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广东学子是如何赶考的?
2018-06-08 下午 04:32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像是一段精彩的旅行,而高考则是这段旅行的重要一段,驿道君在这里祝高考的同学们一切顺利,考取理想的成绩。

  自有科举制度以来,驿道与赶考这两个词就紧密地联系一起了。而对于古代的广东学子来说,赴京赶考本身就是一段艰辛的旅程。无论是哪个朝代,广东与京城的距离都有上千公里,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广东学子奔赴京城就如同一场人生的豪赌。今天,驿道君就带你看看古代的广东学子们是如何赴京赶考的吧。

1

书生赶考

  在古时候由于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的限制,经济水平不高的人大多靠步行出行,但广东到京城上千公里的距离靠步行也不太实际,所以人们长途出行以水路为主。

  如果一个广东的学子想要赴京考试,他一般会这么走:先通过密集水网汇集于珠三角一带,然后坐船沿北江逆水而行到达粤北一带。

  但由于南岭的阻隔,广东的水网与岭北的水道并不连通,因此在粤北山区翻越南岭,主要借助于两条古道——西京古道和梅关古道。

2

西京古道

  西京古道是沿韶关、乳源、宜章北上的线路,大至与现在京广国道G107相同;梅关古道则是沿韶关、南雄、翻梅岭经大余北上的线路,大至与现在的韶赣公路国道G323相同。西京古道相对来说更艰辛一些、更古老一些。在明清以前,京城大多在长安或洛阳,因此多走西京古道。到了明清时期,京城往东迁移至南京和北京,广东人要利用京杭大运河,一般取道梅关古道。

  翻越梅岭后,明清时代的广东学子就会继续走陆路步行或坐马车至大庾县。在大庾重转水路,坐船沿章江下行至赣州,在赣州坐更大的客船沿赣江顺流直下,经吉安、樟树、南昌、鄱阳湖、湖口进长江(需多日),一般在浔阳(九江)中转,又乘更大客船顺长江下到扬州,中间多在南京暂时停留。从扬州(或者从南京经扬州)继续坐船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直到北京。

3

京杭大运河

  在很多电视剧中都会出现穷书生进京赴考的情节,但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的。一般只有在各地考过乡试的举人才有资格进京赴考参加会试和殿试。而成为举人之后,其家庭的经济实力就已经比普通老百姓好很多了,官方也会给予一定的资助。

  而自宋代起,距离京师较远的地区,官方会给予赶考的举人公券,自启程至还乡,费用均由公家给付。明清时代的举人考进士,各地衙门也会提供赴考旅费,记录典章制度的《大明会典》简约地写道:当考中乡试,身分成为举人,出示官方的凭据,官方应当给付路途的津贴,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明代官方还会发给考生一种称为“邮符”的准许证,考生们可以凭借它在驿站食宿及使用车马。

4

梅关古道

  除了官方给予的补助外,学子的宗族也会给予一部分补助,在宗族中往往有一部分农田是作为兴学之用,称为义庄(义田),因此有宗族支持的考生便可从中获得奖助学金及旅费。乡里间的士绅也会与地方政府合作置产,提供利息给考生使用,士子参加乡试前,地方官还会设宴款待,以示激励。

  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一位广东人要北上进京赶考一趟,不知道要转多少次船,换多少班马车,加上各地停留转换的时间,整个行程估计至少要一个月。而且一般朝廷会试在二月举行,他们不得不在寒冬中赶路,到达京城时早已筋疲力尽,壮志被消磨大半,发挥不好也在所难免了。所以从隋朝开科举以来,中国历史上共出了600多位文状元,而广东仅占9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江家敏 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