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旁,历史遗迹徐徐现
2018年,全省18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精华段亮相,粤赣古道(东源段)入选。粤赣古道(东源段)精华段起点为双江镇寨子村,终点为新港镇斗凹万绿湖边,总长为13.62公里。其中古道本体为3.47公里,主要是山地型古道;连接线10.15公里,有5.99公里为依托原有的乡村道,其余连接线主要为铺砾石路、重铺古道等其他方式。
与万绿湖相接的这段古道,从南到北徐徐展开。古驿道本体相对保存完好,一路上有众多人文古迹、古建筑、古桥、古树和自然景观等。为了梳理修复这段古驿道,开发一条文化体育旅游线路,将其中宝贵的历史遗产活起来,从而让更多的人走近古驿道,了解古驿道,当地市县两级政府都在出力。
山河变,赵佗故城今犹在
赵佗故城位于东源县双江镇桥头村牛颈筋山上,在花蕉坪古道旁,赵佗为龙川县令时所筑,面积为0.5平方公里。虽然经年累月已破败不堪,但它确实是一座军事城堡。早在清同治年间,《河源县志》与相关古地图就对这座军事堡垒有所记载,上面清晰地标记为“南粤王城故迹”。而根据《河源文物志》记述,故城原有东南两座拱形城门,东南西三面城墙环绕,以故城为中心的三百米外围还有三道防线作为防守。不过,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期间,村民拆走故城城砖建设双江粮所,再加上风雨侵蚀,一座昔日的军事城堡已是七零八落。
驿道君在现场看到,故城现存的城墙为明代修筑,秦时文物已不见踪迹,学者正在考究它是否可算为秦朝遗址,但我们能肯定,它曾屹立在这条古道旁,并守护一方百姓平安。
粤赣古道(东源段)上,除了赵佗故城,还有众多人文景观、历史旧址,如状元堂、黄仕俊祖堂、平天大王石碑等。它们是散落在古驿道两侧的珍珠宝石,是构成古驿道历史绘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千百桥,讲述千百年故事
古时,中原汉人与各路商人入粤的驿道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是水路或陆路,也可以是官道或民道,其中,各种各样的桥梁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中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位于东源县新港镇斗背村的恐龙古桥就是粤赣古驿道的连接桥,也是一座古石桥,分别由两节石桥面组成,每节跨度4米,原有每节桥面由5根石柱组成。1945年,抵抗日军侵略战斗中,我军从恐龙桥每节上拿走了4根石柱,桥面因此只剩下中间一根石柱。待日军缓慢通过此桥时,我军乘机伏击,有效地伏击了日军。战斗结束后,由于搬动时不慎弄断了3根石柱,在复原时只好每节装回2根。斗背村恐龙桥是粤赣古驿道中至今保留最为完整的古石桥之一。
据了解,粤赣古道(东源段)还有一座已有近200年历史的石砌拱桥被万绿湖水长期淹没在水下,只有在万绿湖水位下降时才能露出真容,这就是位于涧头镇东坝村的永定桥。永定桥上一次露出水面是在2018年初,而再上一次露出水面是在2012年。
除此之外,粤赣古道(东源段)还有石角桥、桥头圩桥、蒲炉夫桥等桥梁,它们作为古驿道的交通节点,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枢纽连接的作用。如今,这些桥梁仍保存着当年旧貌,讲述着千百年里发生的故事。
展新颜,变身旅游新路线
近年来,在东源县双江镇、涧头镇以及和平县青州、热水等地,陆续发现了文笔塔遗址等数十处古驿道旁的历史遗迹,这些新发现为粤赣古驿道“重现”画出了详尽的坐标,也打开了人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探索之门。
2018年3月,粤赣古道(东源段)入选2018年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和修复作用。2018年8月8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启动仪式在东源县双江镇启动。2018年10月,2018粤赣古道(东源段)校际定向大赛在双江镇、新港镇启动。每次大赛,让整装待发的古驿道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也让更多人走进古驿道,了解古驿道,感受历史的熏陶。
双江镇依托古驿道线路,通过旅游产业、节庆活动、徒步活动、文化宣传等多种方式打造“双江粤赣古驿道文化之旅”,目前已成功举办了“重阳登高,相约粤赣古驿道”徒步活动、“美丽女神——来一场穿越之旅”徒步活动、“三月梨花门,让我们相约驿道之旅,探遗风古韵”徒步活动等。
新机遇,打造文旅大品牌
双江段粤赣古驿道起点位于双江镇桥头村花蕉坪,也是河源知名农场民宿梨花屋舍所在地。昔日沉寂的古驿道通过“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也为沿线带来了兴旺的人气和收入提升。
把古驿道上的人文古迹与当地特色经济、驿道文化、民俗文化、山水生态文化相融合,结合农村特色产业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就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和产品,不仅有利于保护和延续粤赣古驿道的文化风韵,还能有效串联历史、人文、农业、经济等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失为一项“双赢战略”。
(原文刊登于《河源乡情报》第960期,作者为林涌生,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