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30年3月,在如今的上海多伦路201弄2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团体,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进行创作,与社会黑暗斗争。当时,在左联的号召下,美术家、戏剧家、社会科学家等联盟组织纷纷成立,形成左翼文化阵营,以文艺为铎,为国人敲响振聋发聩的时代声音。
在南粤大地上,一批热血的潮籍文化青年前赴后继奔赴上海,成为左联的主要发起人或参与者,有“左联七常委”之一的洪灵菲,“左联五烈士”的冯锵,以及戴平万、丘东平、杜国庠、许涤新、许美勋、唐瑜、梅益、柯柏年等。在左联的影响下,陈波儿、郑正秋、蔡楚生等成为我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以艺术为利器,为大众服务,参与抗日民族运动。
1936年春,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而她的精神流向全国,汇入各条战线。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众多粤港澳院校为维系教育不堕,曾有一段迁徙办学的艰苦历程。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管埠这个深藏粤北的小山村,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办学地,众多左联文化人士走上战时学园的讲台。青山下,武江畔,有洪深、许幸之指导学生排练的身影,有穆木天、彭慧诵读新诗的语音,有符罗飞、唐英伟、刘仑手中画笔、刻刀的辗转。左联星火闪烁,用进步文艺丰富青年学子的生活,为他们驱散前路多艰的迷茫,陪伴他们走上爱国救国的道路。
时光荏苒,战争阴霾消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强音。2018年以来,以许瑞生为核心代表的广东“三师”志愿者沿着韩江—上海滩—粤北管埠等时空路径,深入挖掘整理左联历史,重新发现左联与南粤大地的历史人文关联,构建南粤“左联”之旅以及诠释左联精神在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的星火传递。
即日起,南粤古驿道网特辟《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专栏,跟随广东“三师”志愿者寻找左联的星火,致敬那些曾在动荡年代中照亮祖国未来的人。
风云儿女:许幸之在桂林、粤北的艺术人生
韶关学院 苗仪 李明山
1941年7、8月,侵华日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发起“扫荡”,在“鲁艺”华中分院工作的许幸之,在新四军军部的统一安排下,暂回上海隐蔽,然而,在身份暴露的情况下,经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10月,许幸之被安排前往了香港。同年12月上旬,太平洋战争爆发,下旬香港沦陷,许幸之与国内一批著名爱国民主文化人士滞留在港。1942年1月,在中共南方局与东江游击队统一“抢救”下,许幸之与滞留在港的爱国民主文化人士一同转移回内地。
图为许幸之。
1942年3月,抵达桂林的许幸之开始了新的人生经历,是年4月,许幸之在桂林于《诗创作》发表创作长诗《飓风》;6月,许幸之在桂林于司马文森主编的《文艺生活》(第二卷第四期)发表《在祖国的摇蓝里》(抒情四章)组诗;8月,在桂林的许幸之创作了其第二首长诗《火战》。9月,在桂林《野草月刊》第四卷第4、5期合刊,发表散文《香稻米》;又与顾仲彝、李健吾等人在《沙漠画报》第五卷第5期发表话剧评论。
是月,经老同学张云谷(又名张雅琨)教授推荐,许幸之接受了在乐昌坪石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的聘约,于9月中旬,自桂林抵达粤北韶关乐昌坪石管埠,任中大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与许幸之同期聘请的另有著名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当时《国立中山大学校报》报道:师院不分系教授许幸之先生业于上周抵管埠,将任美术及戏剧指导。又有提琴手马思聪亦于昨日抵坪,不日当入师院授课……马思聪教授1937年至1940年夏曾在本校任音乐教授,许幸之则是首次到来。
