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在粤北的穗港澳学校
2019-11-21 下午 02:17   作者:杨发麟   
分享

  从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广东省政府迁至曲江县城韶关(后期迁平远大柘),至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在近八年时间里,许多穗、港、澳的公、私立大、中学校辗转迁至粤北各地,于是一向文化教育落后的粤北山区,顿时呈现出一派教育繁荣的景象,成为抗战时期的教育中心。

 

(一)

  1938年夏,广东当局成立“广东省高中以上学生集中军事训练总队”,规定全省大学生和高中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分别集中在广州石牌的国立中山大学、广州河南的康乐村私立岭南大学、广州市东北郊的鸡颈坑进行军事训练。1938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在惠阳县大亚湾登陆后,参加军训队的学生纷纷疏散,不少大、中学校辗转迁至粤北,其中大专院校有:

  国立中山大学

  广州沦陷,国立中山大学大部份学生离开军训队,部分学生无家可归,随军训队转移至连县星子镇。这是粤北山区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的一所最高学府。至1939年1月,该校一度迁往云南省澄江县。

  1940年6月,中山大学从云南省澄江县又迁回粤北,许崇清再次出任校长。校本部和先修班设在乐昌县坪石镇,文理学院设在坪石镇的铁岭,理学院设在坪石镇的塘口,工学院设在坪石镇的三星坪,医学院设在乐昌县城外河南水,法学院设在乐昌县武阳司(后再迁至车田陂),师范学院设在乳源县管埠。中山大学迁校坪石时,复设附属中学,附属于师范学院。由于校舍分散,设备极差,给教学上带来很大因难,但师生艰苦奋斗,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教学,终于在迁校的当年就有415名学生毕业。

  1945年1月22日,韶关沦陷,中山大学师生纷纷疏散,于是校本部和各院分别转移到东江地区和连县,至抗战胜利后才迁回广州。

  省立文理学院

  该学院前身是省立教育学院。广州沦陷时,省立教育学院部份学生随军训队转移至连县星子镇,部分学生疏散回家,那时学院已迁至广西省。至1939年8月,学院及其附属中学从广西省融县迁至乳源县侯公渡,易名为“省立文理学院”,仍由林砺儒担任院长,并附设体育专修科,将省立体育专科学校裁并。年底,再迁至连县东陂。由于林院长聘任进步人士郭大力、张票源等任教,以民主方式办学,平时引导学生看进步书报,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以停拨经费作威胁,逼林辞职。因此,学院里中共地下党组织便领导进步师生掀起声势浩大的“挽林”运动,带领学生由连县东陂步行至韶关向省政府请愿,要求林留任,未果。林卒于1941年冬离职,由省教育厅厅长黄麟书兼院长。

  1942年春,文理学院从连县东陂迁至曲江县桂头圩(今乳源县桂头镇),翌年由黄希声任院长。

  1945年1月,曲江县沦陷,师生仓皇疏散,学院遭受重大损失,最后才在连县东陂旧院址收容师生,不久,便迁往罗定县复课。

  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1940年春,在韶关西北郊塘湾创办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初名为“广东省艺术馆”,设戏剧、美术、音乐三个部。馆长由省教育厅厅长黄麟书兼任,副馆长赵如琳兼戏剧部主任,教务主任胡根天兼美术部主任,黄友棣任音乐部主任。学生来源是由机关、团体、学校保送有一定基础的艺术爱好者并经考试录取,学习期限由三个月至半年。当时,曾组织学生演出抗敌戏剧、歌曲和举行画展。

  1940年底迁至连县,1941年初又迁回韶关,在北郊五里亭设校,建大棚七八座作校舍,易名为“广东艺术院”,学制改为两年毕业。一年后,由于院内科系尚未达到学院体制,仍复名“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2年底,再迁校于韶关西北郊上窑村。当时,师生组织“实验剧团”,所演出的内容和演技方面不断提高,颇负盛名。1944底因战事又迁至连县。1945年1月韶关沦陷后,再由连县辗转迁往连山、广西等地,后至罗定县复课。

