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这处小众古村,寻古搜奇好去处,快收藏
2024-01-03 下午 03:0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阳江日报”   
分享

  假期玩得怎么样?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条隐藏宝藏古村,快快收藏,秋高气爽时去探访!

1

  在阳江阳东区大八镇东北部刘三尖的山脚下,隐藏着一个古村——大木行村。该村为简姓村民于清乾隆五年( 1740年)建,至今逾280年。

  村子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溪水绕村而过。村子周边山岭迭涌,绿树葱茏,背后又有海拔高650多米的刘三尖。村子与大山、绿树和谐相处,绿树掩映,鸡犬相闻,是一个难得的游山玩水、赏玩古村、寻古搜奇好去处。

  出城区,经塘坪镇,过茅塘村,转512乡道,至怀安村,拐向东面的一条岔道,乡道在连绵大山上蜿蜒,尽头没入一片由高大婆娑的榄树、荔枝、龙眼、榕树等组成的树林。

2

  树林后面,坐东向西的大木行村便如一块烙印烙刻在山坡上,刻在铺天盖地的绿色中。在树林中爬过一段坡路,迎面是大木行村的门楼。

  大木行村

3

  门楼通道连通一条直巷,径贯村中,过4座民居后,与村子那条南北横贯的横巷“十”字交叉。

  民居布局巧妙智慧

  建在偏远大山中的大木行村,民居的布局,巧妙而智慧:全村的民居,被东西走向、贯穿村子的5条直巷分隔成6列,每列有房子8座,一条南北走向、贯穿村子的横巷从村子中间穿过,与5条直巷“十”字交叉,将村子分隔成前后两部分,前后部分每一列的民居分别都是4座。偌大的一个村子,只设有一条横巷,大木行村布局可谓别具一格。而这条横巷既是村子前后两部分的界巷,也是村民进出村子的主要通道。村民进出村子,主要有三个出口,分别是横巷两头的南、北闸口,和村子门楼出口。

  村子民居都是两间一厅两廊一天井的合院结构,120平方米左右,对着直巷向南或向北开门。村民回家,都是从直巷进入,直巷里的一个个或向左或向右的门口,通向一个个各自独立的小家。这些一座座的小家,每4座成一列,前低后高,首尾相接连成一个相连紧密的整体。巷道横行竖直,不管是那条唯一的南北贯穿村子的横巷,还是那5条东西贯穿村子的直巷,巷子悠长,但不曲折、不幽深。

  村民全部姓简的、古老的大木行村是一部简氏村民在这块土地生存生活奋斗的历史。

  当地村民说,清乾隆五年( 1740年) ,原先居住在周享村的简氏先人,因为当地频发水灾,瘟疫也不时发生,生存、生活非常困难。为避水灾、瘟疫,简氏先人简洪、简清、简荣带领族人迁徙至此,立村开基。

  在当地,还流传一个关于简氏村民分散迁徙的凄美传说:为了让后世子孙问祖寻宗有据,曾把家中一个竹米筒破解成五份,兄弟5人各执一份。然而,其余兄弟离散,至今无法寻踪。

  在落后的农耕年代,村落选址一般是选择自然条件好、利于生产、便于生活的地方。大木行村简氏的先人在山坡上立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建民居,稳固,易排水;村子地处偏远,周边人烟少,可阻隔瘟疫的传播;村子周边绵延着缓坡,且有溪水在村边流过,有利于开垦种植发展生产……由此可见,简氏先人选择在偏远的大山脚下立村开基,实是明智之举。

4

  面对渺无人烟的荒山野岭,简氏先人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在山坡上,砍掉高大茂密的树木,开建民居。村子四周用大石筑成3米高的围墙,防贼防野兽。在近水源的地方砍掉树木,垦荒开地造田。那些被砍下来的树木,成为村民建房筑路的材料,大大地解决了迁徙至此开基村民的实际困难。村民感恩,取村名大木行。大木行村开基后,得天独厚的生产生活条件,让村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开枝散叶。村民又感恩,村子再添名安乐村。

