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城市微更新为理论视角,基于广州城市更新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城市大事件为契机,通过梳理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城市空间文脉和历次更新,发掘北京路的文化底蕴。以微更新的手法重塑城市历史文化路径、更新历史街区建筑界面、还原公众利益,强调对原有历史空间肌理的保护和场所记忆,记录岭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触媒;微更新;有机保护;北京路步行街;历史记忆;公众权益开放
1 复兴契机——城市发展中的北京路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需求发生转变,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也与城市的兴衰息息相关,有机更新成为塑造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手段。将过去大拆大建的模式转变为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更新方式来激活旧城空间,最大程度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保留人们对该地区的历史记忆。
北京路是一条既古老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岭南名街[1],作为广州的文化中心、商业中心自古已然。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洋在这繁都闹市汇聚、交融与升华,共同构成了北京路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需求发生转变,北京路的空间主体关系也发生着变化,线性的空间发展与链接支撑的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构成了其内在价值持续挖掘和利用的可能性。
城市大事件促进城市更新。城市大事件作为“城市触媒”,是城市自组织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2],物质空间建设有助于展现城市空间魅力、加快城市建设。北京路以2017年在广州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为契机,采用微更新的方式赋予新的活力,满足历史街区发展需求,促进可持续再生。
2 历史沿革——城市运动中的北京路
北京路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汇聚了八个朝代的文物古迹;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北起广卫路,南到沿江中路,全长1500多米;曾四度易名:双门底路、永清路、永汉路、汉民路,建国后更名为北京路并沿用至今,每次更名都与政治运动紧密相关,反映为政当局的价值诉求[3]。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从秦番禺城开始,广州自北向南发展,历代城墙与北京路交接处的城门遗址是城市历史文脉节点。1886年,张之洞在北京路南端筑天字码头,为广州开筑马路之始[4]。辛亥革命胜利不后不久,广州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城建运动:拆城墙、筑马路、辟公园、兴骑楼商业街……拆永汉街城门,修建了137米的永汉路(今北京路)[5]。改革开放后,北京路又历经数次不同规模的改造(表1)。
表 1 改革开放后北京路历年更新改造
随着广州城市轴线东移和商业中心转移,原有的城市格局已不适应城市的发展,作为古代中轴线的北京路渐显疲态与暗淡。伴随我国名城保护制度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因保留传统空间肌理,包含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对其保护与改造的意义与责任重大[6]。根据史料和专家考证,目前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边区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掘出蔓延十多个朝代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蕴含的历史文脉、商业氛围,是广州市作为千年商都重要的城市文化记忆。
为提升北京路的历史文化价值,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文脉,借助城市重大事件为契机,广州于2016年启动了对北京路提质更新计划,街区更新节点逐步向公众开放。更新内容涉及财厅前广场、北京北骑楼、北京中路地下空间、西湖路大佛寺前广场、人社局建筑立面、铜壶滴漏空间艺术景观、惠福路街区和书坊街等重要空间节点(图1)。
图1 北京路步行街更新路径
3 文脉解读——文化核心,城市客厅
北京路的场所空间文脉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面,历史上北京路是条“官”路,南接天字码头,北连广府权力中心广东省财政厅。明清时期,今中山五路是广州旧城东西主干线,是当时政治中心所在地。北京路北段与中山五路相接地段是为满足上述衙署官僚居住使用与消费,逐渐形成的现代商业中心[7]。
中观层面,北京路北段保留着连续成线的骑楼界面。骑楼是广州传统住宅形式,并非本土演化更新的产物,而是由华侨带回来的“舶来品”;是民国当局在1911~1937年间为适应城市发展实行的城市更新产物[8]。北京北骑楼风格多元,有西方古典风格、巴洛克、哥特、文艺复兴、南洋风格等,受当时营建法规的约束,尽管风格多元,但在规模高度,空间尺度上差别不大。北京路街区建筑是在不同时期开发建设的商业街,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政治运动、商业活动的真实写照。
微观层面,北京路及周边现存广东财政厅旧址、太平馆、南越王宫署遗址、千年古道遗址、大佛寺、拱北楼遗址、药洲遗址等多处历史遗迹,使北京路内部及周边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北京路的空间肌理保存完整,民国时期的城建活动确定了如今的城市肌理关系,并在随后城市运动中逐步更新演变。20世纪80年代,土地置换和大规模旧城改造破坏了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打碎了原有的历史肌理,部分传统街巷慢慢消失,骑楼街巷不再连续成线。特色街道两侧的商业多为小规模的店铺,两侧界面参差不齐、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足、环境卫生恶化,传统特色街巷遂逐渐衰败。
不同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建筑空间彼此拼贴在一起,构成了北京路复杂的历史文化空间形态。建筑师以何种策略来介入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保留甚至激发人们关于北京路的城市记忆;兼顾个人利益与公众权益;有效实施成为本次更新的切入点。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陈明. 岭南名街北京路[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3-7.
[2]徐苏宁.城市大事件与城市发展[J].城市建筑,2010(02):6-8.
[3]张伟、赵向标、汪守军. 商业街运营与管理的策划运作[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74-83.
[4]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编纂委员会.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1949- 2005)下卷[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840.
[5]陈建华. 广州年鉴[M]. 广州:广州年鉴社出版, 1983~2016.
[6]胡敏,郑文良,王军,许龙,陶诗琦.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制度设立的意义与当前要务[J].城市规划,2016,40(11):30-37+48.
[7]周作恒.广州三个全市性商业中心的形成[J].广州研究,1984(01):46.
[8]林冲.广州近代骑楼发展考[J].华中建筑,2005(S1):114-116.
[9]林琳,陈洋. 广州中心商业区步行系统构建研究[J].建筑学报,2006,01:22-25.
作者简介
1王河,博士/博导;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院副院长,清华珠三角研究院跨媒体智能与类脑机器人技术研发中心首席艺术科学家,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粤工匠技能大师王河院士工作室创始人,岭南建筑家。2023年12月获推荐诺贝尔物理奖提名, 2023年7月获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公益行动贡献人物奖;以及先后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共8项。国家“十·五”重点出版计划1项、广东重大攻关课题1项、广州市哲学社会规划智库课题1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00篇。设计作品入编《影响广州设计二十年二十人》、《广东土木建筑年鉴2008》、《广东土木建筑年鉴2010》、《广东设计四十年》、《广东设计三十年》、《中国二十年二十大知名设计团队》、《VERS0EST.一- CHINESEARCHITECTURAL LANDSCAPE2011》(出版地意大利)等15本专辑。三部专著《岭南建筑新语》、《岭南建筑学派》、《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一部合著《岭南建筑传统技艺》。目前正在出版两部新书《基于公共卫生应对的健康设计概念》、《汉字建筑学》。
2张伟,建筑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广东省装配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3陈蕾,高级工程师、广州安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4 吴楚霖,建筑学硕士,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