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秤架古道
2018-03-01 上午 11:04   作者:杨帆   
分享

  闻名遐迩的秤架古道,在“广东第一峰”——石坑崆中蜿蜒穿行。现今,虽部分古道已被开拓成广东阳山县城经由秤架通往湖南宜章的简易公路,但其大部分仍保留着原来的风貌——古老的青石板路和路边的摩崖石刻。

阳山秤架古道1

左:秤架古道的石板路;右:散落在杂草丛中的元祐石刻

  秤架古道开于何时,史书上无记载,据专家考证推断,始筑的年份早到秦末,最晚不会晚于西汉中期。秤架古道始为军道后为商道,乃见证岭南与中原经济文化交融的珍贵历史遗址。

  古道南起阳山县青莲镇深塘村,沿青莲水溯流而上,中经犁头镇马落桥,岭背镇蒲芦洲,秤架乡杜莱村、圆丰村、江坪村等,直趋湖南宜章县境。其在阳山境内路段长约100公里,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羊肠小道,最宽处95厘米,最窄处才50厘米。古道沿线的青莲河峡谷地带出土了许多重要文物,有新石器晚期的石钺、战国时期的青铜矛、汉代墓葬……一切都表明古道曾是商贸繁荣之地。

阳山秤架古道2

左:秤架乡圆丰村客家围屋;右:圆丰村客家围屋门楼

  阳山县秤架乡是古道遗迹相对丰富的路段,大概这也是古道以秤架命名的原因之一。秤架乡是今天阳山县唯一的瑶族乡,坐落在古道边的秤架乡圆丰村原本也是瑶人居住之地,明清以后以陈姓为主的大量客家人迁入,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座围屋,聚族而居。距圆丰村二里的盐坪,是明清珠三角盐船北行的终点,在此舍船或肩挑或马驮,越过分水坳直达湖南宜章。附近几户人家至今仍存有旧石马槽,据说是当时喂马的遗存。

  从杜莱村承小船过青莲河,两岸青山苍翠,云雾环绕,青莲河穿山越峡而过,山色掩映江中,古道顺着江岸延伸。在纷乱的杂草中,残存的两块石碑似乎在静静地诉说着当年的繁荣。其中一块摩崖题记记载着整修白芒路段的艰辛:“天禧四年(公元1202年)庚申岁四月八日,众缘抽请道人修开白芒石路,道济往来”;另外一块题名为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的“修滑山路碑”散落在杂草中,与古道一样,残碑上的五个大孔是历经磨难的见证。

  蒲芦洲以上山势陡峭,由此而下相对开阔,两山夹一水,青莲江穿行其间,一径可通,地势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经发现汉代墓葬,出土大量人骨,据当地学者黄远奇推测,这里是历史上的险关要塞,兵家驻扎之地,很有可能是秦汉时期“岭南三关”之一的阳山关之所在。

阳山秤架古道3

左:两山夹一水的秤架古道;右边:马落桥“一线天”

  青莲江在马落桥九十度转弯,地势险要,可谓绝壁千仞,古道在山脚下延伸,抬头只见“一线天”,倒垂着一根根不大不小的钟乳石,似乎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青莲江依然静静地流淌,水面泛起层层雾气,袅袅冉冉。路边的白马庙,当是古道的守护神,保道路畅通,商旅平安。庙旁有多处摩崖石刻诉说着修路的历史。

  连江是古湘粤通道之一,青莲江在此处汇入,在两江交汇之处的青莲镇深塘村七娘祠有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的摩崖石刻:“岩看一面,江送六朝。秦关百二,汉塞三千。石帆高出,砥柱中流。光浮草木,影落江湖”,只可惜2005年修公路时已被炸毁,古道历史被天无情斩断,留下无限的感伤。

 

(原文刊登于《开放时代》,作者为杨帆,南粤古驿道网已作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