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研究中心成果展示(38):“屏障禺南第一关”:历史上的广州番禺南山峡古水道
2019-11-19 上午 10:12   来源: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南粤古驿道实践基地   
分享

  民国《柳翁诗钞》有诗云:“碧水漪漪湾复湾,南山峡下照清潭。当年水患天然闸,屏障禺南第一关” 。诗句中所描绘的这处拥有秀丽景色的地理要地便是南山峡。南山峡位于今广州市番禺区大谷围西南,地处番禺大谷围与沙湾地区之间。因受南岸的青萝嶂与北岸的大乌冈(今大夫山)的余脉红萝嶂夹江对峙,形成峡口,故称南山峡水道。据清乾隆《番禺县志》记载:“南山峡,在抱旗峰之南三里,石壁相峙,珠江贯其中”。南山峡水道属于明清广州府番禺县西南端沙湾司市桥水道上游,为市桥水道与陈村水道交汇之处,是大谷围南水(沙湾水道与市桥水道)连接大谷围西水(陈村水道)的便捷通道,更是番禺南部和珠江口地区的船只经过市桥水道和陈村水道前往广州、佛山、珠三角腹地乃至西江中上游地区的一条捷径和水路交通要道。

1

南山峡古水道现貌

 

  宋元时期:南山峡水道地位凸显,周边地区已有市镇分布。

  南山峡水道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水运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宋代南山峡周边大片区域仍是广阔水域,水面宽阔。据北宋王存编修的《元丰九域志·广南路》记载,北宋时期广州外贸繁盛,曾在广州城周边设有八大镇:“望南海六乡大通一镇,上番禺五乡瑞石、平石、猎德、大水、石门、白田、扶胥七镇”。其中平石镇即位于南山峡西北方位,大致在今天番禺区谢村东南的“胜石坊”附近。宋代平石镇一带尚属一片河网区,该镇区位临近当时的海岸线,南接水道,水运便捷,因而商业发达。此外在南山峡的东南方向、位于市桥水道北岸的沙墟,也是宋明时期禺南地区繁盛一时的市镇。考古部门曾在此地发现北宋时期古窑址,证明宋代时沙墟已有人居住,并以烧制砖瓦为业。沙墟也因濒临水道,依靠便利的水路交通而逐步发展成墟市。

  元代,随着三角洲逐步成陆,江河入海口向前延伸出到市桥台地、沙湾青罗嶂、顺德大良、中山小榄至新会一线。西江与北江的河水经由这些台地山丘之间冲出,注入到更远处的海域当中。由这些江河水夹带而来的泥沙和来自上游的腐殖质等开始在这些山丘台地边缘集聚淤积,形成新的浅滩与沙坦。该时期的平石、沙墟两地所临水道逐步淤浅、淤塞甚至变迁,已无法承担航运功能,因水运交通条件下降促使两地经济与地位衰落。而位于市桥水道上游、地势险要的南山峡水道,则作为连通广州 、佛山、顺德、南 海、 西江等地的必经之路,逐步成为番禺水道一重要水运扼点。

 

  明清时期:南山峡水道成为番禺水道水运网络上的重要节点,水道两岸兴起众多埠头墟市。

  明代以后,随着市桥水道南北两岸大片沙田和滩涂形成,水道淤浅,沙墟的水运交通亦日渐式微,逐步被其西侧水运便利的市桥一带凤鸣、三塘、市底等墟市所取代。同时,由于该时期南山峡水道水运日盛,官府为加强管理,将原来位于白沙堡的沙湾巡检司南迁至靠近江岸的市桥一带,进一步强化了南山峡地区的水运中心地位。随着平石、沙墟两地水运衰落,地处两者之间的南山峡水道两岸和市桥地区成为明清番禺南部的重要商业及制造业区域。

2

清同治时期舆图中的南山峡地理区位

 

  明到清初,随着南山峡水道水运作用的持续加强,水道周边地区的砖瓦业开始出现。位于南山峡口内的南山埠是这带砖瓦业的最早发源地,之后逐渐向南山峡水道下游的南北两岸扩散。位于南山峡上游的屏山二村,地处原宋代平石镇附近,就发现有明代古砖瓦窑址一座,说明在明代这里即有砖瓦、陶瓷业生产。清乾隆年间,受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发展和珠江水运的繁荣影响,南山峡水道成为该时期番禺水道水运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官府在该地区设立营汛,并在沙湾埠派驻官兵驻防,征收赋税与管理地方治安。同时还在邻近设立市桥挂号口和紫泥挂号口,把该区域纳入粤海关港口管理体系之中。《粤海关志》中《市桥口图》即绘有“南山汛”,与“龙湾汛”一并扼守市桥、沙湾水道,成为粤海关下辖的市桥口的重要门户之一。

3

清光绪年间番禺县舆图中的南山峡地理区位

 

  清乾嘉年间,南山峡地区南北两岸有多条河涌与南山峡水道、市桥水道和沙湾水道相联通,如北岸莲湖涌、沙头涌、市桥四涌、沙墟涌、石岗涌、新桥涌,南岸的岐头涌、兰陵涌等。依托便捷水运网络条件,南山峡地区形成了水道南岸的渡头埠、兰陵埠和北岸的南山埠、南庄埠等埠头,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砖瓦业生产基地、集散市场和水运中心。通过水路,南山峡地区的砖瓦业生产所需原材料通过水路由番禺小洲、土华、石马、顺德西海、东莞石龙、峡口等地运抵南山峡水道两岸的埠头,制成成品后再销往珠三角各地。

4

民国时期番禺县舆图中的南山峡地理区位

 

  自清乾隆年间始直至光绪年间,南山峡水道周边地区一直都作为极具航运、军事和商业意义的区域,也是地方官府派驻营汛重兵驻守之地。直到民国后期,南山峡水道依然是禺南地区的一处重要水运枢纽,见证了番禺水运兴衰历史的沧桑变迁。

  (本文史料内容由孙海刚挖掘与整理)

 

  注释:

  [1]乾隆《番禺县志》(《故宫珍本丛刊》本),卷4,(山水志·山·南山峡)。

  [2]曾昭璇,《宋代广州卫星城镇考》,299页。

  [3]龙卓傑,《明清·渡头“四埠”砖瓦窑址》,司徒彤主编,《番禺县文物志》(1988)。

  [4]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番禺博物馆,《番禺屏山明代遗址发掘简报》,《广州文博》,2001年,第2期。

  [5]梁廷枬撰,袁钟仁点校,《粤海关志》,卷11,《税则四,市桥挂号口》。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