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教育: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的教学研究活动(上)
2021-02-27 上午 11:30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李斌;华南师范大学校史文化研究中心 王独慎   
分享

  民国时期,众多高校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曾大力设置社会教育学系,以此为平台开展社会教育教学研究,并力图服务社会。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广东著名高校,也对此颇为重视。

   (一)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的教学活动

  大学中设置社会教育学系,在20世纪30-40年代的欧美还比较少见,但中国国内已有十余年的开办历史。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各地推行民众教育十分积极,“社教领袖人才之培养,骤形重要”。[1]各省因此开办社会教育高级人才的培养工作。如1930年浙江省在杭州设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此后,各省积极跟进,如河南设置民众师范学院,河北设置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大夏大学教育学院内都设置了社会教育学系,“这些都是新兴的社会教育专门人才培养机关。”[2] 

  但是,抗日战争的爆发打乱了中国高校设置社会教育学系的总体进程。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认识到,抗战建国需要社会教育的协助。1938年抗战初期,国民参政会第一期集会,教育部即提出“设立培植社会教育人员专科学校”,经大会通过,建议政府采择施行。[3]而此时,仅有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两院尚且保留社会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机关。1939年,教育部规定所有公私立的教育学院要承担培养社会社教人才及职业学校师资的工作。[4]1939年8月,从广西融县迁回乳源的广东省立教育学院更名“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原有的教育学系改为社会教育系。[5]此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学系及中正大学社会教育学系也相继设立。

5

根据代电内容,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设立四科:文史、理化、生物和社会教育,附设体育专修科。(文档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成立后,即按照《大学组织法》,确定其宗旨为“研究教育学术及培养社会教育专门人才”。[6]但在具体办学方向的制定上遇到了相当困难。该系在成立之初,国内高校社会教育学系较少,而欧美也没有相关的成例可供参考。加上战事原因,1939年华南高校迁动频繁,所能得到的有关材料十分有限。据有关人员回忆,“当时仅索得桂林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及贵阳大夏大学社教系课程各一份”。[7]

  为此,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组织有关教师着重讨论了该系的培养方案。最后,将四年培养方案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理论的训练,其目的在使学生对于人类社会、教育以及教育与社会之关系有明晰而正确之认识;其二是技术的训练,其目的在准备学生将来担任社教工作时所必需之智识与技能。”[8]而且,确定了“几条原则,编定了一份课程表”。[9]这些原则是:(一)凡部定大学文学院公共必修科目一概照列;(二)教育学为社会科系之一,教育为社会事业之一。社会教育与社会之关系格外密切,故学生必须明了社会科学,才能正确地认识人类社会及其教育之关系;(三)现代教育以哲学、生物学及心理学为基础,故学者必须注意这几门学科的学习;(四)社会教育为教育学科之一新兴部门,学者对于一般教育之理论与实际,必须具有深厚的基础,始能对于社会教育之本身得到十分的了解,并作下一步的研究;(五)因社会教育本身之发展尚属幼稚,师资设备均有困难,故社会教育范围之科目拟普遍设置、理论与实际并重,在高年级暂不分组;(六)目前各地中学毕业生之文字工具训练殊感不足,尤以外国文字为甚,因此应加强中西文字的训练;(七)第四年从事专题研究,以完成一篇论文结束之。[10]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的课程也依循上述培养方案设计。

1

表1 1939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课程设置一览表。资料来源:陈子明.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概况[J]. 社会教育年刊,1943(1):2-3.