  省立法商学院

  它的前身是省立勷勤大学的商学院,由陆嗣曾任院长。学院曾先后从广州迁至遂溪、信宜等县。1941年秋,迁至曲江县桂头圩(今乳源县桂头镇),把当地原有的数座粮仓,稍加改建,并添建简易平房多座,于当年10月底正式上课。仍设立会计、银行、工商管理等学系,也曾一度增设统计学系(只招了一年级新生一班便停办,学生约50人,于升上二年级时分别转入其他学系)。学院还开设适应战时需要的战时经济、战时财政两门讲座,并为广东银行培训行员,并办过银行训练班一期,两年毕业,属大学专科程度。学院学生约200余人。当时由于师资奇缺,只得聘请迁来韶关的中央、省机关单位的一些专业人员兼课,同时还聘请一些专家如秦元邦、蔡世英、曾仲谋、彭尘舜、陈南山、吴胜己、丁景堪、区萃仑等来院上课。1943年1月,陆辞职,由迁至桂头之省立文理学院的院长黄希声兼任。1944年1月,黄辞职,由黄典元教授接任。1945年1月,曲江县沦陷后,再迁至信宜县。

  私立岭南大学

  1941年底,香港沦陷,私立岭南大学校本部从香港迁校于曲江县仙人庙大村,农学院(二年级以上)则迁至乐昌县水牛湾,医学院分散在韶关河西医院及江西中正医院上课。校长是李应林。1945年初,农学院部分师生在李沛文院长的带领下,从乐昌县水牛湾转移到梅县。抗战胜利后,全校迁回广州。现任美国总统府出口委员会副主席、美国共和党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席、飞虎国际航空公司总裁、国际人民交流协会执委的陈香梅女土,曾于仙人庙私立岭南大学文学系就读。

  私立广州大学

  广州沦陷后,私立广州大学迁校于香港。香港沦陷后,又迁校于韶关西北郊上窑村,将文,法两学院合并为文法学院,停办教育学系和社会学系。增设商学院,内设会计学系、银行学系和工商管理学系。计政班增设银行班和新闻班。计政分班则设在曲江县桂头圩(今乳源县桂头镇)。

  1943年8月,校长陈炳权赴美考察兼为广州大学募捐,由王志远接任校长。1944年冬,粤北战局紧张,部分师生疏散至罗定县复课。1945年1月曲江县沦陷,全体师生辗转疏散至连平、兴宁等地设校。

  私立中华文化学院

  私立中华文化学院的前身是中华文化学院国文专科学校,创办于1942年秋。院长吴康。当时设校于乐昌县坪石镇。1944年秋,增设大学部,设置中国文学系、史地学系、新闻学系,并设置文哲学部、史地学部、生物学部等三个研究部,共有学生一千多人。1945年1月,坪石一度陷落,学院遂东迁梅县。

  私立广东国民大学

  香港沦陷后,私立广东国民大学迁于曲江县,校长为吴鼎新,1944年迁至罗定县。

  私立南方商业学校

  该校属大专院校,创办于1944年1月,校址在韶关北郊黄岗小学内,以张导民为学校董事会董事长,许崇清为校长。设财务、会计、银行三科。同年夏,战局紧张,韶关进行紧急疏散,乃迁校于连县。1945年1月,又迁往梅县与分校合并。

 

(二)

  抗战时期,从穗、港、澳辗转迁至粤北各地的中等学校为数也不少。有普通中学、中等师范、职业中专。国立、省立、私立的都有,在私立中有教会办的学校。抗战胜利后,绝大多数学校迁回原址,但亦有极少数学校仍留在粤北,成为粤北地区的学校。

  一、国立学校

  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创办于1909年,原为两广优级师范附属中学。广州沦陷后停办。1941年,中山大学迁校乐昌坪石,复设附属中学,校长司徒汉贤。

  国立华伊第二师范学校

  1942年8月创办,10月开学,学制三年毕业,学生公费待遇,第一届招生240人。该校归教育部和侨务委员会领导,校长为郑伯豪(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成员),校址在乐昌县武阳司。1944年底,战局紧张,邀迁校于江西省安远。

  国立华侨第三中学

  1942年春,设校于乐昌县安口村。1944年下半年,迁往连县三江(今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城三江镇),设高中、初中,校长周元告。

  二、省立学校

  省立粤秀中学

  它的前身是省立文理学院附属中学。1939年8月迁校于乳源县侯公渡,由丁景堪任校主任。同年底,迁校县东陂区塘头坪村。1944年改名为“省立粤秀中学”,独立设校,校址从东陂区塘头坪村迁至学院旧址江夏村。

