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研学”研究成果展之韶关学院篇(11):抗战时期粤北演剧活动辑录(二) 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12)
2024-02-22 下午 03:00   作者:韶关学院 王群英 曹广涛   
分享

  编者按:

  1930年3月,在如今的上海多伦路201弄2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团体,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进行创作,与社会黑暗斗争。当时,在左联的号召下,美术家、戏剧家、社会科学家等联盟组织纷纷成立,形成左翼文化阵营,以文艺为铎,为国人敲响振聋发聩的时代声音。

  在南粤大地上,一批热血的潮籍文化青年前赴后继奔赴上海,成为左联的主要发起人或参与者,有“左联七常委”之一的洪灵菲,“左联五烈士”的冯锵,以及戴平万、丘东平、杜国庠、许涤新、许美勋、唐瑜、梅益、柯柏年等。在左联的影响下,陈波儿、郑正秋、蔡楚生等成为我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以艺术为利器,为大众服务,参与抗日民族运动。

  1936年春,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而她的精神流向全国,汇入各条战线。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众多粤港澳院校为维系教育不堕,曾有一段迁徙办学的艰苦历程。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管埠这个深藏粤北的小山村,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办学地,众多左联文化人士走上战时学园的讲台。青山下,武江畔,有洪深、许幸之指导学生排练的身影,有穆木天、彭慧诵读新诗的语音,有符罗飞、唐英伟、刘仑手中画笔、刻刀的辗转。左联星火闪烁,用进步文艺丰富青年学子的生活,为他们驱散前路多艰的迷茫,陪伴他们走上爱国救国的道路。

  时光荏苒,战争阴霾消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强音。2018年以来,以许瑞生为核心代表的广东“三师”志愿者沿着韩江—上海滩—粤北管埠等时空路径,深入挖掘整理左联历史,重新发现左联与南粤大地的历史人文关联,构建南粤“左联”之旅以及诠释左联精神在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的星火传递。

  即日起,南粤古驿道网特辟《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专栏,跟随广东“三师”志愿者寻找左联的星火,致敬那些曾在动荡年代中照亮祖国未来的人。

 

 

“华南研学”研究成果展之韶关学院篇(11):抗战时期粤北演剧活动辑录(二)

 韶关学院 王群英 曹广涛

 

  “华南研学”研究成果展之韶关学院篇(10):抗战时期粤北演剧活动辑录(一)

 

