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华师参赛团队:兴奋、有趣及敬意,是我们直接的情绪 专访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课程设计大赛参赛团队②
2021-09-26 上午 11:15   作者:南粤古驿道网 彭野   
分享

  记者从第一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组委会获悉,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一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目前已进入初审阶段,361个作品晋级初赛。30支晋级复赛的团队名单将于9月30日公布。

  本次比赛聚焦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参赛队伍从韶关、连州、梅州、云浮四市五地选择研学基地并根据实地调研结果,以中小学生为对象设计研学课程。那么,参赛选手在实地调研形成作品的过程中,对华南教育历史及华南教育精神有着怎么的理解呢?南粤古驿道网将对话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参赛团队,揭晓他们心中各自的“答案”。

  本期对话华南师范大学参赛团队刘晓慧、方有华、饶雪茹、徐明雪、张瑞兰、张怡姿等同学。

 

  南粤古驿道网:参加华南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的初衷是什么?之前有了解过华南教育历史吗?

  华师参赛团队:兴奋、有趣与敬意,是我们参加华南研学课程设计大赛最为直接的情绪。

  刘晓慧:我在研一的时候参加过华师旅游管理学院主办的研学课程设计大赛,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研学比赛,每一步都是大家一起摸索出来的,在比赛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撰写研学设计的乐趣,因此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再次体验研学比赛,同时将上一次比赛的经验和反思带到这次比赛中,希望能有新的收获,锻炼自己的能力,争取进一步的提升。

  徐明雪:在高中历史课当中有了解过华南教育历史,当时并没有深入接触,但是看到赛事的推送,里面的故事让我非常动容,我渴望了解这段历史,表达对革命先烈与坪石先师的敬意。

  张瑞兰:在此之前我并没有了解过抗战时期的华南教育历史,只是知道与它相似但为人所熟知的西南联大南迁史。再深入接触这段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查找资料也比较困难,就更加好奇地想知道这是一段怎样的烽火岁月,有种发现新事物的小兴奋。

 

  南粤古驿道网:你们参赛团队有多少人?听说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组队参赛,各自有哪些分工与合作?

1

疫情时代下的大合照。

  华师参赛团队:我们的团队共有6名成员,2名研究生、4名本科生,来自文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文学院几位老师在我们的实地调研以及方案撰写过程中提供了切实有利的帮助。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参与了查找资料、讨论并确定调研地点、方案撰写、后期文字校对、修改、完善的全过程。

  我们团队的队员学习阶段、学院、专业的跨度较大,这也是我们的优势,可以有不同想法的碰撞与专业、经验上的互补。我们每天都在碰撞交流、撰写制作、丰富完善作品。

 

  南粤古驿道网:前期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中有哪些趣事?

  张瑞兰:梅州民风淳朴,客家人热情好客,给我们的调研增添了许多乐趣。去梅江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守成居实地调研的时候,我们见到了住在那里的老爷爷。老爷爷特别热情,跟我们讲了很多历史故事。有时候语言不通时,他还用手势来跟我们沟通。进一步聊天,我们竟然发现老爷爷也是华师的,是老校友,既惊讶又兴奋。后来,我们去了五华县新苏屋、涂屋,到了党群服务中心。那里的人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2

  在不同的研学节点之间辗转的过程中,我们4个小伙伴骑上共享“小电驴”,一起走街串巷,横渡梅江,拍出美美的照,顿时有种梦回从前几个好朋友同游的感觉,倒也挺有趣的。

 

  南粤古驿道网:你们去过哪些研学节点?第一印象是什么?有吸引你们的地方吗?

  张瑞兰:暑假前期,我们去过华南研学基地调研。我们去了乐育中学、金山顶、学宫、守成居、云汉楼、叶剑英公园、熊锐故居、朝天围、新苏屋、涂屋、报福寺。在寻找这些地点的过程中,我们去了许多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也去了梅江区文化广电旅游局,采访了专门负责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项目的负责人。

3

  我对华南研学基地的第一印象是“隔阂”。因为去的第一个和华南教育史相关的地点是乐育中学,但没能进去。看着如今的校园,看着旁边的现代建筑,感觉这里没有经过时间淘洗的历史“陈旧”感,缺失了历史的韵味。但是后期比较深入的采访和调研让我改变了第一印象。

4

5

  我觉得吸引我的地方是熊锐故居,因为怀有期待。听着熊锐故居的历史和政府活化利用规划,捧着厚重的设计图,我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了解华南教育史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纪念馆的设计。我期待看着它从无到有地建起来,带给我别样的惊喜。

  张怡姿:我觉得最吸引我的是云汉楼,这个地方曾经做过学生宿舍。在参观学生们曾经的房间时,我看到一些墙壁上有一些毛笔字,一进房间看到满墙壁的字还是蛮震撼的。字的内容也很有意思,我猜测有一些可能是情绪的抒发,待在那样的一个空间里我就突然意识、感受到了这个地方从几十年前留存下来的生活的气息。

  徐明雪:涂屋、苏屋,虽然现在已经很破旧了,背靠着山,前面是一个大菜园,不远处便是一片田野,走进这两个房子时,我脑子里面就会浮现出他们在这里上课的画面,如此艰难的环境,但是他们却依然满怀热情的学习。涂屋、苏屋本身的历史和周围的环境很吸引我,让我想要了解他们当年在这里是如何学习的,利用什么工具在学习。

 

  南粤古驿道网:你们觉得华南研学基地的价值在哪里?怎么去理解乃至传承华南教育精神?

  华师参赛团队:华南研学基地之所以打造成基地,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对于重现粤港澳学校在抗战时期艰苦的办学历史,彰显梅州人民崇文重教、慷慨支持内迁学校办学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承载着华南教育史的建筑物已屹立了半个多世纪。利用现代科技,“修旧如旧”,打造华南研学基地,有利于保护、修缮与活化梅州当地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传统古民居,促进粤北生态发展、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其次,基地打造起来,吸引投资,研学活动随之开展,带动周边产业经济,有利于促进产学研融合、助力梅州经济发展。

  在战乱中办学,在烽火中求学,在困境中传承教育星火。华南教育精神是一种矢志不渝地相信教育强国、知识救国的精神;是一种不论艰难困苦,教师都敬业执教,学生都虔诚求知的精神。这里蕴含着对知识的崇尚与追求,也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精神不仅是先师的,更应该是当下人的。要传承华南教育精神,首先要走近它、了解它。习总书记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让当代人尤其是青年学子了解华南教育历史,对贯彻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深入学习“四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研学课程的设计也是为了能将这段历史精神与新时代相结合,不断丰富与发展其精神内涵,付诸实践。

 

  (注:以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