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裕祠位于钱岗古村,坐北向南,庄严古朴。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与北京故宫同年兴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全国唯一一座有五次重修年代记载的祠堂。
广裕祠是陆氏孟尝公在永乐二年(1404年)自舍宅田地选一块方正地块,由曾孙聚平、广平、原英、凤鸾、积忠、积善等人会众同心协力,于永乐四年(1406年)十一月壬寅日开工建设。
祠堂前面有宽阔的广场,占地300多平方米。地面用山石铺平,高高的八字形砖砌照壁环抱着广场。祠堂庄严肃穆,屋脊塑有宝珠、鳌鱼、燕尾等图案。
陆氏广裕宗祠
祠堂大门横批上书写着“陆氏广裕宗祠”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大门两边镌刻着一副对联:“诗书开越,忠孝传家”。上联指的是西汉时陆贾说服南越王赵佗归汉,下联说的是南宋末丞相陆秀夫精忠报国。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两段与陆氏相关的历史以及陆姓家族的丰功伟业,族人一直以此为荣。
祠堂建筑面积为816平方米,共三进,进深44.2米,每进均有天井相隔。两侧回廊走道名为“四水归堂”,三进(即前厅、中堂、后堂)从外观上看均为悬山顶式建筑,屋面布碌筒板瓦,灰塑屋脊,素胎勾头滴水。堂内雕梁画栋,精雕木刻,有松鹤花鸟等雕刻工艺。中堂各处挂有各朝代进士、举人、贡生等牌匾。最有价值的是在房顶脊梁上刻有各朝代重修的确切时间。前厅正梁刻有阳文(凸字)“大清嘉庆十二年重修”(1807年)、中堂大梁刻有“大明嘉靖三十二年重修”(1553年)、后堂大梁刻有“大清康熙六年重修”(1669年)等字样。中堂还挂着一块非常珍贵的牌匾“广裕名宗”,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化知县桂林侯公题赠。左侧后墙镶着一块石牌,记载明崇祯年间,陆氏子孙捐资修建祠堂的序文及捐资者芳名。
后堂是整个祠堂的重点,堂中间建有一个神座,供奉着陆氏先祖——南宋末相陆秀夫子嗣陆从兴和陆广裕的牌位。神座前是一张摆放各种瓜果、祭品的供桌。神座东侧挂有陆贾画像,西侧挂有陆秀夫画像,供拜祭者瞻仰。在中堂和后堂的木柱上到处刻着颂扬陆贾和陆秀夫功绩的对联,如“宋代诗文开百粤,南朝志节亘三忠”“掉三寸舌能胜百万兵戈开越说佗归汉室,挺一孤身独操完全气节溺江负主仰崖门”等。陆氏后人把先祖的事迹镌刻在对联的字里行间,教育后辈不忘祖先的忠烈铮骨。
南宋爱国名将陆秀夫遗像
广裕祠被文史专家认为是“中国从明朝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断代史”,是“岭南建筑历史的一把标尺”,是“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
广裕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化市及太平镇政府非常重视,拨款重修。最近的一次重修是在华南理工大学陆元鼎教授的指导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的。广裕祠现已基本恢复原貌,以当年的雄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广裕祠曾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它同时也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注:本文整理自《驿路探骊 发现南粤古驿道(从化太平卷)》。
(南粤古驿道网所刊文章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