  由表可见,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1)重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配比,使学生选课具有一定选择性。除第一学年外,将对学生素质进一步提升的要求体现为每一年开设的大量选修课。通过这种方式,试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大量设置了体育、国文、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与社会教育学密切相关的通识课程,保证学生拥有较为宽广的基础知识面。

  师资方面,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遭遇了频繁变动。1939年该系初创时,由张栗原主持,系内教师还有林仲远、王越、阮镜清三人,都是关于一般教育及心理方面的人才。1940年,又聘请徐锡龄主讲社会教育,王越盖赴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唐惜芬来院任课一个月。1941年,因合作专家曾开春来连县之际,特邀其来院讲授合作组织与指导。1941年,张栗原逝世,系主任由林仲远代理,后又改由陈子明担任。李楚林、朱希文、徐寅初于1941-1942年到院短暂讲学。

3

有“小延安”之称的文理学院及粤秀中学内迁东陂,图为院本部旧址——东陂西塘村“五福公祠”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截至1943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主要教师讲授课程情况如下。

6

表2  1943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主讲教师情况一览表。资料来源:陈子明.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概况[J]. 社会教育年刊,1943(1):4-5.

  由表2可见,学院专任教授还比较欠缺,且大都兼顾管理工作。每位专任教授都需要承担4-7门课程,而且需要兼任系主任、社会教育实验区工作。因此,据时任系主任陈子明称:“我们希望从三十二年度起,能够添聘教授副教授各一人,增设关于社会教育及一般教育之科目;同时聘用助理员一人,负责管理资料室之图书杂志及心理学仪器。”[11]

  在教学方面,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优良的写作技能。该系多数学科采取讲授的方式,并配合督促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和课外阅读的习惯。因此,在第一学年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在课堂做笔记,同时督促他们阅读指定参考书籍。学系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第一学年,按照教育部定,必须开设“普通英文”,但考虑到“近年一般中学毕业生之英文程度低落,实在离高中毕业的标准尚远”,至于专门图书,“因为缺乏专门名词及概念的关系,更加困难”。因此,学系在第二学年设“教育英文一学程。选读关于教育及心理之短篇文字,希望从此可以得到相当数目的专门名词及基本概念,以及多少明了近代著名教育学家及心理学之生平、学说及其重要著作。”[12]总之,学系在第一学年非常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英文经典著作的习惯和能力,“我们希望能够达到多数学生均能利用英文阅读专书及杂志之目的。”[13] 

  第二学年,在教授“教育心理学”、“成人学习心理学”两门课程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动手实验以及科学研究习惯的养成。“我们利用所有的心理学仪器,使学生从事于心理学的实验,一方可以增加学者的兴趣,一方可以从复杂的人的结果中,得到一种科学上的严格训练”。[14]

  高年级阶段,学系注重学生实习与研究报告写作的训练。“第三学年上学期,有一门社会教育实施法,分别关于社教的各种设备,接着从下学期起,有一连三个学期的社教实习,使学生从实际工作中可以证验理论,取得经验,练习技术” ,“从第三学年起,我们极力鼓励学生学习如何利用简单拿的资料室,从事专题之研究。”[15] 

  文理学院自1939开设社会教育系,该系第一届学生毕业于1943年。学生们的毕业论文选题(如下表),除了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出发,更多的是从战时社会教育的实践出发,涉及国民教育、民众教育、乡村教育、电化教育等议题。

4

2

表3 抗战期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一览表。

  总而言之,抗战爆发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因应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根据抗战大后方民众素质教育的要求,将原有教育学系调整为社会教育学系。进而,在人才培养、师资聘请、课程设置上都做了相应调整,为大后方培养社会教育专门人才,从而进行社会教育,进而对提升民众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未完待续…)

 

  注释:

  [1][2]陈子明.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概况[J]. 社会教育年刊,1943(1):2.

  [3]吴晓琳. 民国时期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考论[J]. 教育史研究, 2012(4):42-46.

  [4]林励儒.本学院与十年来中国之高等师范教育[J].文理月刊,1940创刊号:1.

  [5]十五年来之广东省立文理学院[J]. 文理学院院刊, 1948(22):1-2.

  [6][7][8][9]陈子明.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概况[J]. 社会教育年刊,1943(1):2.

  [10]陈子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概况[J]. 社会教育年刊,1943(1):3.

  [11]陈子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概况[J]. 社会教育年刊,1943(1):5.

  [12][13][14][15]陈子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社会教育学系概况[J]. 社会教育年刊,1943(1):4.

 

  作者简介:

  李斌,教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

  王独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近代教育史。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