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升级到最新版本的浏览器。
×
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广东创新方法还原“历史的温度”
2024-03-02 下午 10:17   作者:南粤古驿道网 彭野   
分享

   “从管埠越过山岭,走向罗家渡去的一座无人居留的原始松林……无数枯黄的松针,落在草径周围,像人造地毯似的铺满了坡路”。“缓步爬上山顶时,就听到仿佛从天而降的交响乐,又像从海心卷来的悠悠浪潮,我禁不住从内心发出疑问:‘咦,从哪儿来的海浪啊?’两人再仰头细看,又不禁同声地喊出:‘啊!松涛!……松涛!’”

1

  “左联”发起人之一许幸之先生如此描述了和音乐家马思聪,于1943年1月24日这天黄昏在粤北韶关坪石管埠的一次林间散步。这一次美妙的森林之旅,草径低语,簌簌松涛和着万籁之音在人们耳边回响,两位先生触景生情,谈诗歌、谈绘画、谈音乐,一直到夕阳西下,才迎着万家灯火归去。这充满诗情画意的一幕,成为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的经典场景之一。

  经典从未远去。3月1日,《从多伦路到管埠村——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文献展暨“左联”代表人物学术交流座谈会在乐昌举行。

2

  记者从活动中了解到,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联合省考古研究院、省档案馆、韶关市委、市政府等单位,经过长时间锲而不舍的田野考察、史料研究,学者们创新综合了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植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历史的细节与场景进行了构建与还原。现在的人们有望穿过时间的长河,重回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大师学习生活场景,与历史的对话,与大师对话。

 

  还原历史细节:追寻先师足迹,看红叶漫山红透

  “1943年许幸之在管埠留下了写生作品《红叶山村》。现在通过分析1942年至1943年陈少卿、麦鹤云两位先生采集的管埠植物标本推断,应该是野漆树、枫香树、乌桕,这是在粤北常见到的变色树种。”广东省“三师”志愿者阿瑞老师表示:“管埠由于气温低,所以这些树种颜色更为红艳。正如先生们见到的树林,‘红红的,在琉璃色的森林中’。”

3

(省三师志愿者供图)

  阿瑞老师说:“通过植物标本以历史遗产的方式研究后,将成果应用到历史文化遗址的自然环境原真性地再现,可以丰富遗址的自然景观文化属性。植物标本是可以讲述历史的文献,关键是对采集者的历史背景了解,对植物标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我们要穷尽特定地区的植物物种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科学答案。”

  通过对管埠200多种植物标本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发现野漆、乌桕、枫香树比较符合《红叶山村》画中所描述的场景。“如乌桕树标本,在由作者陈少卿先生采集的时候,树已经有8米高。这些标本都是在老虎冲附近采集。所以我初步判断这三种树种构成了许幸之先生的这幅画的物种。”

4

麦鹤云于1943年在管埠采集的植物标本。(省三师志愿者供图)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它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其波澜之间隐藏着无数珍贵的细节。这些带有温度的细节,如同河中的烁烁闪光,虽然微小,却凝聚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精髓。考证并还原历史的细节,便是如同潜水者潜入河底,探寻那些被岁月遗忘的宝藏。

  阿瑞老师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多学科合作的方法。通过这种创新研究方法,我们在省档案馆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中,在粤北山水之间发掘出已经被遗忘,甚至是被误读的历史故事。这让现在的人们仍能深切感受到当年厚重的历史风云,以及这些艺术家们坎坷人生、杰出艺术创作。”

  阿瑞老师表示:“粤北抗战时期的教育历史与上海、广州、香港沦陷等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他发现,抗战时上海、广州沦陷,不少左翼文化人避难香港或重庆、桂林。香港失守后,部分左翼文化人辗转至粤北偏僻的乡村,继续教书育人。

5

  为了更准确地再现历史时空,阿瑞老师收集档案、书信、回忆录等大量史料,首次系统梳理出唐英伟、彭慧、洪深、许幸之等多位“左联”代表人物在粤北的年谱及在此期间诞生的文艺成果,在宏观层面构建起“左联”与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关联,从而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空白,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向与视角。

  学者们建议当地政府,经过科学的考证后,可以在大师们生活、学习过的场景,复植作品中描述、绘画的这些美丽植物,从而揭开历史的面纱,探寻被岁月掩埋的细节。届时,云沉风静,红叶灿然,旧事仿似刚才。现在的人们或能听到先师的呼吸,更真切感受他们忧国忧民的喜怒哀乐。

