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梅州“作庐”,寻踪韬奋印记
2023-09-16 上午 10:08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羊城派”   
分享

  时序初秋,连天雨后,连江村的景色愈显苍翠。村中一处带有炮楼的民居显得独特而神秘,门楣上书“作庐”,这是梅县早期共产党员、中共梅县地方组织创始人之一陈启昌的故居,更重要的是,在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中,邹韬奋、柳亚子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都曾在此落脚隐居。

  2022年7月,作庐被公布为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5月,广东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正式核定公布,作庐(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梅县接送站旧址)入选广东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本期羊城晚报《客家文脉》就带您探访这座充满故事的老屋,重温革命前辈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柳亚子题写“作庐”门匾

  作庐坐北向南,平面布局为曲尺形,砖木二层结构,三合土夯墙,屋顶为悬山式与四面坡组合,主体建筑两侧用鹅卵石垒筑成硬山式炮楼,屋前还有水塘。

1

  走进作庐庭院,映入眼帘的是门楣上一块牌匾,上书“作庐”两个大字,左边落款“亚子”,右边时间是“壬午仲春”。据介绍,这块门匾是柳亚子为感谢陈作民、陈启昌父子护送其北上而写。

2

  时间回溯到80多年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党中央及主持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紧急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东江抗日游击队负责人,营救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营救通道就是由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直接领导、时任“侨兴行”总经理的陈启昌依托商业网络在各地建立的交通线。

  1942年1月,柳亚子从香港秘密乘船到海丰后,先后经河婆、安流、老隆到达兴宁。3月,柳亚子及其女儿被安排在石马刁田村张直心家里。柳亚子曾在《八年回忆》一书中写道:“住了半个多月,我觉得是离开香港以后最大的愉快,有些乐不思蜀起来。但意外的一天,老连(连贯)却亲自赶来了,住了一夜便要我们动身。仍乘车赴兴宁,再转老隆。”

  4月2日,根据上级指示,连贯亲自接送柳亚子父女北上,坐的依然是侨兴行总经理陈启昌的车。为了安全起见,连贯还特地安排柳亚子父女到陈启昌家里先住两三天,了解周边动态后再继续行程。但由于当时情况有变,护送工作改为陈作民和陈启昌的五弟陈炳奎负责。由于护送工作做得十分细微和认真,因此十分安全,柳亚子非常感动,特地写了一首诗:“不是逢人若亦君,亦狂亦侠亦温文。照人胜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之后,又应陈作民之邀,高兴地为在建中的房屋题写门匾“作庐”。

  同样,在作庐落脚的还有著名西医陈汝棠。1945年,陈汝棠和一名叫何姑的护士来到作庐隐蔽。陈汝棠向陈作民提出要为村里义务行医。据陈启昌之子陈汉辉回忆:“自此以后,我成了他最可信任的助手,帮他煮针筒、拔火罐、采购药材酒精等。那时,每天来到作庐看病的人,我们不但一分钱不收,个别比较贫困的,还义赠一些药品……”1946年,陈汝棠离开作庐再去香港,临别前他叫陈汉辉准备笔墨,写下四个字“救义扶伤”。

 

  邹韬奋在作庐隐居半年

  走进作庐,可以看到墙壁上悬挂着邹韬奋隐居在此时亲手书写的五条堂幅,其中一幅是摘录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语句,赠给陈启昌;另外四幅是为纪念“作庐”新居落成而写。可见,邹韬奋对陈作民、陈启昌一家感情至深,对在作庐隐居的时光甚是感慨。

  1942年1月,邹韬奋从香港脱险到达东江游击区的白石龙村驻地。按照周恩来的指示,邹韬奋不能到桂林再转苏北抗日根据地,而是先送走他的妻儿,他则留在广东当地乡村隐蔽。接着,党组织设法为邹韬奋弄来一张“身份证”,上面写着“姓名:李尚清。职业:商人。”以此作为掩护,护送他经惠州到老隆。

