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埠建银信纪念公园“台山人出洋第一港”重焕生机
2017-08-25 下午 03:15   来源:转载自中新网,南粤古驿道网整理   
分享

  2017年南粤古驿道“天翼高清杯”定向大赛暨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台山海口埠站)活动的举办地——广东台山市端芬镇海口埠曾被台山人视为当年出洋第一港,活动的举办为海口埠带来了蝶变重生的机遇。

  在广东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下,今年以来,台山对海口埠进行了系列修复和改造。如今,一座以银信为主题的、独具特色的银信纪念公园和博物馆均已建成对外开放,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海内外侨胞和游客。

第一港1

银信纪念广场

  海口埠见证了当地商贸的繁华与衰落,也见证了老一代华侨的出洋史。由于地处大同河与端芬河交汇处,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当年,不仅粤西有水东船运载廉江牛、水东油、阳江猪和杉木前来贸易,来自香港、澳门、广州等地的渡船也经常在此停泊。而包括台山人在内的许多广府人,当年都是从此处登船,然后出广海湾去到香港、澳门,再去往南洋和北美。上世纪中叶,随着台山人出国不断增多,海口埠迎来鼎盛期。

  据介绍,海口埠在最繁华时吸引了近千人居住,120多间商号,金铺头、银号、杂货铺、洋货店、药材铺、茶楼、酒店、杉行、水果店等等,囊括各行各业,购销十分兴旺,附近圩场都来这里提货。

第一港2

海口埠内的教堂

  便利的条件催生了发达的银信业。在海口埠最兴旺的西隆街,短短500米长的街道,就有万丰银行、钜信银号、永茂银号等6家银号,有“银行街”之称。

  银信又称侨批,是中国海外华人华侨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银信自19世纪初开始,并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基本终结,历时150余年。银信业是台山百年来的特色,2013年,侨批(银信)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五邑地区与世界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的世界记忆遗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海口埠旧码头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轰炸后,只剩一个土坡和一棵大树。如今海口埠仅人口200多人,在海外的华侨比村里的人还多,不过,一些当年的历史建筑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为活化利用这条古驿道,今年以来,台山对海口埠进行了系列修复和改造。时隔半年,海口埠的蝶变让人眼前一亮。

第一港3

银信博物馆

  在新建的银信纪念公园内,西洋亭、古码头、观景平台、银信墙、博物馆等元素,无不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其中,20根银信柱尤其引人注目。据端芬镇党委委员李晓春介绍,银信柱统一使用八面设计,用648片烧制的银信瓷片,艺术性地展示了中国第一侨乡“台山”海外华侨银信的缘起、递送、历史作用与现实文化价值。

  海口埠银信博物馆是另一大看点。走进博物馆,一批批珍贵的台山银信侨批资料,让世人了解华侨出洋的历史。据悉,这是继汕头市侨批文物馆之后,广东省第二家以侨批(银信)为主题的大型国有文物场馆。目前,该馆布展工作仍在不断完善和丰富中。

第一港4

银信博物馆展出的展品

  改造后的海口埠重焕生机,留守海口埠的居民纷纷通过照片、手机、微信等渠道把家乡的最新变化传递给海外的亲戚朋友,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卫生条件很差,地方也没有发展,改造过后,环境变漂亮了,文化内涵也提升了。”一直积极参与海口埠改造工作的端芬镇端芬圩居委会主任黄耀洪说,“我在海外的十多个同学在得知家乡建设纪念公园和博物馆的消息后,纷纷致电表示希望回来参观考察。”如今,这里每天都有侨胞和自驾游游客慕名而来。在周末和节假日,人气更旺,海口埠居民也开心了。侨胞都说,没想到家乡可以改造得这么好。”

  端芬镇政府相关负责人李晓春表示,接下来,还将启动海口埠二期改造工程,古码头前的街道将恢复古街开发,修建古商业街,修旧如旧,并建成商铺、民宿等相关配套设施,最终将开发让今人体会出洋先侨爱国爱乡的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