  三、粤北军政机关政工人员与民间社团战时演剧活动

  1、 抗敌演剧一队

  1938年十二月中旬,抗敌演剧一队在当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同志的亲自领导下,由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同志向驻扎在平江前线的第二兵团总司令张发奎推荐,配属到第二兵团工作。一队接到三厅指令后即由三厅艺术处负责戏剧的洪深同志把我们送到平江前线向张报到。不久,张发奎调广东韶关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一队在1939年初也随同张到了韶关。到韶关不久,即进行抗日救国话剧义演,在市区剧场排出了章泯编写的《我们的故乡》。由于演出的是抗战内容的话剧,同时我们又是讲普通话的,在韶关过去是很少有的,虽然票价不高,能有人来买票看么?开始我们信心不足,但由于韶关文化节的支持,同时各报也热情宣传,观众非常踊跃,连演了三场,座无虚席,票款收入一千多元,全部用于捐款了。对这次义演,一些文化界人士在《北江日报》等报上发表评论文章,从演出意义、内容以及艺术上给予很高的评价,影响是很大的。由此,韶关的广大群众知道这里来了个“抗敌演剧一队”。为了满广大青年学生对抗战戏剧、音乐方面基础知识、艺术技巧等学习的要求,我们借韶关基督教青年会举办了“戏剧讲座”,培训戏剧方面的骨干。其间也曾专程受邀到省党部礼堂为国民党高官教唱《救国军歌》等抗战歌曲。1939年三月间,十二集团军有两个师在江西南浔线上打了胜仗,歼灭好几千日本兵,转回广东休整。张发奎为了抚慰余汉谋,就指派抗敌演剧一队代表司令长官到十二集团军总部驻地三华以及周围两个师的驻地去进行慰问演出。到了三华,首先招待总部官兵,演出了《我们的故乡》,戏完了接着就是歌咏,演唱了《救国军歌》、《军民合作》、《大刀进行曲》、《打走日本鬼》等抗战歌曲,整个演出受到官兵的热烈欢迎,被认为是少见的。这两个师分散驻在三华周围,相距有二三十里路,而师部与所辖几个团又有相当距离的路,部分分散在农村里,也无公路相通,到各师各团完全靠步行,因此除在师部演出有一天休息外,余下都是一天一个团,天天行军,日日演出。又利用演出前的间隙时间,教他们唱抗战歌曲。演出中场不时出现热烈掌声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演出结束,满怀兴奋心情的战士便列队回营,我们全体同志,动手拆台,将演出幕布、灯光器材打包装箱抬回驻地,借来的服装、道具当夜归还清理,等大家回到驻地躺到地铺上休息的时候,总是将近夜十二点了。第二天又照样进行这样的紧张工作。十多天下来,虽然感到有些疲劳,但每个人精神还是很饱满,热情更高,因为这两个师确为抗战立了功,对他们进行慰问是值得的。还有我们这样每天行军,又演、又唱、又写、又教、又进行调查访问,齐头并进,全面开展的工作之风,不仅给广大军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在鼓舞士气和促进军民合作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十二集团军把我们抗敌演剧一队誉为“政工队之王”。不久,战区政治部正式委任当时在广东话剧界知名人士赵如琳来任艺术宣传队队长。赵带了几个人到了演剧一队,可是他们都是讲广东话的,而我们的演出都是用普通话,这样,他们就无法和我们同台演出。七八月间,在四战区党政军干部训练团开学、结业和星期六周末晚会上,晚会演出节目完全由我们负责,我们就将《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抓壮丁》、《我们的故乡》、《凤凰城》等剧,分别在周末晚会上演出。后来我们还曾选排《流寇队长》。这是当时延安的剧作家创作的。这个戏在四战区首次演出,引起很热烈反响,有的人认为这个戏很好,也有的人很有意见,认为是在变相贬低部队。而张发奎看了之后,大为称赞,并指示队里,以后不管下到哪个部队都要演出《流寇队长》。有了这支“令箭”,我们就坚决执行,也乐于执行。虽然有的部队看过戏后也有些意见,我们说:“这是张司令长官下令叫我们演的。”这样,部队也就不说什么了。因此这个戏就成为我们队演出场次最多的保留节目之一,对国民党部队的官兵在思想上还是起了一定的教育作用。[26] 

