化站、户外运动协会、民间保护人士的线索,互相印证进行调查。其中第三代地形图是我们地质行业的涉密资料,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古道古亭古桥尚在使用,并被绘在图上。地形图精度也较高,是我们的秘密武器,效果非常显著,即使有的古道被埋了近1米,有的被万绿湖淹没成了水下古道,我们照样能准确画出它们的轨迹。

3

图三 被掩埋的界下山古道,位于浰源镇

  我们还创立了“修建材料残存量定量分类法”和五色图,将古驿道的保存现状由定性分类转变为定量分类,将保存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的古道用五种不同颜色绘制在图上,直观地展示了保存现状,提高了选线规划、设计的准确性,得到了省住建厅、省文物局和规划单位的肯定。

  四、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我们调查了河源、清远连州、韶关、梅州四个市的南粤古驿道路线,取得了不错的成果,2018年省住建厅从全省选择了11条重点线路(共18条精华段)进行修复利用,其中由我队调查的占11条精华段。以河源为例,我们首次完整呈现了粤赣古道的面貌,从无到有、从缺到全、去伪存真。粤赣古道路线总长达332.2公里,其中可修复利用资源达104.5公里,基本为新发现;涉及贫困县3个、省定贫困村20个,扶贫意义较大;调查了文物54处,其中新发现16处,例如新发现了合栋茶亭,根据亭内5块碑刻纠正了县志的错误记载,将修建年代至少往前推了120年,又如通过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勘察,重新确定赵佗故城的总面积为3700平方米;挖掘的全域旅游资源还包括景点13处,化石、瀑布、溶洞、天生桥、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20处,非遗、历史故事、特色产品共58项;我们还完成了放射性调查和地灾防治,成立了省内第一支野外地质志愿救援队;得到了许瑞生副省长的批示表扬与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并登上央视纪录片《南粤古驿道》《中国影像方志·连平篇》。

4

图四 合栋茶亭内的碑刻

5

图五  增坑菊石化石遗址处新发现的贻贝属双壳化石

  南粤古驿道充满了惊喜,最让我意外的,就是何新屋契约了,充满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当然契约不算我队的发现,事情是这样的:南粤古驿道每年都会举办定向大赛,我们调查的时候也在物色合适的古村古民居,然后向省体育局推荐了何新屋-大湖寨和北联古村,一起去实地考察,最后定在了何新屋一带。我们已考察了好几次何新屋,觉得保存现状、规模、交通、基建各方面都挺合适,另外一点就是,它还没有得到系统的文物调查,潜力很大。我们有一次去考察,镇里的邓书记眼尖,一眼看到梁上挂了块“大夫第”牌匾,因为年久失修字迹不明显,大家以前竟然以为是个普通的木板。何新屋文物的丰富和无人问津的现状使我们吃惊,我们立即建议何新屋理事会一间间的清理,人不能去的高处,就试试无人机。后来选为定向大赛地点后要进行修缮,结果施工队在清扫阁楼墙体时,意外发现了清代以来的契约144张,后来增至207张,得到国内外的瞩目,现在何新屋也成立了省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产学研实践基地等,上上下下无不重视,可谓涅槃重生。

6

图六 何新屋契约(图片来自网络)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这两年,看到过“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景象;想到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兹路一开,中原之声近矣”的盛况,也因此更了解了赵佗、王阳明、毛泽东等众多人物;还梦到过一处地窖,挖出了无数文物!委实是一次探险寻宝、开阔眼界之旅。我也衷心相信,疫情终将被战胜!南粤古驿道能够继续“风景这边独好”,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原文首发于“考古大家谈”,已获作者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