图为管埠村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旧址。
许幸之、马思聪等教授到院后,使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以戏剧、音乐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活动“尤为活跃”,据当时包括师范学院与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创办的《中等教育》杂志,与学院创办院刊《师院季刊》等记载,两人为粤北办学精神生活留下了不可忘却的一页。
据史料记载,1942年初夏,学校在经历掀起的学潮,在倒CC派院长运动受到国民党反共逆流打压后,许多进步教师被迫离校,有的同学被逼走。加之“粤北省委事件”的影响,在中大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停止了活动,学校的政治形势与抗战文化宣传逐步进入了低潮,为扭转局面,一批在校的中共地下党员与进步同学,积极利用文艺形式,开始复兴学校的演剧、歌唱艺术活动。在师范学院在聘请许幸之、马思聪、黄友棣等著名戏剧、音乐名人到校之后,中大的戏剧、音乐表演逐步重新步入了高潮。承续1941年抗日救亡宣传演出。从1942年11月至1943年1月中山大学举办的纪念校庆活动,师院师生先是组织举办了戏剧座谈会,先后由包括张雅琨(张云谷)、许幸之等著名教授举办戏剧讲座,其中,许幸之讲授了《戏剧之本质及其教育价值》;张雅琨讲授了《戏剧与人生》专题。座谈会期间,师院艺术系师生还先后组建了中师合唱团(由黄友棣任总指挥),并发起成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剧团(简称:中师剧团),选举出包括许幸之、张雅琨、熊佛西、洪琛等五人,负责剧团演出指导。剧团主要演员有熊夏武、梁昌佳、张德贤、卢特、刘碧霞、卓元樑、张月照等人。时许幸之尚兼任了中山大学剧社编导委员,并结识了其妻子卓元樑。
从1942年末至1944年5月,在许幸之、马思聪等教授的指导下,包括中师剧团、中师合唱团以及马思聪教授,先后分别在中大礼堂、师院礼堂和坪石时代剧院等地方,举行剧目公演与音乐演奏会,一批如《一片爱国心》《大地回春》《半斤八两》《心防》等剧,时有报道,观看演出的观众“倍加拥挤”,观众“争先入座,门限为穿”,在1943年4月举办的庆祝音乐节,时有报道演出5幕话剧《大地回春》场面时,以“内容异常丰富,台词特多”,“观众倍形拥挤”描述;1944年元旦,中师剧团在坪石时代剧院公演了由许幸之教授导演的名剧《寄生草》,报道描述场面“所见观众争先入座,门限为穿”。
在努力活跃、繁荣师院校园艺术戏剧活动的同时,在坪石的许幸之还在教学上致力于戏剧学术的开展与文学创作。从其受聘于中大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后,先是于1942年11月,在校创作了四幕话剧《最后的圣诞夜》,剧本由(桂林)今日文艺社出版。同年,许幸之与吴纫之、顾仲彝在《沙漠画报》(第5期),发表《凡是一出载,也必定会有各色各样的纷争……》文章。1943年初,许幸之在《国文评论》(创刊号)发表《酿诗》;又于《文艺生活》杂志第三卷第六期发表创作长诗《雾夜》。5月,在桂林《艺丛》(创刊号)上,发表戏剧学术文章《论风格与气氛》;此后,又在《中艺》(创刊号)上发表《戏剧与电影》文章;同年,还在桂林《文艺杂志》第3号发表了其创作的长诗《火战》。1944年3月,许幸之在《联合周报》“笔会”栏目上以信简形式,发表散文《坪石小简》。4月,在桂林《音乐知识》杂志第3期上,发表了由许幸之填词,宋军作曲的《走向自由祖国》歌曲。同年,在《收获》文学杂志创作连载小说《同归于尽》。
图为1942年许幸之编剧的剧本《最后的圣诞夜》。
作为一名绘画艺术家,在坪石期间的1943年,许幸之还运用水彩技艺,先后创作了包括《牵牛花棚》《棕榈山》《红叶山村》《母子树》等写生画作。
1944年春,当中国抗战进入到“黎明前最为艰难的时刻”,在广西桂林的一批进步文化人士,包括田汉、欧阳予倩、吴荻舟、熊佛西等人,借助于抗战文化运动的开展,在桂林举办了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期间,包括广东、湖南、广西、江西、云南等省的文艺团队(共33支),参加了本届戏剧联展活动。时作为代表第七战区(韶关)各大中学校、政府部门演剧队之一的中山大学抗日剧社,中师剧社等,由时任中大训导处的林健威等人率队,参加了联展演剧活动。期间,中大演剧团在桂林演出了(英文)话剧《皮革马林》。在此剧中,许幸之夫人卓元樑担纲女主角。3月底、4月初,许幸之受邀到桂林参加西南剧展“观光”活动,在临行桂林前,许幸之在《联合周报》上刊发文章《坪石小简》,《小简》以应约撰稿书信方式,述说了自到粤北坪石后,在中大师范学院近两年的创作诗歌与艰苦生活的情况。
