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特产:与“粽”不同的裹蒸粽
2018-12-06 下午 03:36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1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在肇庆民间也流行着一种说法——“不吃裹蒸等于没来肇庆”。在广东肇庆,裹蒸粽可是最出名的传统小吃。

  12月15日至16日,2018年南粤古驿道“天翼4K高清杯”定向大赛总决赛暨世界定向排位赛预选赛将在肇庆鼎湖举行,届时,你又怎么能错过这道曾经的宫廷贡品“裹蒸粽”呢?

2

  肇庆裹蒸粽是广东名产,在众多粽子中最具特色,具有“万粽之王”的称号。它的主要原料有糯米、五花肉、绿豆,有的还会加入咸蛋黄、冬菇、虾米、瑶柱、栗子、花生等配料。大大的粽子用肇庆本地特有的柊叶来包裹,呈“金字塔”形,得名“裹蒸粽”。

  肇庆人制做的裹蒸粽非常讲究:一、要选用具有色绿、叶香、防腐的柊叶作裹蒸粽的外皮。二、要选用上好糯米和当年的绿豆。三、做馅的猪肉以肥瘦相间的为上乘。四、加五香粉、曲酒作调料,以使馅味醇香、肥而不腻。

  将浸泡过的糯米和绿豆、猪肉馅等用模具包出有棱有角的裹蒸粽来。之后把裹蒸粽放到桶里用明火煲煮十个小时以上,直至糯米、绿豆、猪肉完全融合为止。

  这个四四方方的大个头,与一般粽子相比,最有特点的就是用来包裹的柊叶。柊叶,作为制作肇庆裹蒸粽的特有材料,属凉性阴生植物,含有丰富的叶绿素,生长于山谷、溪涧之间,用来它包裹蒸粽更是具有清香保鲜、清热解毒的功效。

3

  古城肇庆的裹蒸粽历史悠久,它讲究的材料和制作更造就了其历史和美味。南北朝包裹蒸粽已成当地风俗,很多史书、古诗都对其有所记载或描述。

  《南史》就曾记载南北朝齐明帝吃裹蒸粽的趣事:“太宫进御食。有裹蒸,帝十字画之,曰:‘可片破之,余充晚食’。”这表明裹蒸粽在当时已经成为“贡品”“御食”,而皇帝对它的喜爱和珍惜,也说明裹蒸粽在当时已经颇为名贵。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写的《十月一日》诗曰:“有瘴非全歇,为冬亦不难。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裹蒸如千宝,焦糟幸一拌。滋辰南国重,旧俗自相欢。”相关学者推断,民间每年入秋后食裹蒸粽的习俗在云贵高原由来已久。而汉代古端州与云贵高原同属“南蛮之地”,风俗习惯有很多相同之处。后来,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此和睦相处,肇庆人民吃裹蒸粽的习俗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4

  在肇庆,除了端午、冬至、春节等节日,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裹蒸粽。“蒸”字寓意“生活蒸蒸日上,丰衣足食,来年好运”。美好的寓意也让裹蒸粽成为了送礼佳品。

  12月15-16日,来肇庆观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你,不妨捎上几个肇庆特产裹蒸粽回去品尝吧?

 

  (本文综合自网络,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