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阳江·阳西站)赛前采风(3):民俗篇
2022-07-31 下午 02:48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何月   
分享

  8月3-4日,原定于2021年举办的2021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阳江·阳西站)终于要来了,本站赛事将在阳江市阳西县上洋镇双鱼城村举行,带领大家探访海防文化,领略古村渔家风情。

  作为岭南文化的一部分,阳西文化深受广府文化影响,还融合了客家文化和疍家文化等特点,具有兼容并包的山海情怀。阳西目前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市级项目2项、县级项目2项,包含极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技艺“阳江山歌”、“刀剪锻制”、“东水造纸”和“大?古村”,也有本地传统节日习俗“书村走公”和“鲤鱼化龙”,是依山傍海的阳西所特有的文化符号。

  下面就让驿道君为大家介绍一下阳西县的独特的民俗风情。

 

  阳江山歌

  阳江市享有广东省“山歌之乡”美誉,阳江山歌历史悠久,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节目“跳禾楼”。“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山歌演唱形式,流行于阳江农村各地,意在祈求农家丰收。它原本是地方广大群众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传统活动,所以有着极为深厚的群众基础。自1987年起,阳江每年都举行山歌节,使其成为阳江文化的一个品牌。

1

  阳江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俗中有雅,唱中有乐,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或哲理。尽管演唱形式方面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活动都是驳歌仔(斗歌),山歌擂台就是最典型的斗歌活动。类似“跳禾楼”这种斗歌形式的还有后来妇人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闹洞房时的“打堂梅”以及海边沧家的咸水歌“对叹”等等。以上所列的尽管在演唱方式方面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活动都是驳歌仔(斗歌),山歌擂台除有组织地进行外,许多都是群众自发的,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刀剪锻制

  阳江剪刀锻制技艺是阳江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据民国《阳江志》记载:“铜器·小刀花剪俱佳货行远近”。这表明阳江当时的剪刀锻制技艺已具有较高水平。

2

3

  阳江剪刀锻制技艺工艺流程有二十多道工序,工序繁复、技术要求非常高、有其独特的工艺绝技,为纯手工制作、人工锻打出来,核心技艺“锻打”“热处理”较难掌握,需加强保护。锻打强调火色看得准,是剪刀锻制的基本功夫;热处理包括淬火、回火、退火等工序。

  阳江剪刀锻制技艺在阳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传统工艺和技术价值。

 

  东水造纸

  据清康熙《阳江县志》记载,东水造纸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主要流传于新墟、塘口等地的山村。其中,以东水村的造纸历史最为悠久,工艺保存最为完整,东水村因此被称为“古法造纸之乡”。2021年,东水造纸入选阳江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5

  东水山古法造纸的原材料,来源于东水山漫山遍野的翠竹,还有东水山长年川流不息的山溪水。东水造纸的流程要经过切竹、淹竹、捣刷、制浆、捞纸、切纸岸(纸墙)、晒干、打包等多道工序,工序原始复杂。该工艺造出来的纸品呈黄色,民间多称“草纸”或“纸煤”,要造出一张这样的纸至少要用半年的时间。

  纸质较粗糙,易燃烧,以其吸水性好、纸厚、价廉为人们所青睐。以前,东水纸品多在建房子时作为纸浆使用,目前多用于制造炮竹,以及祭祀中的用品和生活用品。

 

  大㙟古村

  大㙟古村位于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境内,属织篢镇大泉村委会管辖,村房屋座西向东,依河而建,村面积约7000平方米,人口500多人,建村始祖何恬斋。清乾隆16年从阳江迁来织篢,在织篢圩上行街,开一间名号“福记”的大油糖铺,生意十分火红,在全国开设42间油糖埔,赚钱后何恬斋来大泉村,买下大片土地,在河边建村,取名大洲村,又名大?村。由于何恬斋当时生有七男一女,为避免儿子日后有纷争,于是决定构建七座一模一样的大屋。

6

7

  到了清光八年到十三年(1823—1833)何恬斋与长至第六子子先后过世,仅第七子何桂萼健在,于是他又在村东建一座面积450平方米,规格是三厅、四房、两廊、两天井,风灿墙镬耳顶的大祠堂,面积虽然不大,但建筑精巧雅致。

  飞瓦重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煌,与其他古祠相比,更具有特色。

 

  书村走公

  书村地处南海之滨,位于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东北面。“走公”是阳西县沙扒镇书村村传统的庙会祈福活动之一。“走公”(“公”闽方言海话读音与“共”同音,神、大王、菩萨等的统称),是当地村民持举神像接力的赛跑活动。书村的“走公”风俗形成于清末,一般会在每年的端午节举办,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内容有“四大王巡游”、男子队“走公”、女子队“走公”、舞龙醒狮表演、做社戏等。曾在庙会活动期间,吸引了珠三角以及邻近市县(区)等地成千上万游客前来观看,场面十分热闹。

8

8

10

 

  鲤鱼化龙

  “鲤鱼化龙”源于阳西县溪头镇白土村龙舞队中的一种传统地戏形式,舞龙必先舞鲤鱼,取鲤鱼化龙之象,以求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表达迎祥纳福的愿望,这种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11

  相传很久以前,南粤某地有一个水深千尺的古石潭,潭内生活着一条鲤鱼,天天喷雾吐珠,从不间断,逾千年而成龙。终在一天早晨,潭内突然烟波滚滚,一声巨响,鲤鱼突出火红的龙珠变成一条青色的巨龙,腾空而上,阳江“鲤鱼化龙”舞就源于这个美丽的传说。

  “阳江鲤鱼化龙”舞有一套完整的程序:缝龙、班龙、祭奠、采青。舞龙之日,将龙从庙中请出来,缝上首尾,用柚子叶为龙身洗礼,将鸡血为龙点上双目,寓意生龙活虎。“鲤鱼化龙”舞的鲤鱼长一米多,用篾扎稠糊,精工描画而成。鱼肚皮处可以开合,表演者套着“鲤鱼”在鱼肚内操作整条鱼游弋,鱼口开合喷烟,鱼尾摆动。鲤鱼变龙后,仅用龙头和龙尾两节,互不连接,表演者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左右盘旋、穿插、盘回、上下翻滚,既不脱节又千变万化,一场完整的舞龙要有四五十个大汉才能完成。

  8月3-4日,让我们相约双鱼城村,漫步双鱼城海防古道,那些经历过岁月积淀的城砖古瓦、蔚蓝的天、湛蓝的海水,细软的沙滩、生猛海鲜及原生态的农产品,看一看,走一走,吃一吃,开怀宜人,别有一番风味。

 

  (注: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