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县久安背翰林祠:文气清扬的千年古村
2024-06-28 上午 11:06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百家号“今日永州”   
分享

1

宁远县久安背翰林祠。(资料图)

  跟朋友去九嶷山舜帝陵,途经宁远县湾井镇久安背村,忍不住驻足探访,被这个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所震撼。这里山势逶迤,山峦莽莽,连绵不断。信步入村,但见房子大多青砖黑瓦,古香古色,让人仿佛穿越到了书香中的世界。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村内有燕子岩、赛井岩、七林岩、水麻头等9个岩洞,而均吸纳村背小溪,故名九岩背。久而久之,便叫成了久安背。这个村与附近的下灌村、东安头村、田心村等有关联,均为南齐大将军李道辨的后裔。而村中的翰林祠,则是为纪念宋代进士太常博士李世南而建。

  李世南(公元971~1043),字唐卿。检宋史,无传。现各种资料称,李世南初授长沙县尉,迁全州军事判官,又转韶州(今广东韶关),调任衡州(今衡阳市)知府,任期满后,升任福建巡抚,总理沿海盐课。不久,奉诏入朝,先后授大理寺评事、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大理寺丞正衔。又说李世南文采风流,少年得志,是苏东坡同时代画家,擅长山水画。对此,本人持怀疑态度。

  按道理,官至巡抚、太常博士、大理寺丞这样的人,应该有传。检索典籍,唯《湖广通志》称“李世南,宁远人,博士。”似乎吻合。而画家李世南,《画继》称“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人,明经及第,终大理寺。”其他文献也说是安肃人。或许,二者各有其人。不管怎样,久安背出过李世南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有翰林祠为证。

  翰林祠由牌坊与坊后的翰林祠组成,漫步其间,我心里感到无比震撼。恍惚间,便看见宋代李世南在此大兴土木,但只建了下座三厅。明代,建祠前木牌坊。清同治三年(公元1763)、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建上座二厅,现存的五进建筑格局,占地1856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坊前有月台及半月形池塘,池塘的作用是消防蓄水,防范火灾。

  牌坊为四柱三楼式,全木结构,主楼为庑殿顶单檐,主楼檐下均饰有八层如意连体斗拱,两翼楼檐下饰七层如意连体斗拱,坊楼宽14.5米、深4.5米、高16米,牌坊横坊上饰有飞禽走兽木雕,主楼背上饰宝瓶及鳌鱼吻,置镂空背窗,牌坊以穿斗梁架与李氏宗祠大门相连,祠门后有戏台、天井、前厅、中厅、后厅,现都保存完整。

  翰林祠大门共置三门,正中大门上方悬挂着“进士及第”木匾,两边侧门上,分别挂着“敦诗”“说礼”的木匾。“敦诗”“说礼”四字道出了久安背村人才辈出的原因,即“读书、尊礼”。这个村的祖训是:“敬君师、尊祖宗、孝父母、友兄弟、睦宗族、遵礼义、砺廉耻、课子孙。”最令人惊讶的是,牌坊门前立有圆雕石狮一对,左雄右雌。雌狮蹄护小狮,寓意子嗣昌盛。这对狮子表情有所不同,雄狮笑容可掬,雌狮温驯可爱,以手抚摸,如同抚摸猫咪,让人感到亲切。

  细细观察,我发现整个建筑以七十二根立地支柱为支撑,寓意儒学家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每个石墩上都有十二个小狮头,寓意师承重任,体现了这个村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木构架的梁坊上,有飞禽走兽木雕,构图精美。墙体上的壁画,虽饱经风霜雨雪,已有些残缺,但仍依稀可见。

  翰林祠是旌表古代科举制学人、地方名人的建筑物,是中国古代民间尊教重学的代表性建筑。其建筑规划兼容了公益性、文娱性。房屋设计采用“依地势逐步抬升式”格局,解决了古代建筑中采光、排水、通风等问题。建筑装饰中的木雕、石雕艺术致臻,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2013年3月5日,久安背翰林祠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文发布于百家号“今日永州”,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