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活化技术指导组在行动2019(16) 省自然资源厅赴梅州兴宁指导南粤古驿道活化工作
2019-10-15 上午 10:06   作者:南粤古驿道网 白泽   
分享

  10月12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副处长陈别一行赴梅州对平远——兴宁古道重点线路(兴宁段)进行实地调研。指导组实地考察了十二肩岭古道、罗屏汉故居等重要节点,指导兴宁市做好南粤古驿道巩固提升工作。

  当天上午,指导组实地调研十二肩岭古道及沿途驿站、大坪水库、望郎石等节点。十二肩岭古道是梅州平远——兴宁古道的精华段,位于大坪镇金坑村至罗岗镇甘村之间,为山地型古道,驿道由块石拼砌而成,总长约7.6公里,现存主要遗迹有石砌驿道约1.9公里、驿亭2座、古桥1座、金坑村伙店街遗址若干。古道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曾经是兴宁客家人挑盐、担货去江西的必经之路。在民国废除驿制后,仍被作为主要道路使用,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现代公路的开通才被逐渐废弃,其使用时长达三百多年。

1

2

图为十二肩岭古道。

3

图为十二肩岭古道上的景观节点“茶亭遗址”的标识。

  “十二肩岭”的名字由来十分有趣,据当地村民介绍,古代往来担货的客家先辈在路途中需停下歇息并更换扁担肩位,而经过此岭大约需要歇肩十二次,故称之为“十二肩岭”。

4

图为修缮前的茶亭景观。

5

6

图为修缮后的茶亭景观。

7

图为指导组在茶亭与当地镇干部交流。

  据十二肩岭古道所在的大坪镇负责人介绍,自开展古驿道的保护修复工作以来,大坪镇紧紧抓住有利契机,改善大坪镇的人居环境,加大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成为各级党建培训活动的热门目的地,策划组织了一些群众体育赛事,成为兴宁市的新兴热门旅游目的地,大坪镇的知名度和的人气得到极大提升,沿线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今年1月份,大坪镇在古道所在的金坑村举办了以“弘扬苏区精神,重走南粤古道,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徒步活动,当地村民热情高涨,也吸引了兴宁市和周边市县大量民众的参与,金坑村的农特产品卖脱了货。

  当天,指导组还参观了罗屏汉故居和罗屏汉事迹展览,并听取了故居管理人员关于故居修复和保护利用的情况介绍。罗屏汉是广东兴宁大坪镇白云村人,1926年参加革命,是土地革命时期兴宁党组织、东江苏区五(华)、兴(宁)、龙(川)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罗屏汉故居约有150年历史,罗屏汉烈士青少年时期在这里生活和读书,并曾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此从事革命活动。据了解,罗屏汉故居从2016年启动修复工作,至2018年5月全面完成故居修复、室内布展、外部环境治理等工作,正式对外开放,并被评为“兴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兴宁市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

8

图为修缮前的罗屏汉故居外观。

9

10

图为修缮后的罗屏汉故居外观。

11

图为指导组参观罗屏汉故居和罗屏汉事迹展览。

  调研过程中,指导组详细了解了梅州平远——兴宁古道(兴宁段)的修复和活化利用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据大坪镇党委书记许杰浩介绍,兴宁市2018年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基于2018年古驿道线路建设成效,2019年兴宁古驿道重点线路巩固提升工作把重点放在了文化展示、生态修复、服务提升和线路延伸等内容上,并表示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古驿道巩固提升工作,希望得到技术指导组的指导支持。

  技术指导组对当地高度重视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十二肩岭古道标识系统不完善、个别节点的巩固提升方案与周边环境协调性不足、相关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展示不够等问题,对下步工作提下了如下要求:一是要坚持低成本、原真性原则,坚决避免大拆大建、坚决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坚决避免城市园林化,要充分依托当地自然景观、选取乡土植物、坚持就地取材进行景观营造;二是要加强历史文化内涵挖掘,通过完善的标识系统,采用多元的表达方式讲好古驿道、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故事,丰富地质、植物等科普信息标牌,打造“永不落幕的,开放式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三是要做好古驿道安全防护措施,对部分路段已经松垮塌方或存在隐患的路段,应尽快采取有效工程防治措施,并设置安全警示。技术指导组还提醒当地在开展农村“三清三拆”、危旧房改造、“拆旧复垦”等工作中,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力度,避免盲目拆除泥砖房,破坏村庄自然风貌、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

  广东省驻梅州市城乡规划督察员付宏东、梅州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黄星辉参加调研指导,并对当地提出了一些工作意见及建议。兴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朱志勇,市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