 

  纪念与缅怀:在粤北乡野中寻找“左联”星火

  3月2日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94周年,为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华南教育历史旧址活化利用,主题为《从多伦路到管埠村——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的文献展暨“左联”代表人物学术交流座谈会在乐昌市举行。

6

  广东省“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下乡服务)发起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凌锋,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黄斌,省政协副秘书长洪晓龙,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朱国鸣,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林晨,韶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少荣,韶关市政协主席胡海运,韶关学院党委书记孔云龙,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以下简称“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会长杜黎宏及“三师”志愿者代表、“左联”后人及学者出席活动。

  活动在坪石镇金鸡小学学生深情朗诵“左联”代表人物——许幸之的《走向自由祖国》声中拉开序幕。女高音歌唱家、广东省政协常委崔峥嵘现场演唱了由许幸之作词的名曲《铁蹄下的歌女》,深沉旋律流淌出爱国的热忱。

  与会者参观了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办学旧址)举办的《从多伦路到管埠村——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展览,重温抗战时期戏剧家洪深等“左联”代表人物在粤北坪石任教的历程,用进步文艺丰富青年学子生活,陪伴他们走上爱国救国道路的历史场景,并详细了解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运营、弘扬红色文化等情况。

7

  1940年8月至1945年1月,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在管埠村办学约五年。管埠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在战火中以诗为戈、以笔为矛的名师大家,一时间令这个偏僻的粤北小村群星荟萃,学术成果“井喷”。

 

  历史不容忘却:“列车在坪石停车十分钟,母亲执意下车”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主持此次学术交流活动。许幸之后人、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图书馆原馆长许国庆,上海市虹口区文物遗址史料馆副研究馆员俞宽宏,著名导演张前,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原副研究馆员王坚,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蔡涛,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谢筱珣、文学院林磊等专家学者参与交流。

8

  “1968年,我母亲带我弟弟回广州探亲。当时我们途经京广铁路坪石站时,车停了十多分钟。母亲说一定要下到站台看一下。她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告诉我们,父母亲就是在这里结婚的,当时父亲在中山大学任教。”第一次踏足管埠的许国庆回忆往事仍难掩激动之情。

9

  “父亲在坪石有两大收获,一个是和马思聪结识为好友,他们在林间小道漫步,谈音乐、诗歌与戏剧;另一个是认识了我母亲,他们在1944年举行婚礼。”活动中,许国庆从许幸之在中华艺术大学执教绘画科、加入“左联”的经历讲起,梳理许幸之在中山大学的执教生涯。许幸之曾在此参与排演戏剧《妙峰山》《寄生草》《戏剧春秋》,并发表大量诗歌、散文、小说。

  洪深之女洪钤,唐英伟的侄女唐玲玲也对活动致信。洪钤在信中写道:“我是1941年父亲在中山大学任职时,在广东坪石出生的,那是我此生‘心往之’的地方。”她认为,举办此次活动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珍惜,很有意义。

  唐玲玲则表示,广东曾有众多学校在烽火中坚持办学,此次活动能把这段震撼人心的历史挖掘且讲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前辈的故事。

 

  同根同源:坪石是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文化记忆

  抗战时期,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内迁粤北乐昌坪石,岭南大学、培正培道中学等一大批当时知名中高等学校也纷纷迁抵粤北,艰难办学、赓续教育火种,书写了传奇激荡的华南、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

10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它们犹如一座座坚韧的文化堡垒,矗立在岭南。它们不仅仅是一所所学校,更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战火中的道路,引领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在这里,学问与信仰交织,理想与现实碰撞,铸就了无数英才的辉煌人生。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历史,尊重历史原貌与场景;立足乡村振兴发展,明确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是鲜活的思政课堂、统一战线的教育基地及中国乃至世界学科史的溯源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已成为我省推进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如今,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已经完成了坪石老街中山大学校本部纪念园、三星坪中山大学工学院纪念地、铁岭中山大学文学院纪念地、长尾洞培联中学纪念地一期等项目建设。亚南书舍、《资本论》与中国经济教育历史陈列馆、定友图书馆、管埠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历史陈列馆、中师剧场已开馆对外开放。

11

  据统计,坪石基地接待来自包括粤港澳及国际游客在内的研学者逾30万人次。“华南研学”成为广东文化建设的独特名片,是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的文化见证。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