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探寻河源古道遗韵
2018-06-15 下午 04:5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河源晚报   
分享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自古以来,

人们对古道总有一种敬畏之感,

一种崇敬之情。

  日前,记者从连平县绣缎墟镇出发,顺着粤赣古驿道关爷埂古道,来到“一脚踏两县”的关爷庙时,这种敬意油然而生。记者伫立山巅,只见一块块石头铺就的古道若隐若现地“躺”在山岭中间,并逐渐向远处延伸,如同眼前的关爷庙一样,远离城市喧嚣,如湮没深山中的璞玉,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昔日的繁华光景,更有富商的慷慨、侠盗的传奇,还有池(仲容)王(阳明)争霸的旧事……

  绣缎关爷埂古道由河石铺砌,宽约一米,因在此路段山顶有一关爷庙,故此段被当地人称之为“关爷埂”,该路段是连平绣缎至和平青州必经古道,全长达8公里,保存较好的约3公里。记者穿行其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山下村庄笼罩在淡淡的山谷烟雾中,仿佛一阕充满意境的诗令,可谓是“雨沛阳和暖气催,山清水秀唱春回”。

1

  关于关爷庙的传说,美的地方,都是有故事的。关爷埂古道亦是如此,这其中“一脚踏两县”的关爷庙传说就颇具神秘色彩。

  关爷庙,相传始建于清代,长10米,宽5米,2016年重修。据当地村民口头流传,抗日战争后期,为躲逃日军追击,当地一父子俩从绣缎沿古道一路往青州方向逃,慌不择路之下躲进关爷庙避难,紧追而至的日军也端枪进庙搜查,结果却一无所获空手而去。

  1950年下半年,由于抓获当地潜伏敌特分子,连平、和平两县民兵联合对关爷庙进行埋伏监视,长达3个月之久,极度疲劳之下产生错觉,发生一场误战,然双方民兵都全身而退,无一人牺牲。

染尽繁华几多愁

  过了关爷庙,古道延伸至和平青州片田村境内,这一段被称为青州镇风门坳古道,全长7公里。记者遇到了一位50多岁的村民,名叫谢德愿,世居片田村。

  谢德愿说,这条古道以前是民间的一条主要通道,以前,从古道肩挑手提、赶集赶路的人络绎不绝。之后有了水泥路,古道才鲜有人走,也就是这10多年的光景。“我还在晚上走过古道,当年去和平县城赶集,回来的时候迟了,进山岭的时候天都黑了。幸好天晴月光亮,顺着脚下的古道就摸黑回家了,我母亲还以为我在县城留宿不回来了呢。”谢德愿笑着向记者诉说起他的年少往事。

  与关爷埂古道一路向上延伸不同,风门坳古道蜿蜒曲折,多为下坡,一路向下,脚下的石块已被岁月的痕迹打磨成黑灰色,踩在上面,别有一番古朴的风味。风门坳古道植被保护良好,走进一山坳处,从古道往下眺望,密林间,横卧着一根腐朽的树干。谢德愿说,这是一棵大枫树,到底有多少年树龄,无人知晓,4个人环抱,都抱不过来。然而多年前,一场暴风雨袭来,这棵苍老的枫树倒下了,让人十分惋惜。

2

修筑古道的“官方说法”

  在风门坳古道尽头,记者在路口看到和平县青州镇政府去年立的一块碑记,有如下记载:和平县青州镇,古称青草洲,早期为分流梅关重负,经粤赣两省协调修建此横跨三县十乡的古驿道,这里是古粤军事商旅要道,自连平县忠信石塘水码头起途经大湖、绣缎,和平县青州、热水、浰源至江西省龙南县,该路段全长120公里,宽1.2米,用河卵石铺成,古道中有关隘亭、关爷庙、古驿站、古桥、路碑、牌匾等设施和著名的36级台阶,至今有66公里路段遗存颇好。

  由于一些史料的缺失,对于古驿道,很多人的理解还仅仅停留于一个关于道的概念,是古人先贤曾经从这里走过,一路撒下了他们谋生的血泪汗水。然究竟这条路,起点在哪里?终点又在哪里?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岁月变迁?这些问题,至今难以有准确的说法。历史的魅力,往往就隐藏在那些并不起眼的细节中。这一切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这肩挑者艰难踏出的脚印里、在池(仲容)王(阳明)争霸的旧事中、在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里……

