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石学子成东江纵队骨干!韶关举行“华南研学纪念八一”活动
2020-08-01 下午 09:39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广州日报”   
分享

 

  8月1日,韶关市在乐昌坪石镇举行了“追忆先辈足迹·重温烽火岁月”华南研学纪念八一建军节活动。韶关市政府秘书长朱裕华、韶关市文广旅体局、韶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韶关学院有关负责同志和乐昌市人民武装部、驻乐昌部队、乐昌市有关单位代表160多人走进坪石镇,深入了解韶关在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历史渊源,共同追寻“坪石先生”的历史足迹,进一步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激发历史责任感。

1

2

  现场:人民军队与坪石关系紧密

  活动由韶关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当天上午,在坪石镇皈塘古村活动现场播放了老兵寄语视频,驻乐部队官兵合唱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表演了军体拳,参观了梅龚彬与南昌起义现场展板和皈塘古村革命旧址,还进行了野外徒步拉练。随后,在场人士共同前往武阳司村,参观了《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教育历史陈列馆、亚南书舍和炮楼旧址。

3

  驿道君了解到,坪石镇与人民军队的初创时期有着紧密联系。南昌起义军南下潮汕失利后,1927年12月,朱德率起义军余部800余人穿山西进、辗转千里来到了他的祖籍地韶关,帮助广东党组织推动了北江农民运动的蓬勃开展,同时开展新战术练兵运动,从而基本形成了朱德游击战思想,开创了中国革命武装起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并举的崭新局面。1928年1月,朱德在梅花杨家寨召开军事会议,策动宜章暴动,制定湘南暴动计划。2月1日,在乐昌党组织和坪石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取得了著名的“坪石大捷”,为后来井冈山会师、创立红四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武器基础。

  坪石先师引领,600岭南学子加入东江纵队

  同时,坪石镇也是1940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省立执信女中、香港私立岭南大学、澳门培正培道等学校的办学旧址,是记载着华南教育历史、传承华南教育文脉的重要地点。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等院校迁至坪石办学,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梅龚彬曾参加1927年南昌起义,被编入叶挺的部队。他在第十军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一团任指导员,经历潮汕失利后辗转浙江策划浙东暴动,1941年到中山大学法学院任教。师范学院教师许幸之曾在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从事文化工作,两位先师均与人民军队有着很深的渊源。

4

5

  梅龚彬在回忆难忘的“坪石生活”时说:“我从1942年1月起在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任教,承担经济政策和西洋经济史两门课程的讲课。”“组织上暂时不派人来,就是要我在中山大学扎下根,长期坚守岗位。在校教好书,广交朋友,就是我的任务。当时校内国民党、三青团的活动很猖獗,我团结那些倾向进步、学识渊博的教授,在抗战时期粤北僻壤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搞好教学,这样就能以正压邪,使不学无术的反动教授相形见绌。”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在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下,由中山大学文学院毕业生曾生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纵队(即后来的东江纵队)开始了著名的历时11个月的 “省港大营救”,解救了近800名的文化名人和政要及国际友人返回内地,这其中就有后来到坪石国立中山大学任教的马思聪、许幸之等人。

  1944年夏,中共地下组织动员了600多名中山大学、省文理学院、岭南大学、中大附中、培正中学等学校的党员和进步学生参加东江纵队的抗日武装斗争。其中包括梅龚彬的学生在内的中大学生有200余名,他们大多参加了东江纵队举办的青年培训班。培训结束后,这批学员被派往粤北、粤西、珠三角地区继续从事革命武装斗争,并很快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如东江纵队政治部成立的政治工作队,东江纵队司令部联络处等都有很多中大学生。

  1945年,朱德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1946年6月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省解放区,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

  活化历史: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赛吸引全国252支队伍参赛

  当前,韶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扎实推进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开展“探寻历史足迹——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进一步挖掘华南教育历史内涵,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理论研究和活化利用,努力将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打造成大陆港台民众缅怀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6

  如今,正在紧张进行中的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受到全国各界的高度关注。截至7月31日17:00,共有252支队伍报名参赛,单日新增高达86支队伍!除中大、华工、华农、华师、华师附中、仲恺农学院等与乐昌坪石、浈江大村等地有渊源的大学及中学均有队伍参赛外,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广东广播电视台等专业机构也有队伍踊跃报名参赛。

