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广东文理学院在连县 “华南研学”研究成果展之华南师大篇(4)
2021-02-03 下午 02:1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校史文化研究中心供稿   
分享

  按语:

  为凝练与弘扬抗战时期华南中高等学校烽火办学精神,探索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资源活化利用措施,推进我国抗战时期教育史研究,在省自然资源厅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华南师范大学启动第一期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资源挖掘与活化利用项目。近期,该校研究团队发现一大批文理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数量在500本以上,涉及各个办学时期。其中,有些论文直接以当时的办学地点为研究对象,既有专门研究连县的毕业论文,也有专门研究连县东陂的毕业论文,还有专门研究罗定等地的毕业论文。现对较有意义的论文进行分析整理,形成系列研究成果进行发表。                                   

  下文发表于1940年《学生杂志》第20卷第6号,作者为陆良。

 

一、搬迁最多的学院

  我们的学校——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在全国说起来恐怕要算是搬迁最多的学院了吧。民国二十六年因为广州的情形渐趋紧张,便离开了那使人陶醉的好地方——石榴岗的校舍,而搬到了广西的梧州去,这是第一次的移动,第二年因为广州的沦陷,使梧州又紧张起来,不是最适宜读书的地方了,于是改迁藤县,在那儿逗留不久,因为觉得还是离梧州太近,于是再迁到融县去。

  这样在邻省逗留了两年,直到二十八年的暑假期中,才奉到省政府的命令又迁回广东的乳源县来,在这县境内一个小地方,名叫“侯公渡”的设校,并改名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因为以前曾经被称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教育学院”及“广东省立教育学院”的。

1

图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旧照。(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年,即是去年,添招了百多个公费生,并且努力地把新地址中的校舍建设起来,费了半年的功夫,才算是略具规模,满以为可以好好地过些日子了的,不料事实表现的结果并不如人所愿。在去年的年尾,疯狂的侵略者扰到粤北来了,骤然间,韶关非常地紧张起来了。乳源离曲江不及百里,这一来便又非搬不可了。于是在去年最后那天,我们员生工友暨附中附小诸人毅然离开了那住熟了的地方——侯公渡,向西迁移。

6

图为粤北曲江马坝镇新村五拱石桥。

  集体步行,连休息共费了十多天,我们才到连县。在我们未到之前,学校当局早已找到新地址了的,所以到连县后,我们休息两天便向校新校址——东陂墟迈进。

3

 

二、连县东陂墟

  连县缩处粤北的一隅,是一个平常的县分。在平时是并不觉得有什么重要性的,但随着抗战的进展连县的地位也日渐重要起来了。

4

图为陈氏宗祠(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办学地旧址)。

  连县城东有公路可通曲江,南经阳山可至清远,西经连山通广西贺县,北通湖南,交通是相当便利的。最近年多,好些机关团体搬到这儿来,也有些是正在预备搬来的。因此这个平常的县分才渐渐重要起来了。

5

图为“黄尚书祠”内部,省立文理学院当时最大的教学空间。

  东陂在连县城北五十里,是个小墟场,有百多间店铺和若干的人口。在这个墟的四周还有几个小村落,每个村落都有相当数目的农人,这些农民的生活是简单的,他们没有充裕的知识,更没有充裕的金钱,他们所知唯一的大事业是种田,最多是做个小手工业而已。

  东陂之南有公路可通连县城,春夏天水涨时也有民船来往,北行六十里,便入湖南境。故虽僻处一隅,而并不觉其孤陋。往时已多湖南人来往此间,近因抗战关系,各样人等迁徙到此者更多而且杂。

  这里的土地很是肥沃,故收获很丰,且因农民大多情勤作,所以食物非常便宜:上米每单只需十元,比较中山大学在昆明的情形,相差真不啻天壤了。不过因为洋货来源稀少,所以价值很贵:一衣之费,动辄十元——然而比之昆明或徽江,还可算是便宜。土产大量输出的,有土纸、片糖、腊味及荸荠等。

 

三、我们这团体

  我们的学校搬到东陂之后,因为校舍和用具的关系,不得不停课。然而很迅速的在二十多天之后又复课了。现在,第二学期二十八年度下学期都早已开始了。

  全院现在分文史、理化、生物、社教四系,另付体育专修科。各科系都不收学杂费的,有些应用的东西,还由学校发给。公费生及贷金生在免缴杂膳宿费和领用讲义及火油外,每人每月得领公费(或贷金)七元,但我们的膳食每月只费六元而已。

  设备方面:因为从广州迁出来的时候是非常从容的,所以除了最大件难以搬动的东西之外,普通的图书仪器差不多全都没损失,虽因屡次迁校,玻璃的仪器损坏了一小部分,但照现在所有的,与其他各院校现在的情形相比来看,可算是非常丰富的了。

  我们现在有一百九十多个同学(附中附小除外,)分属上面所说各科系。同学们在生活上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闲静,没有嚣张浮躁而不务实际的情形。但是每个闲静生活着的同学身体之内都包藏着一颗热烈的心,我们每时每刻都不会忘记侵略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灵巧的抓紧每个适当的机会干我们的救亡工作。

  总之,我们这学院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缘故,而致屡次搬迁,现在是搬到连县东陂墟来了,我们是经过了几次辛苦的移动。然而我们移动的次数越多,我们的印象越深,而我们还是照从前一样的可以读书。侵略者迫我们和别的许多同胞们所得的结果,只是燃烧起无限个心头恨的火把,自促对方本身的□□而已。

 

  相关阅读:

  质朴与精壮:战时文理学院学生的生活风貌——“华南研学”研究成果展之华南师大篇(1)

  卢森:文理学院慰问记——“华南研学”研究成果展之华南师大篇(2)

  汤擎民:秤架山迁院纪事之一——“华南研学”研究成果展之华南师大篇(3)

 

  (注:部分图片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入。)

  (本文由王独慎推荐,喻明玥整理,南粤古驿道网综合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