  1942年4月,掩护文化名人撤退的任务基本完成,邹韬奋最后一批到达老隆。党组织研究决定,把安置邹韬奋的任务委托给侨兴行的总经理陈炳传(启昌),“公开隐蔽,严密防范,保证安全”。陈炳传随即护送邹韬奋到梅县畲坑江头村住下,由父亲陈作民具体进行保护。

  陈作民把邹韬奋的住地安排在一所比较僻静的老学堂里。为保障邹韬奋的安全,还添购了一批武器,分发给族内可靠青年。同时号召大家提高警惕,严密注意来村的担贩及陌生人的行动。邹韬奋在江头村近半年的隐蔽生活,主要是晚上参与“山村夜谈”。村里的老学堂位于全村的中心,是村民晚上聊天的集中地,聚谈村内公私事件、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新闻或史话。白天,他则化身“地理先生”与陈作民一起背起罗盘,以“勘察祖坟”“寻龙捉脉”为名,进行实地调查。

  为了让邹韬奋有读书写作的地方,陈作民还特地把鸣岗楼二楼最顶层的阁楼作为秘密书房,并收集了一大批历史文献书籍,包括共青团梅县地委的《青年旗帜》,还有《犁头周报》《梅县妇女》等。

  彼时,国民党加大了对邹韬奋行踪的侦查,专门派员到兴梅地区暗查。对此,党组织决定转移邹韬奋往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9月24日,正值中秋节前夕,陈作民用“李先生”的名义在老学堂设便餐,宴请村里长辈和青年,邹韬奋向全村人告别。1942年9月27日,邹韬奋离开江头村,在中共地下党员冯舒之、郑展的伴随下乘侨兴行运输货物的汽车前往韶关,经湖南北上。

3

  20世纪90年代,为缅怀和纪念邹韬奋,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畲江镇先后建造了韬奋学校、韬公桥、邹韬奋纪念馆。

4

 

  陈启昌:在“大营救”中作出卓越贡献

  陈作民、陈启昌父子及其家人在这场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中,听从党组织的领导和指挥,以统一战线的思路和方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启昌(1908-1969),又名劲军,家名炳传。年少时,他一腔热血投入革命;遭敌对势力通缉出走南洋却不忘革命初心,回到香港后接受党的领导化身侨兴行总经理建立秘密交通线,后期饱受非议打击仍对党忠诚、坚定信念,复出后扎实认真工作,为党和国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热血青年,创建中共梅县地方组织

  1921年,13岁的陈启昌考入梅县东山中学,改名陈劲军。读书期间,陈劲军积极参加学生自治会各类活动,并担任学生会主席。1925年,东征军攻占梅城,叶剑英回到母校演讲,陈劲军深受鼓舞和教育。东征军在梅县青年心中播下的火种迅速燎原起来,陈劲军等人组织成立了东山中学学生救国运动团。

  随着与进步青年和中共党员的接触,陈劲军的思想得到极大提升。1925年12月的一天,来梅开展党组织工作的广东省新学生社特派员张维、驻梅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师政治部主任洪剑雄向陈劲军和李仁华亮明中共党员的身份并谈话,最后认为陈劲军和李仁华具备条件,正式介绍两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共同担负建立梅县地方党组织的重要任务。第二天,陈劲军和李仁华第一次参加党的会议,会上宣布两人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梅县支部委员会,张维任书记,陈劲军任组织委员,李仁华任宣传委员,隶属汕头地委领导。1926年4月,上级批准中共梅县支部升格为中共梅县特别支部,并根据梅县学生多、青年活跃的特点,成立了共青团梅县特别支部,陈劲军任团支部书记,直接隶属广东区委、团区委领导。

  共青团梅县特别支部成立后,在陈劲军的带领下,立即在各中学大量发展团员,建立团的基层组织,至当年六七月各校共发展团员达400多人。1926年8月,共青团广东区委派员到梅县召开梅县地区第一次团代表大会,成立共青团梅县地委(辖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平远以及江西的寻乌、福建的武平)。同年11月,召开梅县地区第二次团代表大会,选举共青团梅县地委领导班子,陈劲军任书记。

