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师范”中汲取前行力量
2021-09-06 下午 03:59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南方杂志”   
分享

  师范,人之模范也。师范教育,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自19世纪末创办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对教育事业、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史料显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师范学校师生在革命中的占比和影响都举足轻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及其建设的红色政权的独特作用,许多师范院校在当地群众、当局政府眼中被视为“红色师范”。上世纪30年代初,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广东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应基础教育师资短缺而创办,学校秉持“查国家之兴废,端乎师资之良否”,以挽救民族危亡、复兴中华文化为己任,在广东党组织建设、革命和建设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溯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办学历程,华南师大师生为党和国家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故事灿若星辰,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源,更是新征程上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1

 

  与党同行的百年师范教育历程

  从举办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说,华南师范大学肇始于1933年建立的广东勷勤大学师范学院;从开启师范教育的角度,华南师范大学则起步于1921年成立的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可谓峥嵘百年,与党同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危机深重。国民政府搞学制改革,国内高师院校纷纷改为普通大学,独立高师教育濒临边缘化。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清醒认识到,“新的国民,首在教育昌明;教育根基,首在师范教育”,于1931年毅然南下,次年就任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校长,同时筹办勷勤大学师范学院。1933年8月,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改组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林砺儒担任院长。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先生回忆林砺儒邀请他到校任教时说:“勷师成立时,与北高师南北对峙,可称‘双绝’。”

  林砺儒高度重视师范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养成,并将之与爱国情怀相融,强调学生应当担负起复兴民族的责任。他指出:“在师资训练机关里的训练,自然应涵养其情操志趣,磨炼其操守,鼓舞其忠诚,求其堪充师表。”1938年学院独立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首次颁布了校训“修己立人”。林砺儒为新学校创作的校歌中写道:“最后胜利操我手,复兴民族责我躬。还我河山还我校,重整乾坤进大同。”1936年冬,勷勤大学第一个地下学生党支部成立,是广州大中学校中最先建立的四个党支部之一。党员学生联合进步学生,成立各种文艺团体和学术研究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勷勤学子邱萃藻、林振华等积极参与广东党组织重建,通过组建中共广东工作委员会积极发展党员,在中共广东省委、广州市委中担任委员等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统区”的“红色学院”“小延安”

  抗战时期国土沦丧,办学举步维艰,高校纷纷内迁,多数流亡在途,遭受重创。1937至1946年9年间,广东文理学院(1939年由广东省立教育学院更名)10次迁址,是整个抗战时期迁徙次数最多的大学。师生们一边开展教书、学习,同时坚持开展抗日运动,颠沛流离之苦,难以尽数。

2

  抗战初期,学院西迁至广西境内,通过开办民校、演出话剧、出版壁报等方式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不少同学在此时被鼓励离校回乡参加各种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8月,学院迁回粤北乳源。林砺儒坚持以“君子不党”为由拒绝加入国民党,邀请郭大力讲授资本论、张栗原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学说,聘请专家增设战时教育课程,吸引校内外学生前来听讲。学院党组织得到了空前发展,一大批进步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1941年春,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当局加强对文理学院监管和压制,称学院是“红色学院”“小延安”,决定免去林砺儒院长职务,由国民党学者崔载阳接任。在中共广东省委青年部领导下,学院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挽林拒崔”运动。运动期间,党组织快速发展,党员人数成倍增长。

  解放战争时期,学校保持为国为民的使命初心,不断宣传爱国图强,积极参与相关活动。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前夕,学院有学生近700人,其中共产党员和地下学联成员共119人。解放战争中,学院输送到游击区参加武装斗争的有110人,其中在对敌斗争的枪林弹雨中英勇牺牲的有3人。

 

  “革命熔炉”南方大学的精神血脉

  南方大学是叶剑英元帅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华南解放后在广州办好一所新型的革命大学,为新中国培养革命干部和专业人才的指示而创办的。叶剑英为这所亲自创办和领导的大学写了“革命熔炉”的题词。南方大学从1950年1月开办到1952年底奉命停办,短短三年间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培养了近两万名急需的干部人才。南方大学停办后,将位于广州石牌的校舍转交给新组建的华南师范学院,其俄文系并入华南师院,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陈唯实,杨友吾、梁未闻等革命同志先后转到华南师院,给华师党建注入了力量。在叶剑英的推荐下,陈唯实接任华南师范学院第二任院长。

3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建设人才,不少人轻视师范教育,认为只有搞好工业、科技才能更好建设国家,一些师范生自我感觉不太好。1952年10月,陈唯实出任华南师范学院院长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全校师生作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专题报告,他号召师生:“我们首先要树立当人民教师的光荣感。我们要在教育工作岗位上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我们的教学,无论如何不能和学生的思想脱节,也不能和国家的需要脱节……除了教学内容与国家当前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外,也要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政治思想教育。如果能够这样做,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

  南方大学留给华南师范学院的不仅是场地、校舍和师资,更有对党忠诚、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由于是一所新建的革命大学,加上校址选在郊区,办学条件极为艰苦。陈唯实经常教导学生:“我们需要不怕困难、迎接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烈士,而不需要一遇到困难,就灰心失望、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在困难面前发抖的懦夫。”

 

  青年人要有“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提起上世纪50年代的华南师范学院,人们印象最深的始终是“草棚课室”。师范学院担负培养教育人才的重任,学生除了学费全免,还有一到两块钱的补贴。学校没有多余的经费可以大兴土木,只能在接收南方大学茅草大礼堂的基础上,加盖一些草棚课室。雨天,雨水透过草棚屋顶漏下,把讲台挪一挪继续开讲,有的学生还会穿戴斗笠蓑衣。时任教育部高等师范司司长李实来校检查工作指出:“华南师院的政治思想教育是抓得比较紧的,如果抓不紧的话,在广州这样的地方,仍在草棚里上课,特别是和附近的高校对比之下,就会情绪不安。而师院能保持工作与学习情绪的安定,是很不容易的。”

4

华师是一所有红色基因的大学,积淀的红色精神不断传承发扬。

  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急躁冒进和浮夸风盛行,出现全国性粮食短缺,学院师生吃的是空心菜,物质条件奇差,思想浮动较大。1960年6月,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在学校茅草棚礼堂作了“青年人要有理想,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著名演讲。他指出,“我们是有崇高理想的人,也是具有高尚的情操的人,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很丰富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这三者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如果能把这三个问题都解决好,那我们就会不为物质所束缚,就会创造出一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新世界”。这篇演讲稿收录于陶铸同志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一书,对广大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

5

陶铸在华师茅草棚大礼堂作《青年人要有理想,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著名演讲。(资料图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经88年的蕴蓄和积淀,华南师范大学的红色基因代代相承、薪传不灭,为华师人提供了丰厚滋养,推动学校事业稳步发展。学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首次总结凝练了华南师大红色精神的内涵:对党忠诚、复兴民族的坚定信念,堪充师表、修己立人的教育情怀,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品格,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以期鼓舞新时代华师人从“红色师范”中传承红色基因,感知红色力量,发扬红色精神,以实际行动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

 

  (本文原标题:“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从‘红色师范’中汲取前行力量”)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南方杂志”,为《南方》杂志2021年第18期,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