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评结果揭晓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文物局相关工作部署,同时也为展示和宣传广东省文物古迹文物活化利用的实践成果,探索保护利用新模式,扩大社会影响力,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与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传推介活动。6月28日,本次活动的初评顺利结束,省内25个项目入围最终评选名单。

共收到54个申报项目
珠三角地区申报37项
粤北地区申报10项
粤东地区申报6项
粤西地区申报1项
本次活动得到了各地级市、区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以及项目单位的积极响应,共收到54个申报项目。文物古迹类型涵盖线性文化遗产、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多类。初评当天,广东省文物局、省古迹协会和省三师志愿者协会共同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了材料审核。申报项目精彩纷呈,诠释出省内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亮点和创新点,特别是在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业态选择和管理模式创新,服务社区和促进公众参与,促进乡村振兴,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等方面令人印象深刻。专家评委重点围绕以上特色,结合项目取得的社会效益,经讨论和投票评选出以下25个入围项目。
入围名单
1.广州逵园活化利用项目
2. 广州东平大押活化利用项目
3.广州杨匏安旧居活化利用项目
4. 广州三稔厅活化利用项目
5. 广州九成书院活化利用项目
6. 广州茂生纪念学校旧址活化利用项目
7. 广州练溪村古建筑群活化利用项目
8. 广州邓村石屋活化利用项目
9. 深圳大鹏所城活化利用项目
10. 珠海北山杨氏大宗祠活化利用项目
11. 珠海会同祠及古建筑群活化利用项目
12. 深圳大田世居活化利用项目
13. 佛山碧江古建筑群活化利用项目
14. 佛山兆祥黄公祠活化利用项目
15. 韶关乳源西京古道活化利用项目
16. 潮州广济桥活化利用项目
17. 惠州东湖旅店活化利用项目
18. 揭阳洪氏爱祖祠活化利用项目
19. 河源仙坑村荣封第活化利用项目
20. 广东科技考古基地项目
21. 云浮兰寨古建筑群活化利用项目
22. 汕头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活化利用项目
23. 韶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项目
24. 东莞寒溪水村古民居活化利用项目
25. 韶关聪辈村虎踞桥活化利用项目
广州逵园活化利用项目

逵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新河浦历史街区,逵园是美国华侨马灼文家族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所建,为广州东山洋房五大名园之一。2012年元旦,铂林公司团队将修复后的逵园活化利用成为集艺术展览、文化休闲活动和时尚生活体验为一体的创新艺术空间——逵园艺术馆。作为广州首批、东山首个活化利用的空间,其模式和理念成功带动了该区域整体的传统建筑保育与活化。
广州东平大押活化利用项目

东平大押建于清末民初,当时为广州市内的第二大当铺。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沿用社会委托管理模式,委托广州市铂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铂林公司)对东平大押进行合作管理,并对东平大押开展了保养维护工程,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依托文物打造专题博物馆,全面提升场馆展陈水平,举办免费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价值,并加大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增加文物的造血功能。
广州杨匏安旧居活化利用项目

杨匏安旧居,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陈列“华南明灯——杨匏安旧居革命史迹展”。展馆在祠堂北墙上通过写实绘画与VR呈现的虚拟手段,“复原”了杨家祠后座与相邻天井原貌。旧居已打造成为党员教育和青少年研学活动基地、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是新的羊城红色名片。自2019年5月1日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5.3万人次,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发挥着社会作用。
广州三稔厅活化利用项目

三稔厅位于番禺区沙湾镇,广东音乐创始人沙湾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经常在此切磋技艺、创作乐曲。现由国有单位广州市沙湾旅游公司管理经营,三稔厅是沙湾古镇的特色,开创“旅游+文化体验”模式的研学活动,游客可参观赏曲,又可加入共同表演广东音乐,增加古镇旅游的趣味性,丰富古镇的旅游资源和内涵。
广州九成书院活化利用项目

