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文昌桥拾遗:东门河上文昌桥,架起两岸千年事
2022-09-26 上午 12:07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新州知事”   
分享

  一条由南向北流的河流,孕育了兼容并蓄的古城新兴。一座有故事的文昌故桥,讲述了筠城的陈年往事。这里是新兴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载体……

  文昌桥,原名仁义桥、又叫东门桥,连接着县城水街和水东桥尾街,是新兴东接五邑,西连两阳、高雷廉乃至海南等地的重要交通枢纽,这座桥始建至今,历近千年时光,曾经发生了许多的故事……

1

  宋代以前,东门河并没有桥梁,人们只能靠摆渡或涉水过河,交通往来十分不便。一遇到雨季,河道水涨,两岸交通几近隔绝。不知从何时起,为了通行方便,有人修通了简易木桥,具体的时间已经不可考据,我们可以从宋人的诗句中略知一二。宋人蔡确有《新兴即事》诗,诗云:“仁义桥边杨柳斜,洗亭岗畔种桑麻……,诗中的“仁义桥”,即为文昌桥(东门桥),可知那时的东门河上,已经修建有桥梁。

  蔡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因为支持王安石变法以及“车盖亭诗案”,在1087年被贬谪到新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后,除了定时到新州府衙报到,总是感觉无所事事,所以喜欢到处溜达,看看地方风情、游览一下,1090年春天的一个午后,蔡确午觉后来到东门河边走走,看到仁义桥两岸杨柳依依,风光旖旎,犹如一幅天然的风情画卷,结合到新州其它的景点,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那时的仁义桥,构建得比较简单,遇到大的河道涨水,会被冲跨。日子很平静地过着,仁义桥也每天地迎来送往着过客。在蔡确宰相写下这首诗的数年后,一位奇人来到了这里,最后却永远倒在了这里。这位奇人叫巢谷,他是苏东坡最为忠实的粉丝,最好的发小。绍圣四年(1097),巢谷在四川家乡走路到惠州,打算看望心心念念的苏东坡。此时的苏东坡以老迈之身,由惠州再度被贬海南儋州。巢谷听闻,于是决定动身走路前往海南,希望见到心目中的偶像。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如此的不如人意。在新会的路上,巢谷被地方土著蛮贼偷走了身上的行装及盘缠,愁绪之际,听闻新州城过来的客人说,新州的官府缉查抓获了一土贼。巢谷又连忙赶到新州,欲追回盘缠。

  岂料世事无常,巢谷本来已经是七十有三的年纪,经此折腾,加之旅途劳顿,急着赶路,还受到瘴气的感染,当赶到东门河仁义桥头时,急火攻心,还没有进城,没有来得及看感受一下新州地土风情,便一病不起,最后竟然客死新州,苏东坡听闻,悲恸不已,写信委托新州地方长官代为妥善安排。最后,巢谷被暂时埋葬在桥东北边不远的鹤山岗上。苏澈在《巢谷传》中对此进行了记述……

  那时的仁义桥还只是简易的木桥,与周围环境很是相配,与周边的风光也融洽,要不就那位蔡确宰相也不会为之吟咏了。然而,意境虽然不错,那道木桥始终是不太牢固,时常被水冲毁,这样的情形还发生过多次。如在宋绍兴辛巳(1161年)年,时任州守的王焕章又进行了一次重修;在宋淳熙十年(1183年),换了新任的州守王兑,也只是重修木桥。直至嘉定十四年(1221年),才改用石头筑砌桥梁,但没有多久,由于修筑时没有打好基础,基础不稳固而使桥梁崩毁。

2

  之后一段时期,仁义桥一直没有修复,直到改朝换代之后的元朝元统三年(1335年)三月,蒙古色目人薛里吉思来到新州任职达鲁花赤(掌握地方行政和军事实权,地方最高长官),这位曾经入祀名宦,主修过新兴历史上首部地方志《新州志》的新州州尹,看到众人苦于无桥渡河,立即下令在原址新建木桥,复名为“仁义桥”。不久,木桥又被冲毁。

  文昌故桥在冲毁复建,建好又被冲毁中重复,这样总不是办法。直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王民顺在考察民意时,了解并深知木桥不坚固,隔不多久会被水冲崩,于是派人在仁义桥原址上进行勘察,定出方案,修筑了一座比以前的木桥更大、更坚固的木石结合桥梁。为确保新建的桥梁能够经久耐用,工匠们采用了南海西樵山产的红砂岩石作为桥墩材料,在河上一共建起了十个石桥墩,每个桥墩呈鲤鱼嘴状,以利于水流通过,每两个桥墩之间架起数根木梁,再铺上长木板,以增强桥的坚固性。同时在桥的两端各建起一座风雨亭,并在桥中间建起一座神阁,用以祭祀神灵。新建成的大桥,更名为文昌桥,取文运昌隆之意。地方志这样描述它:“计画周悉,规模雄壮,稳然若跨长虹,过者如履坦途,无复昔日覆溺患”,“更名文昌,谓风气完而文运昌也”。

