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史专家梁家勉:坪石众先师小记(7)
2020-01-23 下午 02:05   作者:周肇基   
分享

  梁家勉教授(1908—1992),广州市石井镇人,出身书香世家。早年在中山大学农学院主修园艺、兼修农艺。1931年起发表农史论文,是我国农史学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1955年创立农业历史文献特藏室。1978年创立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1980年成为全国第一位农史专业硕士生导师。历任图书馆长(1952—1984)、农史研究室主任(1978—1987)、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名誉副主委、中国科技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长、广东图书馆学会会长、广东农史研究会理事长、农业出版社学术顾问、广东省政协委员。出版个人专著《徐光启年谱》,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史稿》和《〈南方草木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担任《中国植物学史》副主编;还出版合著专著7部,发表论文上百篇。培养研究生6人。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图书二等奖、广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8项奖励。

1

梁家勉先生

 

  一、书香世家笃学志,家道中落苦谋生

  梁家勉先生1908年4月25日出生于广州巿郊区石井镇书香世家,曾用名励恒、耕晓,在同母兄弟姐妹11人中排行第二。他的父亲梁秉修(字启谋,号慎初),母亲胡燕欢是清代礼部尚书、闽浙总督许应骏的外孙女,袓母是光绪进士、京师大学堂筹办人之一周汝钧的姐妹,伯父梁秉星(字启漠,号平阶)是与梁启超同榜的光绪己丑科举人,在这样的家庭里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启蒙熏陶。7岁至14岁,他到广州求学,受业于丛桂堂、体用专修学校,师从清代名儒简朝亮(陈澧的再传弟子),修读《诗经》、《左传》、《礼记》、《朱子集注》、《通鉴》等古文。

  1926年,梁家勉先生18岁,考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广雅中学前身),当时高中部实行分科制,他入社会科学班。丁景堪是著名农学家丁颖教授的胞侄,当时在广东省立一中任教,经丁景堪的推荐,他开始阅读丁颖发表在中山大学《农声》刊物上有关中国农史的论文,这些论文引起了他对农史的关注。

  1929年风华正茂的梁家勉先生考入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修园艺、兼修农艺。梁家勉选修了丁颖教授两门课程,教坛聆听、课后辅导。因学习努力,成绩优异,他争取到了中大奖学金。

  1932年梁家勉的父亲不幸病故,家道中落,使他不得不结束大学生涯,中途辍学,被迫走向社会。他先后担任农业推广员、图书馆管理员、教员,执教于贺县中学、信都县中、番禺艺习所、番禺农技培训班、番禺农业职业学校、高要湖山师范学校、连州中学、九龄农学院。

 

  二、执教不忘抗倭寇,栗原初识李约瑟

  1938年10月日寇大举南侵,武汉、广州失守,临近前线的高要湖山师范被迫停办。梁家勉先生不得不举家迁往桂平。

  正当他遭受失业困苦、生活窘迫之际,忽然收到两封救助的来信,其中一封来自老同学、时任连州中学校长的严任杰,聘请他去任教。经考虑再三,他冒着穿越敌占区的危险,长途跋涉去连州中学任教(1939-1941)。

2

1944年5月,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访问战火中的中山大学农学院并关注梁家勉的农史研究

  由于日寇侵略,1941年春中山大学农学院从云南改迁湖南宜章县栗源堡,他的老师丁颖教授时任农学院院长,老同学赵善欢教授兼任农学院图书委员会主任,多次写信动员他主管图书馆的工作,兼任教学。为了能有更多的机会博览群书,他欣然从命,回到母校,安心做好图书馆的工作。当时任英国驻华大使馆(设在重庆)属下的科学联络局科学参赞的李约瑟博士,受英国政府派遣考察抗战中的中国科学教育的现状,冒着危险,穿越日寇封锁线,在黄兴宗等人的陪同下于1944年4月27日来到避地粤北山区坚持办学的中山大学,并对分散在周边的各个学院进行了一周的访问。据梁家勉教授回忆,1944年5月初,李约瑟博士从校本部所在地坪石,跋涉30多华里崎岖山路来到栗源堡考察,农学院为他安排了两天的参观访问座谈计划,参观了图书馆。当他得知梁家勉正致力于中国古农书的研究并有相当收获时,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时由赵善欢博士担任翻译,第一天饶有兴趣的交流、访问持续了3个钟头。次日,李约瑟更改了访问计划,提出要与梁家勉继续访谈。连续两个半天的访谈、亲切友好的切磋,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李约瑟回到了中山大学校本部,见到金曾澄校长,特意赞扬了梁家勉的研究工作,并建议学校给予支持、鼓励。当时的中大师范学院教授、校长秘书室罗宗堂主任及文学院教授、图书馆杜定友主任得知以上情况,分别专函梁家勉表示祝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山大学农学院迁回广州原址。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先后完成了《〈中国农植物史证〉叙例》、《烟草史证》、《中国古农书解题旨趣》等6篇农史论文。