几多浮沉多少梦

  关于古道是谁建的,连平县大湖提供的资料与和平县青州的说法相近,认为是富商慷慨修建。相传古道最早为南宋期间隶属河源县大湖乡(明朝改名为宋烈乡)石马村的谢志鸿带领商队踩出了一条贸易通道,后为了便于与外地连接,由他斥资,由官府承名,修筑了大湖至青州、热水、浰源连接江西龙南,再分叉转道赣州和湘南的古(驿)道。据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陈仰天说,经他考证,这一历史被记载入了河源谢氏族谱中,该记载中,甚至还提到了宋度宗时期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知州时,曾对谢志鸿修筑古道、推动粤赣商贸发展之举大加赞赏。

  到了明朝弘治至正德年间,由于受到池王争霸的影响,古道曾一度中落。饱受官府压迫的池仲容率饥民揭竿起义,“屯兵耕活”,被当时朝廷视为“数千年巨寇,三省群盗祸根”,后时任南赣巡抚王阳明从赣州率兵进剿,受战火影响,古道受到大面积破坏,包括沿途的古桥,也破坏甚重。连平县大湖提供的资料认为,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宋烈乡大湖寨曾敖因女儿曾玉甜成婚要远嫁龙南县城,为让女儿体面地出嫁,遂一掷万金,将一度中落的古道重新修缮,这一古道才又重新恢复昔日生机。

3

至今犹记筑路人

  如今,多位考古人员和勘测人员在和平青州、热水、浰源一带发现了文笔塔遗址、扬里垇茶亭、合栋茶亭、柑仔山茶亭、燕潭茶亭、马径亭、杨梅亭、上石缺垇茶亭、下石缺垇茶亭等数十处历史遗迹,尽管多处遗迹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但却为古道“重现”画出了详尽的坐标,也可看出昔年古道的荣光。

  从风门坳古道,再经过河排古道、茶亭塅古道,可到达连平高莞中平村。落户该村的成木源艺术馆馆长成木源认为,这古道的修建应该与连平大湖人曾敖有关。在高莞镇至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包括茶亭塅古道在内,据称当年曾敖在大湖、高莞、青州一带修了“两条半”石阶路,起点都位于高莞镇高陂村,只是如今为水所淹没于高陂水库库底。今年4月8日,他和一些村民在高莞镇西南村牛屎坑的一山凹处找到了一“曾沙梧修丹竹坑路凹顶至坑口”的筑路碑。当地人认为,曾沙梧即为曾贤,系连平县大湖镇人,富甲一方,被尊称为“曾敖”。

古道美景处处在

  成木源说,曾敖是连平县大湖人,并非高莞人,然因修路让当地人永世纪念,计划重刻这一筑路碑记,让后人永远敬仰。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计划把成木源艺术馆与古道连接起来,打造一条独特的人文历史景点。

  在片山村,记者看到灰瓦土房、石拱桥、翠竹林和小溪涧相映成趣,倒也算得上一处颇具历史感的隐匿之地。如今村庄日渐安静,古道也不复往日繁华,但对于谢德愿来说,古道与村庄一样,是他永远的根。在谢德愿的眼里,这些古道,就是村里的珍宝,如古道旁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样珍贵。

  在茶亭塅古道一拐角处,记者一行偶遇了来自和平县城的3个驴友,他们是第一次来茶亭塅古道,早上9时从连平县大湖镇开始出发,与记者相遇时,他们已经走了6个小时。一名驴友表示,沿着驿道一路走一路欣赏风景,十分有趣,以后还会再来,他建议,在古驿道途中可增加一些供休息的驿亭,让他们中途有个歇歇脚的地方。

音尘“复响”终有时

  所谓岁月静好,花开有时。这些古道沿线多镇正以道兴村,通过驿道+旅游、驿道+体育、驿道+文创、驿道+游学等措施,沿线村庄人气旺起来,相关产业火起来,民俗文化活起来。如今,顺着古道来片田村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片田村也一改往日的落寞,谢德愿也忙了起来,有空就义务给一些远道而来的游客讲解古道上发生的故事。

  谢德愿说,他有一个梦想,以古道为桥梁,吸引更多人到村里欣赏田园风光,让片田村也能吃上“生态饭”、发“生态财”。为此,他们村也经常组织村民清扫古道,把古道打扮得漂漂亮亮,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山间的古道愈显静谧,记者离开片田村,谢德愿仍站在村口,仿佛迎接我们到来一样,那眼里仍是满满的希冀……

 

  (原文刊登于河源晚报,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