  省立执信女子中学

  香港沦陷后,于194年11月从澳门迁至乐昌县,当时金曾澄任校长。1943年,改名为“省立执信中学”,招收男女生。同年2月,由林宝权任校长。1944底,迁校于仁化县恩村。

  省立仲元中学

1

2

2018年,由仲元中学师生主创的大型原创校史音乐剧《那年那月的仲元人》在广州上演,两天内连演四场,引人瞩目。这是广州首部由一所中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音乐剧,演绎的是该校校史上振聋发聩的真实一幕:1945年1月24日,仲元中学第四任校长梁镜尧率领师生与日寇打响正面遭遇战,直至英勇殉国。(仲元中学供图)

  广州沦陷后,于1939年秋迁至韶关南郊二公里鹤冲乡,学生约300人。当时的校长为邓仕采(北伐战争前,国民党粤军将领邓仲元之弟)。不久邓去了惠阳当县长,由黄敏余代校长。是年冬,韶关战局紧张,遂迁至连县星子。1940年1月迁回韶关。1941年夏,由梁镜尧任校长。1944年冬,日寇紧迫韶关,师生纷纷疏散。1945年1月24日,当日寇侵犯韶关时,校长梁镜尧率领留校师生员工30多人进行抗击,不幸中弹牺牲。同时牺性的有梁校长的长子梁铁、教师梁冠球、学生张国常,邓焕燎、张永涛、梁加林等,受伤的师生有五六人,其中教师许家宝(中共地下党员,现名许克)和梁校长的次子梁元博(现是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水声学学会理事,中共党员)身负重伤(后致残废)。除许家宝就地掩蔽护理外,其余师生用担架抬着伤员向东转移至兴宁等地。1986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梁镜尧、梁铁为革命烈士,发给证明书,同时发给梁元博特级残废证。

  省立志锐中学

  它的前身是广州建国中学,于1937年8月改为志锐中学,校址在当时的广州德宜西路中山纪念堂之右侧。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停办。1939年12月在始兴县学宫(今始兴中学),复校,校长仍为张天爵。当时在四战区难童中挑选80余人为基本学生,加上一部份由四军送来之先烈遗裔,共约百人。由于年龄、程度关系,编为初中一年级两班,复式小学三班。

  1941年7月,由于粤北战事紧张,遂迂校于广西省柳州大桥。同时,在韶关笔峰山簏(今韶关市北郊十里亭)着手兴建新校舍。1942年春,迁至十里亭新校舍,有教室及学生宿舍五座,教职员住宅六座,秋季办高中部。在此期间,日本飞机袭韶,两度滥炸该校,落弹数十枚,以致全校建筑暨图书、衣服等遭受重大损失。四战区司令长官、学校名誉董事长张发奎电至,谓“敌人毁之,我必复之”,并一面收拾颓垣,继续上课,一面拨款修茸,历时三月,又恢复旧观。1943年冬,耗资110万元,建大膳堂、寝室、课塞、总办公厅等五座,并辟周径400公尺之运动场一个。1944年春雨季之前,赶筑广达百尺之天然游泳池,至夏季,全校建筑大致完成。同年9月,由于韶关战事吃紧,又再迁校于始兴县城。

  韶关沦陷后的1945年6月29目,该校学生暴动,将反动校长杨瑜、事务主任李哲、军训教官李子述枪毙。迨后全校师生被迫离校,从始兴县东行旅次连平、梅县、龙川、广州到番禺县,暂借市桥乡辅群中学为临时校址,于11月开始复课。次年8月迁回韶关互励路复办(校址在今市委大院内)。抗战胜利后留在韶关,几经变迁,途成为今天之省立北江中学。

  省立广州女子范学校

  该校创办于1908年,广州沦陷后停办。1940年6月在韶关北郊黄塱坝复校,设师范科、筒易师范班及初中,后再增设附属小学。校长仍由李雪英担任。当时有学生373人,教职员26人。1942年6月,迁校连县城西鹭鹚嘴,兼办国民教育师资短期训练班,学习期限半年毕业。

  省立江村师范学校

  该校创办于1929年3月。广州沦陷后,迁至解关北郊黄塱坝,校长戚焕尧。

  省立广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它的前身是省立第一农工职业学校。不久,该校易名为省立广州农工职业学校。广州沦陷后,于1938年12月21日迂校于乐昌县北乡,1944年又易名为“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校长为黄巽。