3

4

5

  据说文昌桥修好后,也的确起到文运昌隆之效,一改当时州县内科举功名不振的局面。以往新州的学子一直都有不俗的表现,明代永乐年间,还曾经出了陈鼎、严贞、张聪“同科三进士”功名,一直都是文运昌隆的,此事一直被传为佳话。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有人说是北边的小稳尖被风水佬打了童子桩,又有人说某府城人妒忌新州出人才,故意在新兴江口布下风水局,两边各建筑一座塔,以锁水口,防止新兴人出类拔萃。因此,新州邑内科举功名似乎有些停滞不前了。
  风水一说自有其缘由。而这座桥由于质量好,用了好长一段时间。到了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知县沈宝善改用长石条架在桥墩之间作桥面,每两座桥墩用十条石条,全桥共用99条长条石铺筑,这让本已气势如虹的文昌桥更显辉煌壮观。皓月当空之时,昌桥上游天露水与卢溪合流处,会形成宽阔的河面,河面上波光粼粼,在月光的影照下,景色十分迷人,人们在河边或登桥欣赏“昌桥夜月”的美景,别有一番风情。这样的美景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吟咏,清朝诗人苏炎兴有《昌桥夜月》诗:东门街外石桥梁,月照河滩两岸光。数点云飞高第塔,千声鹤叫峡山岗。楼台佳丽推江左,花柳纷飞胜洛阳。一叶扁舟何处饮,鲤鱼嘴下水风凉。

6

7

  这座桥就这样存在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兴文昌桥发挥着沟通新兴县城东西两岸,乃至新兴西部通往粤西阳春、高州、信宜及海南地区与东部通往珠三角、高明、五邑地区最为便捷的通道。      

  历史风云变幻之际,与这座桥关联的事情有很多,有山中匪盗由此经过,攻陷县城,烧杀掳掠,有少数民族与官府产生冲突,由此攻伐县城。比较大的事件是发生在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一位住在新州东北云斛山,名叫岑探的人,聚合了数百人,由府城东门仁义桥进入,与官府对峙,酿成了 一桩震动朝野的大事,史称“岑探起义”。此事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哲宗纪》中有述:“元祐元年,广州岑探率群党四五千人围新州。”南宋实录修撰官王称在纪传体北宋史《东都事略》中有此事件的记载;苏轼《东坡集》卷55,黄庭坚《山谷集》卷31,郭祥正撰《青山集》及记述宋代广州知州蒋之奇的《蒋之奇传》也有记述……

8

9

10

  最近发生的一次事件是解放新兴的战斗中,这座桥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1949年,南下的解放军在解放了广州、肇庆等地之后,于10月19日晚上11时到达水东村东门桥后准备过桥,踞守在桥西碉堡内的国军及地方武装以火力阻击;解放军则派出突击队,趁着夜色,以桥墩作掩护,从桥底下涉水靠近桥头堡,攻破桥头堡后突入县城,解放了新兴……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使文昌桥能够通行汽车,地方政府在石桥桥面上铺设巨杉,再铺上沙石三合土,并在桥的两边设置人行道。上世纪70年代中期,文昌桥被确认为危桥,不再通行汽车,当地政府在河下游200米处新建了一座混凝土桥,沿用“东门桥”桥名。东门大桥通车后,文昌桥被彻底地拆毁,原来的“鲤鱼嘴”桥墩不复存在,昔日的“昌桥夜月”也已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

11

  上世纪60年代,新兴江上的轮船还可以航行至东门昌桥下的码头,也就是现在的水街口,人们在岸边的台阶、石桥上乘凉,孩童经常在桥下“鲤鱼嘴”附近游泳、捉鱼。河上火轮、机帆船穿梭,水东村沿岸是一大片银白的细沙滩,成为东门河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七十年代的改河运动,整个大南河及东门河的河道被裁直,人为地改变了大自然经历千万年自然形成的流向。在老一辈新兴人的记忆里,东门河曾经有着清澈的河水,细腻的河沙,岸边有青青的翠竹,有些地方生长着大棵的“水臃树”,是一条风景优美的河流。 直到20多年前,新兴江的河水还是很清沏、透明的,沙白水清,两岸翠竹田园,一派美好的画图,依然是很多新兴人游泳、玩乐的地方。记忆中的昌桥清清河水、沙白水清,游鱼成群……

12

  一座城市何以称之为古城,新兴何以称千年古县?正是因为有众多的历史古迹、人文故事积淀成就的。文昌桥曾经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经历风雨的洗礼,在历史变迁中又消失了。这是一座有着特定历史文化的标致性建筑,曾经希望有一天这座老桥能够得以修复,这个愿望正在实现之中。

  目前,一座新的文昌桥正在构建之中,方案所见,这是一座仿唐宋风格的风雨廊桥建筑。这座桥或许与原来的建构相去远了些,对于历史建筑的具体修缮,没有停留在“修旧如旧”的表象,而是从建筑个体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为核心,增强建筑的历史文化辨识度,探索体现遗产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细节多样性、人文色彩丰富性的方式进行修复。

13

14

  若干时日,唐宋风韵的文昌桥建好,沿河两岸传统风格建筑的两岸立面交相辉映,古诗词中的“仁义桥边杨柳斜”,以及《昌桥月色》中的美景,与水街、庙街,再加上旧城内街各式地方传统特色美食、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展示等业态的依存,置身其间,古韵重现,让人恍若穿越了历史,这个感觉,很好!这个梦境,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新州知事”,作者为甘培旭,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