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寻踪,乐昌有重大发现
2021-01-14 上午 10:15   来源:华南研学(坪石)工作专班何昆亮、刘有于   
分享

山高水长

  抗日战争中,于颠簸流离中弦歌不辍的,不止西南联大,还有国立中山大学。几经周转,1940年,许崇清率领中大师生从澄江启程,经滇、黔、桂、湘、粤五省,纵横数千里,在粤北山区的小镇坪石烽火逆行、坚持办学救国。以坪石地区为中心的粤北乐昌等地,目前仍然保留着抗战时期华南乃至港澳院校内迁办学的一批历史遗址,成为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的根脉所在。目前华南研学基地(坪石)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主体工程。与此同时,为深度挖掘遗址、史料,丰富办学旧址的历史内涵,乐昌华南研学工作专班对各办学点进行深入地挖掘,整理出大量的中山大学、培联中学等学校在乐昌办学的口述资料和相关档案、文选、新老照片等。近期,新发掘出王亚南教授、任国荣教授、邹仪新教授等教职员在坪石教学住宿的相关资料。

 

坪石先生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粤北山区,正是因为走来了一批德才兼备、充满家国情怀的大师、教授,才形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抗战岁月中,偏安粤北山村的中大,众多教授烽火逆行、坚持办学救国。其中以梅龚彬、王亚南、邹仪新、任国荣等教授为代表。梅龚彬是早期的中共党员,而王亚南,则是《资本论》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之一,他们走出象牙塔,走向乱离之中国;长途跋涉之后,他们在寂静的粤北山村安顿下身心,试着去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人民;他们的意志得到磨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以升华。经历了贫穷、逃亡和病痛之后,再没有什么能阻止琅琅的书声和飞扬的青春。

 

先师寻踪

王亚南等教师住所及上课线路调查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查到的资料记载,王亚南先生曾租住于肖家湾观音堂左侧一何姓民居。为证实、确定王亚南先生的住宿。乐昌市华南研学工作专班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一行6人,通过走访知情人、老住户、查阅族谱、现场指认、实地勘察等方式方法,大体可以确定:1942年,王亚南曾住在莲塘乡三保五甲何第卿何文标家,住址在观音堂下手第三间。

1

王亚南旧居旁的大树及“观音堂”石匾

  身为法学院教师的王亚南先生,为找寻王亚南先生等法学院教师怎么前往车田坝法学院上课而居住在校本部肖家湾。经多方走访、实地勘察等方式方法,大体确定了王亚南前往车田坝所经的山路、渡船码头,实地体验了观音堂――将军山――张家湾渡口――塘口村上渡――车田坝徒步路线。

2

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李启平、市档案局副局长陈懿茜、工作专班何昆亮老师现场调研

3

省“三师志愿者”何昆亮老师现场勘察

4

王亚南先生等法学院教师途径的水路

  同时,据档案资料记载,梅龚彬先生租住于上前街23号,经实地走访,初步认定梅龚彬居住的民居极大可能在现坪石老街建设街一排旧房子其中的一间。(下图最左侧一间门牌号为22号,推测23在22号旁边)。

5

梅龚彬先生曾在坪石的旧所

 

邹仪新教授住屋调查

  据《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教职员自租房屋及业主姓名调查表》,乐昌市华南研学工作专班立马展开实地调查,通过走访访谈、实地调查,证实了理学院教师在塘口村租住的民房间数,以及业主姓名、房屋门牌号码及其所属保、甲等项情况,并询问了业主情况及房屋现状,现场指认了各业主的屋址。

  据记载,中山大学理学院在塘口村时,塘口村内民居分为五处,分别名为冲头、田心、罗家、神家巷、滩头。各处均有理学院教职员居住。

6

俯瞰图

  调查证实,邹仪新教授租住屋的业主朱洪昌,屋址在第一保6甲门牌14号,邹仪新教授租用了一房一厅一小楼。业主朱洪昌原有三间屋,两路青砖。仅有一女,其女将房子卖给朱长贱,并拆旧屋建新屋,现在的新屋地盘就是朱洪昌原来的泥砖屋。

7

图为冲头十组(村民小组),白色小楼房现为朱长贱住宅,其址原为朱洪昌的泥砖屋。

 

任国荣教授住屋调查

  调查证实,任国荣教授租住屋业主为朱焕尧,屋址为第一保10甲146号门牌。任国荣教授租用了二厅二房二小楼。业主朱焕尧(已故),曾在坪石街开盐号,又做船运运输,土改时被评为富农,屋在塘口村田心巷、祠堂右边第三间。现归其儿子朱海恩所有,现在的门牌是田心组11号,门上挂着的牌匾显示屋主为朱海恩,2010年已列为“乐昌市不可移动文物”。

8

业主朱焕尧的老屋大门,《调查表》登记为第一保10甲146号门牌。

9

前后两进建筑,后面的二厅二房二小楼为任国荣教授租住。

  下一步,工作专班将进一步扩大调查面,通过实地走访,口述,资料查阅等方式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