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古驿道旅游地质资源调查成果简介Ⅸ:西京古驿道阳山牛鼻岩地区
2018-03-27 上午 11:06   来源:广东省地质局   
分享

  一、基本情况

1

图为广东省阳山县牛鼻岩地区交通位置图。

  广东省阳山县牛鼻岩地区位于阳山县城193°方向,七拱河源区,距离33km,面积约20平方千米。省道S260阳怀公路通过牛鼻岩地区,北连阳山县城和323国道、清连高速(G4W2),南距汕昆高速(2018年通车)杨梅站10km,与珠三角、粤港澳湾区形成“两小时生活圈”,而与周边武广高铁清远(约85km)、英德西站(约80km)和贵广高铁怀集(约60km)相通,连接湘楚,辐射大西南。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二、主要旅游地质资源概况

  广东省阳山县牛鼻岩地区旅游地质资源主要为碳酸盐岩建造喀斯特景观地貌,沿湖洞—牛鼻岩喀斯特伏流地下河流向呈南东东向线装展布;其他旅游资源主要有:白莲—牛鼻岩古驿道及其沿线古村落、古冶铁旧址等。古驿道大致串联起主要喀斯特和花岗岩景观地貌等旅游地质资源,构成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自然地理和资源的优良条件。主要旅游资源为:

  白莲—牛鼻岩村沿线“古道西风、水井人家、洪武铁炉”等人文旅游资源带,发育喀斯特和花岗岩地貌景观—峰丛、溶洞、天坑、石柱、天生桥、地下河伏流、岩溶湿地和寿山、干岩等,燕湖寿山、燕子穿洞、红河谷、天坑石柱、牛鼻洞天、天生桥、赤壁仙关等。

  峰奇谷幽、岩伟石秀、湖漪河曲、洞深穴密、草青树茂、山清水秀,具有营造“山、水、洞,深、僻、古,清、幽、闲。”综合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和自然地理的优势条件,具有显著的保护和利用的科学价值与社会经济效益。

  (一)牛鼻洞天

  牛鼻岩溶洞宽敞高大、通畅,少有低矮狭窄的地方,洞道平缓,落差小,通过性好,洞体的岩层较稳定,具较好的保护和开发条件。 已探查具旅游地质资源保护利用价值的洞穴主要在牛鼻岩伏流出口,长度3100多米;洞内滴水析晶、水滴石生、聚晶塔钟、钟塔连柱,柱钟相帷,赤羽瑶宮,洞中目不暇接的美丽,多姿多彩的洞穴精灵,别有洞天。是南粤最具长度规模喀斯特溶洞景观。

2

左图为石钟乳,右图为石柱。

3

左图为洞里精灵,右图为莲盆。

  洞壁、洞顶和洞底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各具形态的次生化学沉积物。这些千奇百怪的化学沉积物,幻化出了亭台楼阁、飞禽走兽、人神鬼怪等万千宏伟或雅致的景观。

  (二)天坑

  位于景区中部,东经112°30′50.89″,北纬24°10′20.36″,由天坑和擎天柱等组成;天坑呈“葫芦”状展布;长约600m,宽200m~400m,坑底最低标高为353m,四周山峰标高450m~610m,深约100m~320m;规模可达“广东第一(天)坑”。四周主要为悬崖陡壁,东部坑深且陡,西部坑浅而稍缓,天坑底部主要为塌陷堆积物,未发现地下河通道;天坑陡壁上发现有两层洞穴,经探测长度在100米内,末端没有延伸。

4

图为天坑航空遥感影像图。

5

图为天坑悬崖。

6

图为饭甑垌观赏擎天柱。

  坑内植被十分发育,局部植被覆盖天坑陡壁,不亲临其境真不识“庐山真面目”,其雄伟壮观;周边翠峰林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福禄仙坑,擎天一柱,洞观寰宇,雄风南粤摘魁首。

  (三)古驿道

  古时白莲居民到牛鼻岩村、太平墟而至阳山县,要翻山越岭、穿谷涉溪,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从湖洞到牛鼻岩的古驿道。