 

  三、首创农史硕士点,组建农史硏究会

  农史研究事业在中国近代起步较晚,专门人才匮乏,而且过去全国从未有过专门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学校、专业和机构。农史学科被视为冷门、偏门,少有人问津,也没有专一的学术团体组织领导。面临着老一辈农史学家越来越老、越来越少的困境,年愈古稀、事业心强的梁老,多次在全国会议上联合各方代表,积极向上级领导部门建议,在有条件的大学创建农业历史专业硕士点,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成立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主持和组织全国的农史研究工作。这些建议颇得上级领导的赞许和高度重视。经国家教委、农牧渔业部批准,1980年华南农学院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农史专业硕士点。梁家勉教授成为国内首位农史研究生导师。1984年11月3日农牧渔业部教育司又发出文件,委托华南农业大学主持,召开农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审订会议。梁家勉教授作为主编人与参加会议的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学院、福建农学院的教授们,一起审订了《农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农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两个指导性文件,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化、规范化做出贡献。梁老培养研究生6人,其中2人又攻读博士学位。现今他们有的已是教授、博导,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1987年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在北京成立,梁老荣任名誉副主委。

  为了普及和推动中国农业历史的教学和研究,梁老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从1981年起,在全校为本科生开设《中国农业史》选修课,早年还亲自登台授课。《中国农业史》课程延续至今已20多年了,每期选修者达五六百人。

  1983年12月在梁老的发起和组织下,华南农学院成功地举办了国内农史界第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中、美、法、日等国30多位学者出席,会后出版了《〈南方草木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为了活跃学术、推动地方农史研究,梁老倡议成立广东农史研究会,得到兄弟院校、社科研究单位、史学界人士纷纷响应。经主管部门批准,1985年广东农史研究会正式成立,隶属于广东省历史学会,包括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仲恺农学院、广州大学、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社科院、广东省考古所、各地巿数十个教科文化机构的人员入会。至今已连续召开了六届学术年会,成为全国省级惟一持续开展农史学术交流活动的省农史学会。

 

  参考文献

  1.梁家勉《梁家勉自传》,1956年。

  2.梁家勉《旧吟待判稿》,1954年。

  3.肖玲、史扬《农史专家梁家勉》,《农业考古》,1988年(1):368 -377。

  4.杨宝霖《从人看诗、从诗看人》,《农业考古》,1988年(1):378 -380。

  5.刘瑞龙《学习梁家勉同志的治学精神》,《农业考古》,1988年(1) :381-383。

  6.赵慧芝《农史学家梁家勉教授》,《中国科技史料》,1988年9(3):35-42。

  7.徐燕千《梁家勉教授在农史研究上的成就》,《中国科技史料》,1988年9(3):43-45。

  8.林枫林《李约瑟与华南农业大学的农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料》,1988年9(4):55-59。

  9.梁家勉《日藏宋刻(全芳备祖)影印本序》,农业出版社,1982年,1-8。

  10.周肇基《缅怀尊敬的梁家勉先生二三事》,《农业考古》,1992年(1):332-333。 

  11.周肇基、倪根金主编《农业历史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12.倪根金《秉承光荣历史,共创美好未来——纪念华南农大农史研究室成立20周年》,《农业历史论集》1-12。

  13.徐燕千《纪念梁家勉教授诞辰90周年》,《农业历史论集》1-10。

  14.彭世奖《一位受敬重的农史学家》,《农业历史论集》11-18。

  15.樊志民《探赜撷英,梁欐存声——西农珍藏梁家勉教授书信研读记》,《农业历史论集》19-22。

  16.梁家勉《为了贡献得更好——入党体会》,《华南农学院报》,1956年7月1日。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本文摘抄于周肇基所写《坪石众先师小记(七):农史专家梁家勉》一文,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周文娟 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