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与乡村,岭南建筑既是外在的载体,也是灵魂。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较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富含岭南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岭南建筑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岭南的自然资源,结合老百姓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正承载着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三地的历史、民俗、语言以及建筑风格同根同源,如何在历史中溯源岭南建筑的源头,呼吁更多的有志之士挖掘、抢救、复活珍贵的历史文化与建筑;又在新时代中迸发岭南建筑及设计的灵感与创新因子,用岭南工匠精神“智造”湾区,让建筑当随时代成为新的思考。
有鉴于此,南粤古驿道网邀请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南粤工匠、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王河博导共同推出《岭南建筑在大湾区》系列,尝试通过众多学术话题的碰撞与探讨、不同设计案列的剖析与畅想,漫谈岭南建筑悠长的历史、全新的活力。
本期将探寻湾区视野下的岭南民居之潮汕民居。
潮汕民居向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美誉。其实,沿袭至今的潮汕建筑,早已不是对帝王府第的简单模仿,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海纳百川、兼容互补,既传承了中原建筑文化,又因地制宜,吸纳了多元建筑文化,并不断地加以融汇、变通、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潮汕建筑文化。它完美地阐释了儒释道三教的和谐融通:居室安排讲究伦理纲常,园林布局讲究天人合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浑然融合,积极追求人与建筑高度和谐的精神境界(图5-53)。潮汕建筑的这些特性,不仅延伸到祠堂庙宇和亭台楼阁,甚至漂洋过海,传遍世界各地。在泰国、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法国……凡是“红头船”停泊之处,凡有潮汕人生活的地方,都能看到“潮味”十足的特色建筑。它们朴素、淡雅、含蓄、精致,以一种“中和之美”被人们所理解、欣赏,彰显了潮汕人“温柔敦厚”的文化精神。
潮汕地区江河密布,村镇多临水而建。未傍江河者,则或开渠引水,绕村而过,或挖一半圆水塘,将弧形朝向主体建筑,既取自气聚财之意,也得“过池风”之凉爽,更具游泳、洗涤以至防火、养鱼之实惠。建筑方位多为朝南偏东,以南为主,冬可御寒,夏可纳凉。
聚族而居,是潮汕先人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潮汕地区的众多乡村,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最为常见。围绕主体建筑的民房常相连成片,形成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的建筑群体,映射出强烈的“中心”礼制观念和聚合“向心”的潜在文化意识。除了尊崇宗族观念,这些村寨的营建还充分考虑生产生活、安全防御、风水美学等因素,将大自然中的“天时、地气、顺风”融入整体建筑,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和高尚的心灵意境。在各单体民居内,则多种植芳草嘉树、叠石理水,以追求优美、宁静、和谐的生活情趣。
潮汕传统建筑受风水学影响尤为深刻,比如阴阳平衡论,就被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之中。“四点金”,就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它采用“井”字形格局,中心对称,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二房构成。“下山虎”,也采用中轴线分布,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原理。“山凹环抱”的风水美格,同样可在民居中觅到踪迹。最典型的还是“四点金”,假如我们把它看作人体,那么后座的厅堂为身,“大房”为两肩,“伸手房”为双臂,“下房”为交手,抱气入怀,中间敞开的庭院天井,则是虚怀纳气的空间。
图5-53 图解潮汕民居建筑(引自林梃主编《汕头建筑》)
潮汕百姓对“风水”最朴素的认识,还直接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崇拜上。他们祖祖辈辈奉祀着天地日月、风云雷电、动物植物、山川河海等自然诸神。如各民居门楣上普遍悬挂“天地父母”红字灯笼和竹筒香炉;再如“驷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百鸟朝凰”、“爬狮”、“竹筒厝”等传统民居形式的命名,也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而房屋山墙的脊端,则常常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五行属性制作成“金、木、水、火、土”的五星灰塑。可以说上述各种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结合点”,在潮汕传统建筑中触目可见,浑然应和了潮汕人崇尚“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一、潮汕民居建筑基本形式