  古驿道全长8km,途经幽幽密林、悬崖瀑布、小溪桃花流水、古道人家,冶铁旧址等,保留了当年的石板路基。

7

图为古道西风。

8

图为古村落。

  古驿道与牛鼻岩伏流河的流向及喀斯特景观地貌的分布天然巧合,沿途景色迷人——观音(山)南金轮,普度峰丛林;白芒矿泉,润泽众生;花开绿树翠莺啼,莲长平湖白鹭飞;昼尽燕子入,洞明蝙蝠飞;潜龙见田,九曲红河,赤羽回荡,九转四现,或跃在渊;福禄仙坑(葫芦状天坑),擎天一柱,洞观寰宇,雄风南粤摘魁首(广东第一坑),育阳龟寿(龟形寿字山),福禄寿囍;滴水析晶,水滴石生,聚晶钟塔,钟塔连柱,柱钟相帷,赤羽瑶宮,牛鼻洞天;龙游洞天,牛享玉液,灵奔天生,轩豁呈露;古道西风,水井人家;洪武铁炉,赤壁仙关等。沿线可打造喀斯特旅游地质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综合旅游景区。营造“山、水、清、幽、深、僻、古、闲”的“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流水鳜鱼肥”“柳暗花明又一村”及“日暮苍山远”等田园风光。

  (四)燕子穿洞

  燕子穿洞位于湖洞村东南部。燕子穿洞内石钟乳、石幔、石花等发育,大小各异、奇形百态,有三处大小不同的溶洞,发现小型天生桥。洞外因溶蚀塌陷而形成直立陡崖,险峻陡峭。

9

图为燕子穿洞外陡壁图。

10

图为燕子穿洞洞内溶蚀景观图。

  燕子穿洞整体为石山,其顶上覆盖一层绿树植被,一侧为悬崖壁画,结合岩洞入口景观,春天大量的燕子归来筑巢,在自然遮风避雨的穿洞其间穿越、悠然嬉戏、筑窝育雏,形成一幅动静结合、自然幽美的天然壁画。花开绿树翠莺啼,莲长平湖白鹭飞;昼尽燕子入,洞明蝙蝠飞(湖洞建议名为燕湖)。可营造湿地生态旅游和养生度假景区。

       (五)红河谷

       位于牛鼻岩伏流地下河上游段。从湖洞伏流入口至“红字”明流河长度约1km。“红字”明流河伏流入口洞穴长度探测300米,宽一般8米,高6~10米,水深大部分1米内,洞内沉积大量泥沙,钟乳石不发育,洞穴末端为潜水塘,水流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11

图为红河谷—航拍俯视图(东视)

12

图为红河谷航拍图。

       红河谷地谷底平坦,谷长600m以上,谷宽约300m。谷内有一明流从谷地北端地下流出,穿过谷地,蜿蜒曲折,至南端潜入地下伏流而去;河道形态如“红”字,河道长约1200m,“四暗四明”,历经18次水流变向、9次完全倒转,形成“潜龙见田,九曲红河,赤羽回荡,九转四现,或跃在渊。”之奇观。

       红河谷地两侧被众多峰林夹峙,谷坡急陡,红河谷地平坦,绿草茵茵,野花葱葱,四周陡崖林立,层峦叠嶂,形成山青水秀、草长莺飞、幽静清奇的世外桃源之地。燕湖湿地—燕子穿洞—红河谷地可综合营造为“花开绿树翠莺啼,莲长平湖白鹭飞;昼尽燕子入,洞明蝙蝠飞;潜龙见田,九曲红河,赤羽回荡,九转四现,或跃在渊”的红河谷地养生长寿休闲度假区。

       (六)燕湖寿山

       位于湖垌村,约长2.5km,宽1.5km,包括燕湖湿地和“寿”山。“寿山”为花岗岩山脉,其间沟壑发育,切割严重,俯瞰犹如“寿”字,而名“寿”山。

       燕湖湿地地势低洼平坦,水质清澈,有鱼虾嬉戏,有白鹭群翔,正如“花开绿树翠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燕湖东与“燕子穿洞”、“红河谷”相邻,更是陡崖生绿树、矮丘傍叠峰。