  故事:梅龚彬一家蜗居的古镇陋室,成中大师生的“世外桃源”

  由梅龚彬的孩子梅昌明整理、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梅龚彬回忆录》中,记载了梅龚彬的妻儿在炮声中千里迢迢远赴坪石的艰难“寻父寻夫记”。

7

8

  “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对英美宣战,并且占领了上海的租界,我们家在上海就呆不住了。当时我父亲在广东坪石中山大学教书,我母亲不顾亲友的劝告,也不顾一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毅然带着一家老小六口人(包括我外婆、弟弟和两个妹妹),离开上海到坪石去。一路上共走了一个多月,对于我来说这是我一生中难忘的经历。”

  “当年我只有13岁,却是当时我母亲唯一可依靠的助手。我还记得在浙江的丛山中,我的任务是跟住一个挑夫,他挑的是我的两个小妹妹。我们是先从上海到杭州,然后从杭州郊外冒险偷渡日寇的三道封锁线,逃出敌占区,然后步行到富阳附近。以上所述跟随挑夫的情景就是我们逃离敌占区时的写照。在富阳上船以后,溯富春江而上,然后在兰溪上岸,再转乘火车到金华。在金华我们变卖了值钱的衣物,筹措了路费,然后继续上路。”

  “我们先在金华乘火车到江西鹰潭,在鹰潭转乘汽车,走了三天到达吉安。我们变卖剩余的衣物继续行程。我们从吉安乘船到赣州,然后从赣州乘汽车又走了三天,穿过梅岭,翻越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小梅岭,到达广东韶关,最后再从韶关乘火车到达目的地坪石,终于见到了我们久别的父亲。”

  “这一段路,真是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一家老小能够平安健康地到达坪石,真是一个奇迹。记得我们离开吉安的那一天,正赶上敌机来轰炸,我们一家人正好在空旷地带,无处躲藏,没想到万恶的日本飞行员竟低空向人群扫射。当时我们只好趴在地上等死,等敌机过后,每个人摸摸自己的脑袋,觉得还活着,再看看身旁的亲人,没想到全都活着。当时全家那种庆幸的心情,真是难以用笔墨来形容,今天回想起来,当时要不是我母亲无比刚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一家人是到不了坪石的。”

  “到了坪石以后,全家总算与父亲团聚了,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当时我们已经一无所有,要靠我父亲教书的薪水维持一家七口人的生活根本是不可能的。我母亲只好又出去找工作,终于找到与坪石邻近的湖南宜章县的一家中学去教书。坪石到宜章相距30里,中间还隔一座大山,为了全家的生活,母亲只好步行到那里去,平时住在那里,假日来回60里路翻山越岭,来看望全家。有时她身体不好,走不动,就由我来当坪石和宜章之间的通讯员。”

  梅先生自己在回忆这段坪石生活时说:“家人的到来使我喜忧交加。高兴的是颠沛半生之后总算能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了;担忧的是我的微薄收入难以维持一家七口的日常开销。我理解妻子的苦心。她不愿在上海受日寇的奴役,更不愿让孩子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坪石的生活再艰苦,她也要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跋山涉水来到我的身边。妻子很体谅我,帮助我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让我集中精力做好学校里的各项工作。为贴补家用,她变卖了从上海带来的衣物,并不顾山道崎岖,到几十里外的湖南省宜章县一所中学去教英语。我的老岳母操持全部家务。由于她老人家精打细算,量入为出,使全家日子过得挺舒坦。”

  “中山大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沦陷区,对他们理应倍加关怀和爱护。我家的经济虽然不宽裕,可餐桌总是向学生开放的。学生们常来我家研讨学术问题和议论国际国内时局,往往一谈就是几个小时,到了开饭时间总有两三位留下来用餐。老岳母是个热心肠的人,见到青年们享用她亲手烹制的粗茶淡饭时,脸上总是露出慈祥的笑容。她也在为革命做贡献,虽然老人家自己并不知道。川流不息的学生使我的茅舍充满了生气。”

  (原文刊登于“广州日报”,记者为卜瑜,通讯员徐风爽、侯建良、卢明轩,摄影、视频拍摄人侯建良。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