(1)下山虎式
“下山虎”是潮汕民居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形似下山之虎,状像爬行之狮,故又称“爬狮”(图5-54)。它以大门为嘴,两前房为两只前爪,称“伸手房”;以后厅为肚,厅左右的两房为后爪,犹如浑身是劲,张开大口,吸纳天地精气,蓄势待发的虎狮,其平面结构与北方民居的三合院相似,是潮汕民居最普遍的建筑形式。“下山虎”还有一些更简单的结构,例如“单跑狮”。
图5-54 潮汕民居“下山虎”形式(引自林梃主编《汕头建筑》)
图5-55 潮汕民居“四点金”形式(引自林梃主编《汕头建筑》)
(2)四点金式
“四点金”是在“下山虎”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出自《周易》算数之“九宫格”格局。它由相向的两个一所构成,天井两边还各有一间故称为八尺房的厨房和厝手房,格局与北京的四合院相似,是殷富显达人家的宅第。“四点金”因其屋顶四角上各有一个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图5-55)。
(3)驷马拖车式
“驷马拖车”是大户人家或家族式居住的大型复合单元(图5-56)。以一座多进的祠堂为中心,左右两旁并联两座规模较小的“四点金”,形成的中间大、两边小三座“四点金”连体,称为“三壁莲”;若由五座“四点金”相连而成的,则称“五壁莲”。若在“三壁莲”或“五壁莲”两边加上两条火巷和从厝、后包,就称为“驷马拖车”。在“驷马拖车”的正门前面辟一空地为广场,广场两边设置的大门称为“龙虎门”,在广场前面挖的池塘称为“兜池”。
图5- 56 潮汕民居“驷马拖车”形式:潮阳区潮籍云南提督英武贤府(引自林梃主编《汕头建筑》)
(4)百鸟朝凤式
“百鸟朝凤”俗称“三落座”、“三厅串”、“八厅相向”。其主体建筑由两座以上的“四点金”串联,以中轴线对称为平面布局,相邻两座中间均隔着天井,两边从厝和后包多由一座座“下山虎”相连维护而成,整个建筑格局总共为“一百间房屋”(图5-57)。
图5-57 潮阳百鸟朝凤式古民居建筑群落(引自林梃主编《汕头建筑》)
二、潮汕民居的特征
(1)潮汕建筑文化特征
潮汕文化应属岭南文化的一个分支,但由于潮汕地区无论地理位置还是语系方言,都与福建闽南有很大的关系,潮汕人的生活习俗、审美爱好等与闽南地区更为接近,与岭南的广府人的差异要大一些。潮汕文化除了受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的影响外,更多地受闽越文化的影响,所以,潮汕建筑文化独具一格,与岭南建筑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
明清时期儒家礼制已渗入潮汕地区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建筑上首先表现在大量的宗族祠堂以及下山虎、四点金等传统民居造型上。大量南迁移民入潮后,聚族而居并遵守礼制耗费巨资修建祠堂,正如嘉庆《澄海县志》记述“大宗小宗,竟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还有各类宣扬德化的名贤祠,仅潮州市区曾出现的名贤祠就多达44座。各种建筑形制更是体现了中轴对称等儒家文化特征,从四点金等古老的民居建筑处理手法上就能看出潮汕民系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坚持与固守。
(2)建筑平面布局特征
古人营建宫室,必先立宗祠,族人民宅则围绕宗祠而建。《潮州府志》有:“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崇配食,重祀田”的记载。因此,大宗祠成了聚居的中心,其他各种建筑按次序环14米的琼楼,建楼之时,由于边角上的一户人家不肯转让,宅地只够盖99间房,为凑足一百之数,郭氏特意在井下再挖一间暗房,使之成为真正的“百鸟朝凤”。而建于清同治年问的揭阳榕城丁日昌故居,占地六千余平方米,以中间一座二进祠堂为中心,组合成一类似繁体“興”字形的建筑格局,“兴”上半部主体建筑有房96间,下半部为东、西4个斋房,共计100间,做成名副其实的“百鸟朝凰”。
(3)建筑外观造型特征
1)建筑立面处理
潮汕民居外形规则严谨,外墙极少开窗,一般只在山墙面上开气窗或其他小窗,形成了外封闭的立面造型特征。大的窗户只开向内院天井,清代吴鼒所撰《阳宅撮要》曰:“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天井阔狭得中‘聚财’。大门呈凹斗状,左右两侧有‘壁肚’,以利吸气。‘财气’从大门入后积聚于天井,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若房间对外开窗就会使财气外泄。”
正面完全对称:这是民居中最普通采用的手法,特点是强调中轴线的绝对对称。下山虎立面造型,实例中常见有入口大门加屋盖的对称处理;凹斗门廊对靠处理等(图5-58)。而书斋式下山虎民居立面对称处理特点是正立面不设大门,只见圈墙正中内院有过水亭,两侧为山墙的对称处理。即使是开门乜是在两侧各设一门,作对称处理(图5-59)。复合式民居立面对称处理的特点是立面较丰富,像三座落从厝府第民居,中部是立面构图的中心,立面效果严谨而简洁(图5-60)。
正面对称中的局部不对称,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民居立面基本对称,只是其中某些部分不对称。如大门偏开的单门楼民居立面;大门在旁边的单门楼民居立面;侧边加小屋的书斋式居民立面;侧边加小屋的过墙亭民居立面等。
正面不对称:正面不对称手法很少用于普通民居,多在书斋庭园民居中使用,这种手法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体型的高低、门窗洞的组合和屋顶形式来达到的。如揭阳许厝巷某宅、揭阳滘墘某宅等(图5-61)。