 

  海外归来,化身侨兴行总经理

  1928年2月,中共潮梅特委机关在汕头被敌人破坏,中共梅县县委与上级失去联络。同时,国民党反动军队多次对九龙嶂周边地区进行“围剿”,陈劲军等人被通缉捉拿,为此他不得不避走南洋。

  “过去是理想的境地,今天才来领会烟火的人间。这里的现实是人类内在的自私、奸诈、冷酷、残忍,错综着外在的形形色色的面孔。这里的现实却是人类阶级斗争的综合和集中,是许多理论的来源和基础。如果今天的环境不会把我压死,那么明天站起来的是坚强的富以生命力的战士。”在陈启昌的文字中,他这样描述1928年至1937年在海外漂泊的生活。

  1940年9月,以马来亚共产党员身份回到香港的陈启昌受到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的热情接待。通过三个月的特别学习,廖承志代表党组织宣布决定,派陈启昌再次回到南洋筹集资金,准备以华侨商人的身份回到祖国内地,在国统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争取中间势力成为抗战时期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陈启昌按照党组织安排采取广交朋友的方式,团结和争取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中的绅士、国民党统治机构中的民主分子、地方实力派等社会上层人物,可谓克服困难、勇担重担。

  1941年,陈启昌启用家名陈炳传,在廖承志、连贯二位同志的单线关系领导下执行工作任务。同年7月,他在曲江升平路开了一间专营湖南土特产的侨兴行,并接触了梅县籍国民党爱国将领赵一肩(时任国民党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中将高参兼高参室主任)。陈炳传以此为契机,通过赵一肩的关系,结识了一批梅县籍的国民党高官,又通过他们逐步把各方面的关系建立起来,侨兴行的生意在广西桂林、湖南长沙和衡阳等地迅速发展起来。由此,侨兴行以曲江为中心,覆盖粤汉铁路边粤湘赣长沙、衡阳,东江上游的老隆,韩江上游的梅县、兴宁等重要城镇,并设立了办事处和购置了运输车辆,形成了商业网络,也建立了从韶关至广东沿海各中共地下组织的交通线,为大营救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脉链接】

  邹韬奋“作庐”墨宝

  邹韬奋离开作庐时,作庐还未建成,他一共留下6幅墨宝,其中4幅给陈作民,一幅给陈启昌,还有一幅给胡一声。现将内容抄录如下:

  作庐为作民先生与其哲嗣炳传兄躬自设计建成之新型家宅,自创始以至完成,惨淡经营,历时二载,皆由主人躬自规划、督察,艰苦备尝。余尝谓炳传此宅在君家,殆如艺术家对于亲手创造之艺术品。顾此艺术品,仍仅表象而已,尤可感念者,实为其所含之内容,有非外观所能窥测者。盖作民先生之生平艰苦卓绝,公正宽仁,言其自身,虽幼年失学,而由于发愤自修,能诗文,善书法,家境原清苦,而独能具远见,排万难,跋涉重洋,艰苦创业,为侨胞模楷。言其齐家,则慈爱严明,启迪有方。言其居乡,则急公好义,遐迩咸钦。言其对国家社会,则尤可见其高瞻远瞩,公尔忘私。余与炳传为知交,深知炳传为国努力,每在危难震撼之际,辄获其贤父母之衷心谅解与诚挚慰藉,使其见义勇为无所顾虑。炳传为国尽力之前程远大,其贤父母实有以玉成之,此则于乐观作庐告成之际,所尤令人敬念不忘者,故乐述其概略,俾知作庐不仅有其表象,实有其弥可珍贵之内容焉。

作庐落成纪念

韬奋 民国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撮録鲁迅先生语书赠炳传吾兄。

韬奋 民国三十一年九月廿二日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日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録鲁迅先生语书写赠一声先生。

韬奋 民国三十一年九月廿二日

5

 

  (原文刊登于“羊城派”,记者:危健峰,通讯员:熊翠霞,图:梅县区委党史研究室,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