九成书院位于番禺区大龙街新桥村,始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现九成书院作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阵地,经常举办舞狮、武术、书法,以及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书院的优势得到发挥和放大。九成书院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对相关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周边环境和当地文化历史延续性的贡献,具有促进意义。
广州茂生纪念学校旧址活化利用项目

茂生纪念学校旧址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由旅居香港的爱国慈善家高可宁为纪念其父母捐建,始建于1926年。茂生纪念学校旧址打造为集展览、图书馆、书法研习、曲艺社、党员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心。在作为群众的文娱服务场所以外,还不定期举办公益活动,实现文物利民、文化惠民。作为官涌村“一村一品牌”的主要展示平台,有力呈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
广州练溪村古建筑群活化利用项目

练溪村古建筑群位于番禺区小谷围岭南印象园内。在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在规划发展的同时加强文物的保护利用,针对不同类别的古建筑,规划制定相应的保护利用方案。并将其打造成一个集历史文化博览、休闲购物和餐饮服务的综合服务区,是广州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广州邓村石屋活化利用项目

邓村石屋精品酒店位于增城派潭镇邓村。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由政府牵头整合流转石屋古村闲置文物建筑和传统建筑,通过文物保护、风貌继承、新建筑融合,建设了广州邓村石屋精品酒店。本项目通过政府主导、村企合作、村民参与盘活闲置文物古迹资源,走出了 “活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物古迹保护之路。
深圳大鹏所城活化利用项目

大鹏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是我国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明清海防军事所城之一。2017年成立大鹏所城文化旅游区运营管理主体——深圳华侨城鹏城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立面提升、管线下地、灯光亮化等提升景区风貌,推出方知书院、海防文化体验馆、光影秀、刘黑仔纪念馆等多项文旅业态,逐步呈现出“政、企、民、商”之间的共建共治共享局面。
珠海北山杨氏大宗祠活化利用项目

北山杨氏大宗祠位于珠海市南屏镇北山村。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逐步置入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是实现“街巷就是博物馆”的开放式、网络化的展示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的展示和传习体系中,增加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展示内容。引入青年人创业为目标,设置具有文化特色的停云书房文化展示。
珠海会同祠及古建筑群活化利用项目

会同村位于珠海市唐家湾镇西南部,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为广东省传统村落、著名买办之乡。会同村修建石板路、建设新村居、美化周边环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现村中有会同电影小馆、阅潮书店、会同村史馆等文博场馆可免费参观,每年于国庆前后举办的会同艺术节。
深圳大田世居活化利用项目

大田世居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以文物古迹为引领,以周边古村落、城中村、厂房空间及农田为延伸,整合国内外优秀匠作、非遗及文创资源,发挥深圳创新型窗口城市优势,打造“文博中展示+非遗文创+亲子教育+农耕体验”的文博综合体。采取政府指导、社会运营、多元合作的模式,构建“以文博为支撑,文创、文旅、文商多业态并行发展”的文化产业圈。
佛山碧江古建筑群活化利用项目

碧江社区位于顺德东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由镇、村两级还共同成立了物业公司,对其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形成了政府主导、村集体的积极配套,社会资金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充分利用旧祠堂和古民居建设小蓬莱艺术馆和蓬莱书院、诗书画协会、退休教师之家及廉政教育基地、陶艺馆、茶艺馆等社会团体机构,以艺术馆、书院等为平台开展一系列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
佛山兆祥黄公祠活化利用项目

兆祥黄公祠位于“佛山老城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2004年挂牌佛山粤剧博物馆,是中国首家粤剧专题博物馆。使其由传统宗祠向现代博物馆转变,在粤剧文化的保护、阐释与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兆祥黄公祠现成为粤剧艺人拜祭祖师、弘扬粤剧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广大市民的文化休闲胜地。
韶关乳源西京古道活化利用项目