5

  当你走进村前那片高大婆娑的榄树、龙眼、荔枝和榕树形成的树林,在享受着养眼养心翠绿的同时,你会惊异不已:这片树林,与散落在村子周边的那些大树,竟然有30多棵都在100年以上,那棵树干嶙峋的龙眼树,树龄逾300年。众多粗壮、高大、嶙峋的古树集中出现在一条村子里,可想而知这条古村历史的厚重。当然,这片树林也毫不意外地成为村民闲暇的去处,下地收工回来,村民会聚在树荫下讨讨凉,说说当下的农时庄稼,掰掰山下的奇事趣闻。若是山风拂面的月夜,这里更是一个娱乐中心,大人在漫无边际聊天,小孩在这里追逐嬉戏。

6

  诚然,这些情景只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以后,村民陆续外迁。如今,村子只剩下10多人居住。曾经的热闹飘走了。村前这片树林,虽然淡了烟火味,却也添加了不少自然的韵味,翠绿如盖的枝叶、粗壮嶙峋的树干,总会让你禁不住靠近观看、抚摸、拍照,也能让你浮想联翩,感慨连连。

  树林后面,绿树掩映着门楼。灰白色的门楼呈三间开面,中间通道带两厢房。中间通道的外立门口呈圆拱形,两边巧立罗马圆柱。过外门后横一条风雨廊,贯通两侧的厢房前面。门楼通道呈方形,与圆拱形外立门形成层次分明的外圆里方。门楼屋顶上,正中缀着金光闪闪的五角星和两只和平鸽。门楼虽然仅有一层,但依然显出不凡气派。

  门楼通道连接村子的第一条直巷。进入直巷,走过4座房子,便到了村子那条别具一格的横巷。横巷是村中一条最宽阔的巷道,连通着村子的5条直巷,是村民进出村子的主要通道。横巷的两侧,分别是村子前面部分民居的后面和后面部分民居的前面。虽然,民居的墙壁斑驳不已,弥漫着岁月的痕迹,石块铺就的巷道也凹凸不平,沉淀着时间的结石,然而,漫步在横巷上,你会惊喜地发现,已历280多年风雨、烟火味已淡薄的古村,横行竖直的巷道将民居块状整齐分隔,既显示村民的和睦团结,又让村容直观明了简洁,充满着现代感。而通过横巷南北口,直接窥看村子外面的山坡树林,又会额外给人添一抹惊喜。

7

  沿着横巷南行,爬上一个小坡,一个危立的山门把关,将村内和村外果断分隔。当年,这个以石为门框,设横弄(木加弄)威严的山门(闸口),如今,石门框虽然还在,山门也依然屹立,但是,山门垒着的石块危若垒卵,连接的围墙一边也已坍塌,尽显破败残旧,岁月的无情,让人只要瞄上一眼,心中便会沧桑无限。跨出山门,站在已废弃的晒场上,立于村子西南角、4层约12米高的碉楼赫然入目。碉楼墙上,不少墙面的砂浆已脱落,砌石暴露,几枝植物爬上的外墙,斑驳陆离。这座建于1937年的碉楼,同时把守着山门和村子的门楼。而沿着横巷北行,出口也是一个庄重的闸口。闸口旁边也于1937年建设了一个两层约7米高的碉楼来把控。北闸口外,不远处是担水坑,过去,村民都是从此坑担水煮饭。居高临下,担水坑中的青草绿树以及演绎浩荡的绿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风景这边独好。其实,北闸口何止是风景独好, 1934年,北闸口旁边建起一间书房,全村小孩在这里读书。耕读传家,这是简氏村民在北闸口演绎别样的浪漫风流。

  而走进那一条条直巷,在古旧、斑驳的民居中穿行,似曾相识的屋檐,古旧、斑驳的门扉,都可以满足你对古村古民居的想象,偶尔也能让你怦然心动,引你遐想,仿佛,只要你推门而入,说不定会邂逅一段往昔的时光,偶遇一个秀色可餐的烟火故事。

  大木行古村,民居不显得高大独特,也不是岭南那种典型的“锅耳屋”;村子里没有狭长、曲折、幽静的深巷,民居的屋顶、屋檐、门头、门扉等,也少见精美的砖雕、灰雕、石雕、木雕。然而,村子的布局设计匠心,村子民居错落整齐,深藏大山的青草绿树之中,炫耀着一种别有风味的古色古香,惹人迷恋:探玩古村、古民居,赏游青山绿水,寻幽觅野搜奇,是一个来了不后悔,不来肯定会后悔的古村。

 

  (原文发布于“阳江日报”,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