1

图为《抓壮丁》剧照。

  2、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宣传队第七队

  1938年夏秋在武汉成立抗宣一队,其是由周恩来同志亲自组织建立起来的,是在中共直接领导下,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特殊斗争环境中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的一支革命文艺队伍。1941年抗宣一队改名为国民政府军师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宣传队第七队(简称剧宣七队),配属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部。同年4月,剧宣七队来到韶关。首先到七战区司令部慰问全体官兵,演出了宋之的大型话剧《刑》,之后要为“劳军大会”筹款,我们排演了陈白尘的话剧《秋收》。为了争取各界人士的了解和支持,5月底我们在韶关醒群戏院公演。6月底在韶关复兴剧场演出了三幕歌剧《农村曲》等节目。该剧由戏剧家李伯钊同志作词,作曲家向偶作曲。乐队用到了提琴、胡琴、风琴、口琴、三弦等多种乐器。该剧演出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成为剧宣七队的保留节目。每到一个地方几乎都要演出。后来还在乳源县云峰镇排演,由中心学校学生们演出了其中一场《孤儿逃难》,也是十分动人的。1946年还曾在香港为香岛中学排练该剧,在香港孔圣堂演出,也很受香港观众的欢迎。1941年8月为献飞机而举行筹款演出,在复兴剧场公演二幕歌剧《军民进行曲》。该剧由王震之词、冼星海曲,内容描写了军民合作,里外配合,赶走日本鬼子的动人故事。正如在曲终里所唱的那样:“抗战到底,要军民合作在一起,抗战胜利要军民合作来争取,军民是一家,都是大中华民族的好子弟,在抗战中我们更亲密,生生死死都是为了自己,打退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合作在一起,进行反攻啊!收复一切失地。”演出场面大,乐队群众演员,都要请人参加。乐队请了七战区长官部的军乐队全体队员,群众演员由志锐中学学生参加。通过演出,剧宣七队在韶关的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2年初剧宣七队,在复兴剧场公演了歌剧《新年大合唱》和造型表演《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部新型的民族歌舞剧,跳加官、踩高跷、舞金钱棒等民间歌舞,被搬上舞台,与剧情“庆祝新年、抗战到底”相结合,热闹非常,观众十分喜爱,百看不厌。剧宣七队也争取到其它各地演出,除了到乐昌、坪石(当时中山大学所在地)、南雄作宣传演出活动外,还向政治部争取批准,代表七战区到第四、第九战区慰问演出。从8月离开韶关到湘、桂铁路慰问沿站员工,经乐昌、坪石、郴州、衡阳、湘潭、长沙、桂林、柳州、贵县,转广东西江都城、德庆、肇庆、沙坪、四会、清远,于1943年8月回到韶关。经过一年时间大巡回,大流动演出,除音乐歌舞剧节目外,还排练了话剧《重庆24小时》、《寄生夫人》、《风波亭》等。回到韶关后,又排练了话剧《家》、《法西斯细菌》等剧。剧宣七队在韶关,满腔热情地以其具有突出民族风格的音乐艺术,对群众进行演出宣传和辅导活动,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27]