图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戏剧剧照。
图为各剧团在“西南剧展”上的演出节目表,中山大学剧社演出的节目为《皮格马林》。
在桂林参加西南剧展期间,许幸之收获了其人生中的第二段爱情,其与时为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学生、女弟子演员卓元樑结为夫妇。时任“西南剧展”筹备委员之一的田汉,为其成婚约集了文艺界友人欧阳予倩、柳亚子等在蜀腴川菜馆设宴,席间,包括田汉、柳亚子等人先后以诗贺许幸之新婚,田汉以“艺事常和造化俦,伊人真个眼波流。温香软玉劳珍惜,莫使侬心化石头”致贺;柳亚子以“江都狂士才堪霸,粤海明珠美绝伦。地久天长成好事,双双同拜自由神 。罗帕香温无限娇,酒酣合巹喜今宵。风流雄武平生意,从此人间不寂寥”诗贺婚;欧阳予倩调侃俩人爱情“此皆戏剧之功”。
5月,西南剧展后,许幸之夫妇返回乐昌坪石。是年春夏,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后,战火延自粤汉线,在乐昌坪石的国立中山大学一度紧张,加之因组织诗歌朗诵会和排演进步话剧等活动,许幸之遭学校解聘。6、7月间,时因日军侵袭广西,在桂林的大部分文化界人士,撤往了贵阳,并组成了“西南文化垦殖团”。在此情况下,许幸之携已有身孕的夫人卓元樑经柳州徙自贵阳,加入了“西南文化垦殖团”。11月,在江西赣县出版的《新学生》杂志第10期与第11、12期合刊,连载了许幸之撰写的《剧本与剧作家》文艺论稿。是年,在《收获》月刊杂志上,从第3期至第8期,连续刊载了许幸之写作的小说《同归于尽》。
1944年冬,许幸之与撤往贵阳的“西南文化垦殖团”(简称:文垦团)迁至遵义。其夫人卓元樑因长途流亡,加之贫病交迫早产,长女不幸夭折。幸而得到“文协”募集到的援助贫病作家基金5000元,许幸之始得脱离生活困苦险境。在抵达遵义后的许幸之与“西南文化垦殖团”成员,和内迁遵义的院校(浙江大学)师生及遵义本籍文化人士,共同开展文化活动,把话剧演出、文艺研讨等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期间,许幸之参与了文垦团在遵义与浙江大学举办的文艺讲座,并与熊佛西导演了(英国)王尔德名著、洪琛改编的《寄生草》等剧目。
1945年初,许幸之离开遵义后,迁往重庆壁山应聘在重庆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时艺术系主任是许幸之少年时美术启萌老师吕凤子,吕凤子同时兼任正则艺术专科学校(蜀校)校长,在吕凤子的帮助下,许幸之获聘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教授,主讲《电影编剧》《电影导演》课程;同时,兼课正则艺术专科学校的《美学》《文艺复兴画史》等课程。是年1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逝世,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作家,许幸之在《新民报》发表了散文《永生永世之歌》。
在重庆期间,许幸之还应邀在重庆的《新华日报》社,观摩了由中共领导的抗战演剧队演出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等演出,并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秧歌舞与广场演剧》评论文章与诗文。在评论文章中,许幸之评这些“秧歌舞”,其从心灵深处激发起一种新鲜、活泼而又亲切的共鸣“使今日的演剧运动踏上了一个新的旅程”。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伟大胜利。在重庆的许幸之夫妇仍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与正则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直至1946年夏,在重庆的许幸之随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迁返江苏苏州,开启了另一段的新的人生经历。
——此文发表于2022年5月12日
(注:文中图片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周文娟 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