潮汕民居的侧面处理,主要在于山墙与从厝墙面与从厝旁屋屋顶、围墙及侧门窗的组合。常见的手法有:山墙面的组合;山墙面与门窗的组合;前后层次建筑的组等(图5-62、5-63)。民居侧面的步步抬高,即前低后高处理,一般用于大型民居中,三座落民居屋顶大都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鬃架混合的硬山顶结构,每进的地面部是前低后高,建筑的中厅高于门厅,后厅又高于中厅,每进递增三级石阶,既突出主要厅堂,也为了不让前一进建筑遮住后一进,保证后进的采光。
图5-58 中轴对称的潮汕民居立面处理(引自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图5-59 书斋式潮汕民居立面对称处理(引自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图5-60 复合式潮汕民居立面对称处理(引自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图5-61 立面不对称处理实例揭阳滘墘某宅(引自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图5-62 侧边带小屋的过墙亭潮汕民居立面(引自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图5-63 潮汕民居侧面处理(引自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2)建筑屋面组合
潮汕和客家民居中,屋面组合式很丰富的,特别是潮汕民居中,可以说别具一格。
在民居中,屋面是艺术处理上最显目的部位之一,因此,它在设计中常被作为处理的重点。民居的平面由厅、房等房间组成,各个房间因所在的位置而有形状、大小和深宽的不同,这样,就导致了民居的屋面要进行良好的组合和连接,才能使它的构造和施工得到完满妥善的解决。民居的屋面组合以结构简单、容易排水和方便施工未原则,同时,也要注意观赏效果。在密集式布局中,平面曲折多、纵横联系密,屋面组合的妥善与否,对通风、排水、采光都有影响,故在民居中,屋面组合也是重要设计内容之一。
建筑屋顶常见的组合方式有:垂直屋面组合(图5-64),适合于两个屋面垂直的相交;平行屋面组合(图5-65),适合于两个屋面平行的连接;工字屋面组合(图5-66),适合于工字形平面的屋面采用。
图5-64 潮汕民居垂直屋面组合(引自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图5-65 潮汕民居平行屋面组合(引自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图5-66 潮汕民居工字屋面组合(引自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在整座民居中,通过突出屋顶的主要部位,以达到视觉上的重点,方法有:突出大门入口屋面处理(图5-57),主要是采取升高大门入口部分屋面的手法,以突出大门入口;突出门厅屋面处理(图5-58),它的手法是把整个门厅升高突出,一般是在比较富裕或高贵的大宅中才采用;突出拜亭屋面处理(图5-59),这在民居内部有拜亭时才采用。
图5-67 潮汕民居突出大门入口的屋面处理(引自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图5-68 潮汕民居突出门厅的屋面处理(引自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图5-69 潮汕民居突出拜亭的屋面处理(引自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3)主铺屋面的组合
在大型民居中,它的屋面通常是以两进以上院落为主体单元,并以从屋、后屋为辅助单元加以组合而成。它的特点是:中轴明确,组合灵活,层次丰富。其具体方法如下:横向并列屋面组合,它的手法是中轴线不变,辅助建筑向两旁展开;竖向串连屋面组合,即步步升高法,主要手法是建筑物沿中轴线向前或向后延伸;纵向方向屋面组合,它的手法量中轴线不变,辅助建筑向两旁和前后同时展开。
4)屋面的连接与过渡
屋面的连接与过渡在结构和构造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影响到屋面的组合是否合理和经济。民居屋面的连接和过渡常用下列做法:1)屋面延伸法,它主要采取延长屋面的方法来增加建筑的进深,一般在坡地较多采用;2)平行屋面连接法,当平面较大时,根据功能不同,可以分割为两个相邻的平面和空间,这时,屋面也同样可以分为两个相邻的平行屋面,它的优点是可以减小屋面的矢高。其连接方式有:微凸式、穿梭式和盖船式(图5-70)。由于它们构造简明轻巧、结构合理,并有良好的排水效果,外形又较美观,故在民居中常采用;3)垂直屋面连接法,本地称为斜尾连接法,一般用于丁字形或工字形屋面上;4)上下屋面连接法,一般在突出大门入口或升高门厅屋面时才使用,这是重叠屋面的连接和过渡方法;5)高低屋面连接法,当高低屋面连接时,常用垂带或檐板作为屋面高低迭落的过渡;6)不同墙面的屋面连接法,当山墙与门厅屋面连接或山墙面与山墙面连接时,常用装饰或饰带作为过渡构件,有用简单线条者,有用花纹饰带者、也有用图案花鸟者、或用综合装饰带者。
图5-70 潮汕民居平行屋面连接法(引自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案例:潮风小筑
作者简介:
王河,博士、博导,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岭南建筑家,“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总工程师,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