  3、国民党第七战区政治大队

  1935年-1941年,驻扎在曲江(即现在的韶关)的国民党第七战区政治大队(简称七政大)其中的第二、第三中队成员,由三十年代在广州成立的广州艺协剧团和锋社话剧团、蓝白剧社三大剧社所组成,常年坚持在后方为军队演出,开展抗日士兵戏剧活动。1941年皖南事变后,七政大地下党员坚决执行党的指示精神,以文艺作为抗日的武器,选择了著名话剧作家阳翰笙创作的历史剧《天国春秋》来排演。《天国春秋》一剧取材于太平天国的杨、韦事变,这一事变是导致太平天国败亡的一个转折点,是写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的悲剧。杨秀清作为正面人物、韦昌辉作为反面人物出现。可以明显看出,作者是暗喻国民党某些人搞摩擦制造分裂的罪行的。作者借铜鼓庙会这一场杨、韦事变以古喻今,喊出在抗日期间,大敌当前,我们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绝对不能自相残杀的声音。剧本这一主题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呼声,也是全国人民的心声,是当时时代的最强音。《天》剧演出时,看戏的人十分拥挤。在曲江、坪石、马坝等地连演一百场之多,场场爆满,而且票价最高的戏票首先售完。当时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与韦昌辉的反动行径十分地相似,整个剧本的主题清晰地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对国民党顽固派所揭露的“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精神。每当演至洪宣娇控诉韦昌辉,“自己人杀自己人,自己的兄弟杀自己的兄弟……我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时,场内观众静悄悄的,精神高度集中,生怕听漏了一句台词及听错了一个字。韦昌辉杀了杨秀清一家后,又谋害石达开,洪宣娇哭叫“又杀一家!”的时候,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对搞分裂的阴谋家表示极度的义愤。观众的心情是那样的沉重,那样的愤怒,又是那样的期待。台上与台下观众心连心,默默地汇成两句共同语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点,国民党内的开明分子,对演出是同情的,七政大也大力宣传团结救国的重要,争取他们的支持,工作是有成效的。公开演出之后,国民党顽固派曾要求七政大改动台词,把“自己人杀自己人,自己的兄弟杀自己的兄弟”改为“汉人打汉人”,但演员们表示沉默,一字不改照常演出。顽固分子总是饱食终日、忙于发国难财的人,哪里有空“亲临”剧场监视,七政大耳目众多,就这样巧妙地溜过去了。国民党鉴于观众对此剧的拥护,因此,始终不敢下禁演令。1944年,七政大带着《天国春秋》、《蜕变》两剧去参加桂林八省西南剧展。《天》剧演出前曾再遭波折,桂林一些国民党顽固派要禁止上演此剧,后经剧展大会几番周旋,最后进行更改《天国春秋》的剧名为《洪宣娇》,才给上演证,但内容则一字不改。除韶关外七政队还到坪石为中山大学员生演出,很受欢迎,不少大学生写信给剧组来鼓励演员们。1944年冬,参加过《天》剧演出的同志回到东江纵队,碰见了不少曾在曲江、坪石一带看过七政大演出《天》剧的中山大学和文理附中的大、中学生,他们念念不忘当时演出《天》剧的景象及其盛况。因此,在游击队里虽然战斗频繁,生活紧张,但在战斗的空隙中或短暂的战斗休整时,在禾坪里或在狭小的营地里,他们都热情地再三要演员们演出《天》剧中洪宣娇忏悔的第六场,藉以抒发他们的政治情怀,激励他们抗战的热情。七政大还曾演出历史剧《虎符》、《朱门怨》、《忠王李秀成》等。七政大的《忠王李秀成》历演一百多场不衰。这个戏以古喻今,有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忠》剧通过太平天国的斗争故事,启示观众们要坚持抗战、忠于人民,而对一些走私自肥,不顾民生国计的贪官污吏则极尽抨击讽刺之能事,这对揭露当时国民党内发国难财者的黑暗是很有暗示作用的。该剧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售票收入情况很好。七政大还排演了曹禺的《蜕变》,该剧写了好的梁专员和丁大夫,但揭露了医院的黑幕,正反方面的斗争是很现实的。最后丁大夫的儿子唱着《游击队之歌》跟随一个战地服务团到西北去。这个戏在参加西南剧展和在重庆演出时受到刁难,被勒令修改,由于进行了有效协调,最后演出顺利进行。[28][29][30]

  4、广东省妇女干部训练班(曲江,韶关)

  广东省妇女干部训练班(曲江,韶关)上音乐课时,除教唱《党歌》和抗战歌曲外,对排练戏剧、舞蹈比较重视。在“妇干班”里的共产党员不少,对我们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我们在人口较为集中的清远源潭、龙岗、松树岗等圩镇慰劳时,演唱《大路歌》、《送郎上战场》、《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歌曲,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活捉汉奸》等活报剧,当地的乡亲不论男女老幼都来观看,效果很好。[31]

  5、伤兵服务团 

  1939年10月,在广州沦陷前夕,敌机狂轰乱炸,风声日紧,我们这个由8个女青年(其中一部分是教师)组织起来的伤兵服务团,奉命迅速北迁韶关,开展工作。11月,我们又办起了歌咏班,每周以两节时间教唱抗战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太行山上》、《丈夫去当兵》等。1939年元旦,服务团举行了“联欢大会”,与伤兵一起排演了独幕话剧《九一八以后》。此剧主题是“退让只有灭亡,抵抗才有出路”,角色由服务团人员和伤员扮演。演出的效果很好,鼓掌声、愤怒声久久不停。[32]