13

图为寿山航拍图。

14

图为燕湖水域汛期风光。

       喀斯特天坑和花岗岩寿山景观,水火交融,共同构成了“福禄仙坑(葫芦状天坑),擎天一柱,洞观寰宇,雄风南粤摘魁首(广东第一坑),育阳龟寿(龟形寿字山),福禄寿囍”的神奇景观。燕湖寿山可综合营造水上运动、垂钓、鹭岛、湿地与生态多样性等景区。

       (七)牛鼻天生桥

       位于牛鼻岩溶洞(牛鼻洞天)口,也是地下伏流出口带。包含天生桥、穿洞和天井等,以及下游水渠,全长约1.5km。

       天生桥高15m左右,桥长约20m,桥宽约5m,因地下河从下穿过,溶洞发育,独留此桥孤悬。天生桥两侧绝壁陡峭,桥上绿树葱葱,桥下流水潺潺。

       穿洞长约200m,洞高2m~20m,洞宽5m~30m。洞内石钟乳、石幔发育,异形奇姿,大小各异,错落有致,其上偶有青苔绿草点缀,增添一种勃勃生机;其间水流潺潺,如撒珠抛玉,声韵清脆。洞外陡崖石幔股悬其上,绿树沿石幔坚强怒放,形成一幅天然壁画,尽显大自然之妙。

15

图为天生桥航拍图。

16

图为牛鼻岩七拱河上游段附近田园风光。

       天井位于穿洞中部西侧,高约40m,从穿洞入水口处观测,形似倒置的鸡心形,四周草木茂密。

       牛鼻岩地下河伏流自“牛鼻洞天”而出,直奔天生桥、过穿洞,一路北奔,连江南下大海。穿洞与天生桥和河流构成“龙游洞天,牛享玉液,灵奔天生,轩豁呈露”的旅游资源景观组合。可营造喀斯特天生桥穿洞漂流等水上运动项目,将会突破现有的漂流旅游模式,创建“广东喀斯特第一漂”的品牌。

       (八)赤壁仙关

       位于牛鼻洞天南白芒塘以北,含仙关和干岩(赤壁)。

       仙关全长约600m,最高处约50m,宽20~50m。属花岗岩峡谷。仙关峡谷内植被茂盛,石崖峻秀,河道曲折,流水淙淙,古藤环绕,风光奇特秀丽,具有典型的秀、奇、险等景观地貌特征。

17

图为仙关航拍图。

18

图为赤壁北侧图。

       干岩(赤壁)属花岗岩裸岩,全长约1km,最高处海拔700m以上,呈暗紫红色。裸岩完整成如城关,山势险峻,气息神秘。攀顶西望,俯览喀斯特群山。可主要营造矿泉健身休闲,攀岩拓展和驴友露营探险景区。

       (九)炼铁遗址

       位于牛鼻岩溶洞出口约30m处,遗留磨矿、厂房建筑,长3m、宽4m、高2.5m;残留少量熔炼铁渣,Fe(铁)含量70%以上。

       据《阳山县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阳山同官(今称洞冠)开银铅场,牛鼻开铁务;明洪武七年 (公元1374年)置铁冶所,为全国十三所之一,亦为广东唯一铁冶所。年冶铁70万斤,占全国900万斤的7.8%。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铁冶所因塌山停办。时白莲产铁,邑人采铁铸锅,年产锅甚多。

19

左图为铁渣,右图为遗留厂房一角。

       古时当地居民就开始从白莲沿古驿道肩运送铁矿石在此进行熔炼钢铁;遗存残渠长6.4m,宽1.14m;碎矿石碓房遗址7处;炉渣堆积物18处,每处直径12m以上。调查区该处人文资源具历史最悠久(千年),可修复保护利用。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