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师足迹,暨南大学走进华南研学基地
2021-04-20 下午 11:13   来源: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分享

       为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和活化利用,4月15日-16日,受暨南大学党委委派,该校调研组一行在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相关同志的带领下赴清远连州市、韶关乐昌市及浈江区等地,对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开展实地调研,追寻先师足迹。调研组由暨南大学党政办公室主任刘金顺及学校党委宣传部、对外联络处、学生处的负责同志组成。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其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学校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战时迁址福建建阳,1949年合并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期间一度停办,1978年在广州复办。目前,学校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抗战期间,广州各高校向北迁徙,不少暨南先师也来到粤北地区执教,为延续华南教育的火种贡献了力量。

 

       华南研学基地(连州):探访省立文理学院旧址

       4月15日下午,暨南大学调研组一行来到清远连州市东陂镇西塘村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节点调研。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前身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广东省立教育学院。抗战时期,省立文理学院九载十迁,在战乱频繁、经费奇缺、条件恶劣情况下,坚持办学,在流离中守护着学术理想,在动荡里坚持着抗日救国。

       西塘村是省立文理学院办学旧址之一。1939年省立文理学院从韶关乳源搬迁至东陂镇西塘村,开启了一段艰苦的抗战时期办学岁月。暨南大学调研组一行先后走访了陈氏宗祠、五福公祠、黄尚书祠等建筑,察看了施工建设中的林砺儒书舍、郭大力书舍,追寻暨南先师抗战时期在此地的任教足迹。

1

2

图为暨南大学调研组在陈氏宗祠考察

       历史学家王越、文学家许杰、物理学家黄友谋、地理学家盛叙功这些暨南先师,在1939年至1951年间均曾任职于省立文理学院,他们与在连州东陂任教的教师们一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烽火逆行,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3

4

图为省立文理学院旧址

 

       华南研学基地(坪石):回忆中山大学坪石办学岁月

       4月16日上午,调研组一行来到韶关乐昌市坪石镇,在乐昌市副市长邓洪炜的陪同下考察了长尾洞培正培道中学坪石纪念园,并探讨了“暨南园”的规划建设工作。“暨南园”是专门规划建设用于纪念暨南先师抗战期间在粤北执教的历史,作为粤港澳教育合作研学的节点。

       随后,调研组一行考察了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的几处旧址。1940年,中山大学逆行粤北,在坪石度过了五年艰苦的办学时光。

       武阳司村是中山大学法学院办学所在地。调研组一行先后考察了武阳司村的亚南书舍、校警队住所炮楼等旧址,在历史纪念馆中了解和感受暨南先师王亚南等当年在中山大学法学院任教的岁月与风采。

5

6

图为暨南大学调研组在亚南书舍考察

7

8

图为暨南大学调研组炮楼旧址考察

       王亚南是现代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就职中山大学前曾任暨南大学教授。1938年,王亚南和郭大力耗费十年心血,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资本论》三大卷全译本出版。1940年,王亚南来到坪石执教,用《资本论》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研究中国经济的现实和历史问题,主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让在动荡时期流离于乡间古道的中山大学成为中国传播《资本论》的最早课堂。

       与王亚南同在坪石执教的还有革命家梅龚彬,其同样曾任暨南大学教授。梅龚彬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七七”事变后,团结国民党上层民主人士,是备受称赞的统一战线“抗战三杰”之一。

       三星坪村和坪石镇老街是中山大学工学院及校本部、研究院所在地。调研组一行在此分别考察了中山大学工学院旧址、中山大学研究院旧址及定友图书馆,感受了中山大学在抗战时期维系教育不坠、数千师生在坪石为抗日救亡和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壮怀。

       管埠村是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办学所在地。调研组一行在此重温了马思聪先生等一批艺术大师在坪石任教的风采,寻找暨南先师的足迹。

9

10

11

图为中山大学工学院旧址

12

图为中山大学研究院旧址广同会馆

13

图为重建后的定友图书馆

       洪深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剧作家,上世纪20年代曾任暨南大学教授,1941年到坪石执教时负责指导全校学生戏剧教育训练。据校友回忆,当时校内演剧氛围浓厚,洪深做导演的耐心和对学问的热诚令学生感动。

       林宝权是最早进入法国里昂中法大学留学的粤籍女留学生,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任教,后进入中山大学师范学院。1943年,林宝权担任迁到坪石的省立执信中学校长,在她的管理建设下,学校很快走上正轨。

       冯沅君是著名作家、古典文学史家,上世纪20年代曾在暨南大学任教。在坪石执教期间,冯沅君发表了《古优考》《金瓶梅词话中的文学史料》等古代戏剧论文,并留下不少诗篇。

 

       华南研学基地(浈江大村):感受粤北山区艰苦办学历史

       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大村是抗战时期广东高等教育在粤北山区的一个重要办学点,私立岭南大学和东吴大学曾迁徙到此,在山林中开辟校舍,坚持办学育人。私立岭南大学的前身为1888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格致书院,后来学校完全由华人接手管理,更名为私立岭南大学,于1952年并入中山大学。

       4月16日下午,调研组一行在浈江区政协副主席吕德基的陪同介绍下,参观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展馆,在岭南大学大村旧址走访了玉清广场、玉清书舍和四姑医务室,实地寻访大樟树、怀士堂、校舍、操场、跑道、古井等历史遗迹,回顾了大村的烽火育人历史,追寻和感受先师们的奋斗足迹及家国情怀。

14

15

16

图为暨南大学调研组在私立岭南大学旧址考察

       岭南大学医学院曾坐落此地。当时医务室中的黄护士积极救治师生、村民、士兵,被当地人和师生亲切地称为“四姑”,让岭大医学院在当地留下了一段美好故事。暨南大学1978年在广州复办后创办的医学院首任院长是曾在大村执教的罗潜教授,他是广东大埔人,留德博士,著名的药理学家,为创办暨大医学院选调人才、购置设备,付出了大量心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任院长伍汉邦,当时便是岭南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学生。伍汉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曾任中山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挖掘和整理华南教育历史,打造华南研学基地,并结合南粤古驿道历史挖掘、保护和活化的新成果,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一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暨南大学办学历史悠久,与广东渊源深厚,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入整理挖掘校史史料,尤其是关于暨南先师抗战时期在粤北执教的资料,并将积极组织港澳学生和校友参加华南教育历史相关研学项目,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华南教育史,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增强港澳校友的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认同。学校将继续与乐昌市人民政府及相关专家展开工作对接,推动乐昌长尾洞坪石纪念园“暨南园”的建设。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