  6、第四战区九集团军新编预六师政工团

  1939年春,第四战区九集团军新编预六师政工团进驻始兴城郊一带,为了扩大组织,加强宣传力量,该师成立师政工队,招收了十余名男女青年,他们怀着一股爱国热情,投到这个抗日救国行列中来,吃苦耐劳,坚持前线的抗敌宣传工作,这批青年都是会讲、会唱、会演的。政工队经常分赴驻军地区,向军民进行巡回演出各种有关宣传抗日的戏剧、杂技、歌咏等内容的节目,深受当地军民的喜爱和欢迎,还教唱多首抗战歌曲,如《全国总动员》、《奋起救国》、《保卫中华》、《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即现在的国歌)、《流亡曲》、《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等。[33]

  7、十二集团军政工队

  1938年10月,国民党第四战区被改编为十二集团军,主要守备在粤北的清远、花县、英德、从化、新丰、龙门、增城一线,一部分甚至远驻潮汕。国民党十二集团军在翁源县香泉水村(今江尾镇联光管理区)成立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改进军队政治工作,藉以鼓舞士气,重振军心。它的建立,为培训政工干部、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推进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日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取得抗战的胜利具有历史意义。当时中共广东省委动员当时的一批战时工作队员(战工队)参加十二集团军政工队,并派出一批中共党员从中发挥领导骨干作用。当时在翁源江尾香泉水举办了十二集团军政工人员补训班。政工总队共有中共地下党员200余名。政工总队成立伊始,即秘密建立党的地下组织,成立了由中共广东省委直接领导的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内的中共工作委员会,各中队(独立区队、特别区队)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1939年3月,政工总队学员从各地分批达到翁源,其中既有战工队员,也有香港回国服务团、澳门四界(学术文化、音乐、戏剧、体育)救灾会回国服务团及蓝白剧团等,也有以中学生为主报考招收的爱国青年。士兵来自农村,绝大多数是不识字的贫苦农民。朝阳映红了粤北山川,广大政工队在中共党领导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鼓舞了全军将士的斗志,受到全军上下的赞扬。尽管环境条件艰苦,但这些淳朴活泼的青年却充满着热情,政治上迫切要求进步。他们为着抗日救亡、保卫祖国而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在香泉水这个小山沟里学习、生活得朝气蓬勃、精神奋发。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小伙子们三五成群拿书报聚在一起学习、讨论;经常听到他们“同志,你听,抗日的歌声四起,你看,大旗在火光中高举。我们热烈的相聚,也热烈的别离,学习、斗争,斗争、学习,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朗朗歌声。独立区队则组织演出抗战戏剧,气氛非常热烈。政工队深入到官兵和部队驻地附近农村的民众中,开展政治工作,其中就包括演戏剧和教军民唱《义勇军进行曲》、《枪口对外》、《军民合作》、《打杀汉奸》等革命歌曲等形式。这些歌曲,内容健康,曲调雄壮有力战斗性强,有些流传至今仍使人爱唱爱听。在民族解放的战场上,政工总队第一次同粤北军民一起,用胜利迎来了1940年的元旦。第一次粤北战役取得胜利,战役一结束,十二集团军从总部到各军师旅团纷纷举行军民祝捷大会。政工队员征衣未洗,又忙于赶排节目,练唱歌曲,出版专刊,报道战绩,宣传胜利,曾分别上演《流寇队长》、《凤凰城》、《国家至上》、《歼灭》等抗战剧目以及反映日本侵略军暴行,军民英勇杀敌的自编小节目。当年粤北军民同声高唱的《良口烽烟曲》(何芷作词,黄友棣作曲)就是政工队和广大爱国军民,用抗日的怒火、艰辛的汗水和战斗的鲜血交织成的乐章。1940年夏,从政工队中将原艺协、蓝白两剧团的成员抽出来共四十人成立艺宣大队,其任务是以戏剧艺术为武器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开展士兵话剧运动。他们年底出发到各师(旅)巡回演出,至1941年夏调回曲江与六十三军宣传队(锋社剧团)编入新成立的七战区政治大队,在韶关为加强韶关抗日救亡气氛,发展抗战戏剧运动做了不少工作,演了不少有名的历史剧,如《忠王李秀成》、《天国春秋》等。国民党高层认为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对加强部队政治工作、推动抗战,特别是取得粤北两次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34]  