乳源西京古道(梯云岭段、猴子岭段)位于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东坪镇。西京古道沿线的老屋村和深源村是南粤古驿道带动发展具有代表性村落,修缮了古建筑、古书院、巷道和配建了配套服务设施,提升了人居环境。结合“乳源首届西京古道文化旅游节”和南粤古驿道“天翼4K高清杯”定向大赛(韶关·乳源站)等大型活动和赛事的举办,带动了乡村振兴。
潮州广济桥活化利用项目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积极探索景区文旅发展新模式,成功引入“潮州广济桥非遗展示项目”。以古桥为依托,为潮州非遗传承人提供绝佳的非遗工艺宣传平台,以媒体报道为传播手段,提高非遗传承人及潮州知名度。推出了动态化“一里长桥一里市”非遗集市活动,重现昔日桥市文化,焕发千年古桥新活力。
惠州东湖旅店活化利用项目

东湖旅店位于惠城区桥东街道水东社区,由原民国时期惠州商会会长翟雨亭建成于1935年,是惠州最早的欧式建筑。2018年政府收回,进行修缮,建设为“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现已成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惠城区国防教育基地,大批革命先辈及文化名人的后代到馆参观缅怀,进行文物捐赠。
揭阳洪氏爱祖祠活化利用项目

洪氏爱祖祠由棉湖三角埕洪氏富商洪万兴号所建,祠内保留着大量潮汕流派传统精美木雕、石雕、绘画。2019年交由棉湖方围社区居民委员会修缮保护及管理。按原工艺修复后,现作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棉湖书画学会”,免费向公众开放,为提升社区文化品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作出贡献。
河源仙坑村荣封第活化利用项目

荣封第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村内,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荣封第修缮项目,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对口扶贫河源市东源县项目,是积极响应"留住乡愁、保护文物、文旅相融、明德传承、助力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是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引导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标杆项目。项目投资过千万,也是私有资金参与相对贫困地区文物保护的成功案例。
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项目

由江门市博物馆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建的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于2013年落户于江门陈白沙祠,该基地为全省首个科技考古基地,充分利用了陈白沙祠及其周边闲置的老房子,多次开展科学研讨会,开办考古展览、学术讲座,公众考古开放日、考古夏令营等活动,加强了科研、公共服务、文化展示、参观游览等的社会功能,大大普及了公众的考古知识,从而推广宣传文物古迹。
云浮兰寨古建筑群活化利用项目

兰寨建筑群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兰寨古村内。现阶段项目开展多项活动,主要包括写生、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创建与运行,以及主题性文化展馆建设和展示等。将古村打造为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写生基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成为多功能于一体的传统文化特色小镇,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汕头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活化利用项目

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位于汕头市金平区海平路。由社会资本捐资修缮,民间文物捐赠,政府主导,共同努力将文化遗产保护好,并将此项目打造为爱国主义纪念地,向市民免费开放。一楼复原当时的店面情景;二楼复原当时站长办公室及布置工作场所的情景再现;三楼则模仿当时地下工作者开展地下工作的场景。展馆还展示了通过此秘密交通线输送的人物简介、实物展示。
韶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项目

以坪石地区为中心的粤北乐昌等地,保留着抗战时期诸多教育机构办学的历史遗存。这些遗存已建设成为粤港澳抗日战争华南教育历史的研学基地,有效推进粤港澳人文湾区与粤北地区的联动,带动粤北旅游研学活动,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正在成为青少年喜爱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将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东莞寒溪水村古民居活化利用项目

寒溪水村古民居位于东莞市茶山镇,为保护和传承这段革命历史,市、镇、村三级对其修缮保护,建立“革命文物+党建”模式。利用革命风尚带动乡风文明,弘扬了革命传统和优秀家风、村风、民风和传统文化,更好发挥凝聚各方乡贤、党群干群同心作用,打造文化和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
韶关聪辈村虎踞桥活化利用项目

虎踞桥位于珠玑镇聪辈村,为七孔石筑平桥,始建于明。古桥的修复与保护,为村民提供便利的生产设施,周边环境要素的整治,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慢行交通空间。古桥作为南雄市梅关—乌迳古驿道重点线路精华段起点,多次举办骑行、写生等活动,社会效益良好。
(原文刊登于“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