  省立仲恺农业职业学校

  1940年2月迁校于澳门,不久,迁至乐昌县桂花村,由金曾澄、陈颂硕先后继任校长。当时停办初级农蚕科,改设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43年1月改为省立学校。1944年6月,迁校于新兴县。

  三、私立学校

  私立知用中学

  1942年秋,从澳门迁校至乳源县,不久,又迁校湖南省宜章县白石渡。翌年夏再迁至广东省郁南县。当时的校长为张瑞权。

  私立南武中学

  广州沦陷后迁校于香港,香港沦陷后停办。不久,该校粤北校友复在韶关筹办南武中学,设高中、初中。校长由该校早期毕业生范公超、郭荫棠先后继任,校址在韶关市北郊河边厂。

  私立培正培道联合中学

  该校为美国浸信会办,原为广州培正中学和培道女子中学。广州沦陷前夕,均迁往香港,后因香港战局紧张,于1941年11月先后迁至乐昌县坪石设分校。当时,因培道女中没有能力单独办分校,遂以培正中学分校教职员为主,成立“私立广州培正培道联合中学”,以培正中学事前建好的一批临时校舍(计九十大幢)作校舍,校长为赵恩赐。1945年初,坪石沦陷,联校迁于湖南省桂东县。

  私立真光中学

  该校为美国长老会办。广州沦陷后迁至韶关西北郊上窑村,设高中、初中,校长何荫棠。

  私立培荚中学

  该校为美国长老会办。广州沦陷后迁至韶关东河坝,设高中,初中,校长傅世仕。

  私立青年会中学

  该校为广州基督教背年会办。在广州沦陷后迁至韶关。

  私立岭南大学附属中学

  美国基督教会学校。香港沦陷后,随岭南大学大学部迁至曲江县仙人庙。岭大校长李应林兼校主任。

  私立基督教联合中学

  该校是在1941年9月,由迁至粤北各地的私立岭南大学附中、培正、培英、真光、美华、协和、真中和香港的岭英、协恩、澳门欺广中等10间中学合并而成。1942年7月立案,校长简国铨。校址在连县城西双喜山(今连州镇一中校址)。抗战胜利后,各校均迁回原地复办,基联中学则留在连县,改由连县基督教会接办。解放后,县政府接收,改为连县第一中学。

  私立中德中学

  该校为留德同学会所办。广州沦陷后迁至韶关西河。设高中、初中,外语课只教德语。校长潘尹,校址在令沙湖公园路口附近。1945年1月,韶关沦陷,师生疏散至曲江大塘、枫湾,然后转移到东江地区。

  私立黄埔中正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

3

图为广州市第六中学迁至阳山县的办学旧址:学发公祠。(资料图)

4

图为广州市第六中学原校长蔡定基先生为阳山学发公祠授办学旧址纪念牌。

  广州沦陷后,迁至韶关东河坝,设高中、初中,校长邓振亚。1945年春,从韶关迁至阳山县七拱,同年迁广州改为省立学校。

  私立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广州沦陷后随大学部迁校于香港。香港沦陷后,又随大学部迁至韶关西北郊上窑村,设高中初中。

  私立华英中学

  美国基督教循道公会主办。1941年底从香港迁至韶关河西,以英光小学校舍为校址。1942年复课,有学生300人,教职员20余人。当时杨景循校长辞职后,由校会主席司徒卫兼任校长。在此期间,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各科教授亦先后来校辅导教学。1943年底,在粤北运动会上获女子总锦标。

  1943年度下学期,谢志理任校长。1945年5月,粤北战局紧张,学校组织未能疏散回家的员工学生80多人分水陆两路去连县,借双喜山基联中学宿舍暂住。9月返韶在原址复课,学生增至400多人。1945年1月又疏散至曲江县龙归多田村租民房上课。抗战胜利后迁回佛山原址。

  私立力行中学

  广州沦陷时停办。1942年8月在曲江县犁市设校,只开设初中。校长黎英。

  此外,在抗战期间,曾一度迁至粤北的学校还有钦州师范学校(址设连县东陂)、琼崖中学粤北分校(在韶关西河,今北江中学后山)等。

 

  (原文节选于由政协韶关市委员会1989年出版的《韶关文史13》一书,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 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