  8、广东戏剧协会  

  1942年在中共粤北省委遭到破坏之后,为了把进步戏剧工作坚持下去,重建了广东戏剧协会,开展了团结广大戏剧工作者的工作。当时在韶关一带的戏剧团队有七政大、抗敌演剧队第七队、中国艺联剧团、复兴剧社、广东艺专试验剧团、国民党省府艺宣队、中山大学剧团等。这些团队还需要一个统一大计的群众组织,以便商讨有关开展剧运的事宜,于是广东剧协重新建立起来。原来抗战初期在广州就有夏衍等同志领导的广东剧协,在韶关恢复的广东剧协则由广东艺专校长赵如琳任常务理事。该协会虽然主要是管话剧演出的事,但也有著名的粤剧编剧南海十三郎参加。广东剧协根据党的意旨,很注意团结广大剧人,主张话剧界和戏曲界应该团结起来,共同为抗战做好宣传工作,维护文艺界的权益。过去,新文艺工作者很少注意团结旧艺人,搞话剧的人往往不重视地方戏曲。在韶关时,剧协开始注意和粤剧艺人的交往。七政大演出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时,粤剧艺人高飞凤(名旦)、练醒民(丑生)就和剧协有所交流,彼此观摩艺术,建立了戏剧上的友谊。曾为粤剧大师薛觉先编过戏的作家江枫(南海十三郎)曾在韶关居留,积极参加剧协的工作,撰写粤剧剧本。剧协很注意统战政策,积极争取国民党人士,多方设法通过演剧进行工作。韶关是抗战时期的省会,机关团体、各行各业比较集中,但娱乐缺少,正是话剧团队活动之所。当时剧团不少,又有一个复兴剧社,可以经常进行演出。[29]

  9、广东省动员委员会粤剧宣传团、第四战区粤剧团、胜利剧团

  粤剧向来是以广州为其活动的中心。1938年秋,广州沦陷前,八和会馆被日机炸毁,粤剧艺人纷纷离开广州。广州沦陷后,广东省政府于1939年迁至韶关,第四战区司令部也设在韶关(曲江)。当时,曾组织过“军剧”。一些粤剧艺人也逃离香港,参加广西和广东的“军剧”,其中有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等名伶。马师曾组织的抗战粤剧团,名为第四战区粤剧团,曾在韶关演出。广东划为第七战区后,司令长官余汉谋,也下指令成立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宗旨的剧团,这个剧团曾称为“广西动员委员会戏剧宣传团”,后又称为“广东省动员委员会粤剧宣传团”,任命关德兴为该团的团长,其级别为上校。在抗战期间,卖艺献金救国的粤剧艺人之中,关德兴表现比较突出。戏剧家田汉,1940年10月曾赠关德兴诗二首,盛赞爱国艺人关德兴领导广东戏剧宣传团卖艺献金救国。1941年10月香港沦陷后,关德兴前往广州湾(今湛江),加入开平三埠胜利年剧团,多次进行义演,筹款为抗日救亡而出力。这个剧团由于标出“爱国艺人”或“节义艺人”关德兴义演献金救国,声势颇大,很受群众欢迎。1942年夏,该团在梧州南华天台(戏院)演出,事先关德兴与当地警察局、伤兵医院负责人说明来意,因此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号召市民踊跃购买义演戏票,演出甚为成功,引起人们的注视。 关德兴每到一地义演,必把从上一演出地买来的商品或筹得的款项,送给附近的驻军或伤兵医院。他的义演救亡行动影响颇大,名声传遍两广,因此余汉谋委托他组办粤剧宣传团。关德兴接受委任之后,即在梧州着手建立剧团,团员有部分来自胜利年剧团和其他戏班。这些演员都是经过关德兴严格挑选过的,因为剧团的生活比较清苦,都要具有抗日救亡意志的人方能坚持下去。这个剧团短小精干,只有三十余人,便于行动。关德兴,是小武新北的门徒。关有深厚的硬派武功,嗓音洪亮,身材高大魁梧,所以他多是演一些小武、二花脸和武生、红生戏。当时,他所演的剧目,多是有民族意识、刚强威武的硬派戏,如《岳飞》、《戚继光》、《水淹七军》、《华容道》、《武松杀嫂》、《大侠甘凤池》、《神鞭侠》、《千里送嫂》、《月下释貂蝉》、《平贵别窑》等等。剧目内容颇适合于抗战时期演出。关德兴在演《神鞭侠》中有一个绝招,手挥长鞭,将摆在舞台一侧的三支燃着的蜡烛逐支打熄,能做到火熄而蜡烛不倒。这种表演常常博得观众的掌声。他对当时的观众,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这个剧团建立后,先是在梧州演出,后来到南宁、柳州、桂林等地义演,于建团的第二年1943年,经湘桂路和衡阳,进入广东的曲江、韶关。广东省府自迁韶关(曲江)后,成立了广东戏剧协会。该会主要负责话剧演出,但也有粤剧艺人加入,例如南海十三郎参加该协会,当时他表现得不错,有抗日救亡的爱国精神,那时编写过一些与抗战相配合的剧本。关德兴也演过他的剧本。除此剧团之外,其时在广东省内,韶关尚称为抗日后方,又是省府所在地,有些爱国艺人心向往之,先后逃出沦陷区而到韶关的,有武生少达子,文武生诗百篇,丑生陈醒民,以及男花旦金枝叶等人。这些艺人是自发回来,来到韶关才组班演出的。这一班人曾在韶关演出南海十三郎撰写的剧本《紫塞梅花》和《桃花扇底兵》中,借用明末朝廷腐败无能之史实,来影射国民政府当局。金枝叶以青衣、刀马见长,技艺高超,在韶关时,也曾和文武生陈少侠搭档,金、陈二人当时在韶关东河坝那个醒群戏院演出。关德兴率领的官办“军剧”到了韶关之后,是在西河大桥头(现西堤中路市纺织品公司,又是当年“关帝庙”对面)的大同戏院举行义演的。当时这个只有三十多人的剧团感到演员不够用,亦曾派人到南海、广州招聘演员。当时广州市内确实还有些粤剧艺人不愿在沦陷区演戏,不愿背上“落水伶人”之名的,于是有些人便应聘到韶关,参加官办的粤剧团演戏。但在当时,韶关常常遇到敌机的轰炸,空袭警报频繁,艺人们白天离城,到偏远的五里亭、十里亭等地方躲避空袭,晚上才入城鸣锣演戏。当然演戏是没有电灯作照明的,都是以大光灯照明,也没有扩音器,演出条件很不好,但艺人们仍坚持演戏,观众不少。据说有一次,关德兴在演《武松杀嫂》时,他扮演武松,有那么两句台词:“唉,好酒!好酒!……”,他是用广州话念的,观众听来就是“好走,好走”,以为是有空袭警报来了,于是一片哗乱,纷纷离开剧场逃跑,几经解释也留不住观众再看戏了。当时的官办剧团办起来后,由于各种原因,遇到不少困难。从广州来的艺人,只好自己组织起兄弟班,穿乡过县,在南雄、始兴、坪石、乐昌、英德、清远各地演出。演的是《六国大封相》、《火烧阿旁宫》等剧目。有不少人说关德兴是爱国艺人,铮铮好汉。[35] 

  10、韶关武健剧社

  韶关武健剧社于1938年成立于曲江县城(今韶关市区),由共产党员黄立文发起,起初组织小型的歌咏及话剧演出,并在街头张贴抗日标语。剧社的演出只赠票,不售票,完全是义务性质。参加剧社的人员,不尽没有半分钱工资,连吃饭也得自己解决。由演员家里提供一笔开办费,用于置办布景、小道具和幕布等等,自己买来布匹,由女同志缝制幕布,又买来木料,请了工人师傅制作布景的框框架架,一片片蒙好坯布,刷上颜色,初步解决了剧社的基本物资问题。到演出时,再行走东家跑西家设法借用家具、服装等等。首场演出,是在曲江县立中学礼堂举行的,座位有限。后来改在体育场以司令台作舞台演出,观众就多得多了,半个足球场,黑压压一片,情况甚盛。广东省立第六中学(南雄中学)一些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同学,也来义务帮忙。演出后,还与剧社开了座谈会。剧社也进行歌咏活动,唱的都是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红缨枪》、《救国军歌》、《救亡进行曲》、《流亡三部曲》、《丈夫去当兵》、《保卫中华》等等。剧社演员只有一套人马,不过十多人,力量单薄,无法排练多幕剧,也无法同时排几个戏,只能演独幕剧,演出周期也相当长。当时的剧目有《春之笑》(这虽是抗战话剧,但思想性差)、《血祭九一八》、《最后一计》等。[36]

结语

  话剧这一艺术形式,被认为最能表现现实生活,最富于战斗性,从“五四”到“九一八”,一直被认为是进步文艺,是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武器。到了三十年代,中国话剧运动,便通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参加话剧运动者,都被认为倾向于进步的。广东是革命策源地,全国革命志士都涌来广东,震撼世界的省港大罢工,也通过当时叫做“白话剧”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鼓动。在这个特殊时期,出于宣传抗战的需要,演剧,尤其是演话剧,是反映最快的一种艺术形式。当时迁韶进步师生和艺术家们以戏剧为武器,宣传抗战,动员民众,保卫国土。其中话剧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最受重视的宣传途径,戏剧的教化功用,被短时期内极速、极度地提高。基于此,抗战时期北迁至粤北的穗港澳高校、中等学校以及中小学纷纷组建学生剧团,师生共同积极参与话剧表演,成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最佳写照。

  由于中国共产党对统战工作的重视,加以迁粤大中学校与粤北本地学校进步爱国师生、军政戏剧工作者的艰苦奋斗,粤北抗战时期的演剧活动还是很有成果的。在党的领导下,师生们和戏剧工作者分赴城乡和军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保存力量,在国民党中争取开明分子暴露顽固势力,以利工作进行。他们每到一处,就宣讲抗战形势,通过演抗日话剧,教唱抗日歌曲,鼓舞士气,出壁报,贴标语等形式,号召群众起来抗日,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坚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戏剧成为粤北抗战时期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最强有力的艺术途径,对于推动抗战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6]舒模.忆抗敌演剧一队在韶关[Z].韶关文史资料第6辑.1985:26-35.

  [27]林韵.记剧宣七队在韶关的音乐活动[Z].韶关文史资料第10辑.1987:127-132.

  [28]乔毅.抗战时期我演《天国春秋》[Z].韶关文史资料第10辑.1987:214-216.

  [29]李门.在复杂环境中前进--忆抗战期间韶关戏剧界的统战工作[Z].韶关文史资料第4辑. 1985:48-47.

  [30]何超群.抗战时期的十三集团军政工总队[Z].韶关文史资料第20辑.1994:146-154.

  [31]黎少芬,吴桂华.回忆抗战时省妇干班[Z].韶关文史资料第9辑.1987:28-31.

  [32]潘洁鸿.伤兵服务团在粤北[Z].韶关文史资料第10辑.1987:175-177.

  [33]饶纪汉.抗战初期从军抗日回忆[Z].韶关文史资料第10辑.1987:182-187.

  [34]梁钧.十二集团军政工队在粤北的活动[Z].韶关文史资料第10辑.1987:111-126.

  [35]唐忠琨.抗战期间的韶关粤剧[Z].韶关文史资料第13辑.1989:116-121.

  [36]黄立文.从曲江服务团到武健剧社[Z].韶关文史资料第10辑.1987:165-171.

 ——此文发表于2020年8月8日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洪惠 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