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老城市的复兴与重塑(下) 广州传统中轴线北京路步行街城市微更新
2024-06-03 上午 10:34   作者:王河、张伟、陈蕾、吴楚霖   
分享

4 设计策略——微更新,微改造

  历史建筑、传统街巷等历史文化遗存通过彼此叠加、影响、交融、沉淀的方式形成了北京路特有的历史文脉。西方“城市更新”运动实践证明,“大拆大建”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化解和减少社会矛盾,适应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

4.1.街巷尺度——城市路径重塑

  街巷作为居民城市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间,调整着街区的形式、结构和舒适度。北京路历史街区是经过千百年的沉淀,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肌理、尺度关系,这些是维系历史记忆的重要纽带。基于此,城市的微更新改造应从适应“人”的尺度入手。

  宏观层面,对于北京路肌理的修复不是体现在总图上的“拆与建”,而是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商业”体验路径,让游客在整个游憩过程中享受历史文化街区带来的丰富的情感体验。自2001年北京路全面实施步行开始,北京路的可参与性大大增加了街区的连续性与安全性[9]。但由于地铁一号线横贯北京路中段,在中山五路与北京路的交接口形成了北京北和北京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城市空间格局,出现了北京北人流罕至、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更造成了历史文化界面的分裂、街道线性空间的阻隔以及商业业态的离散。新的更新策略将中山四路与北京路交接的十字路口及其南北延伸段下方构建千年古道地下体验空间(图2-4),不仅疏通了北京路的城市路径,同时增加了文化旅游的节点。

1

图2千年古道穿越方案链接了北京北路和北京中路的空间路径

2

图3千年古道穿越地下空间室内场景方案

3

图4 千年古道穿越方案剖面图

  微观层面,北京路因其丰富的历史遗存、景观特色、街头小品,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空间节点进行梳理,重点打造财厅前广场、千年古道、铜壶滴漏、美食花街等景观节点,强化路径可识别性与可参与性。充分发挥人与空间的直接性联结优势,从空间的细腻性、丰富性、持续性等方面入手。作为北京路路径设计的北端起点,财厅前广场作为空间节点有机串联了北京北骑楼街区,激活了南粤王宫署遗址西南门等多个空间节点。

  修整千年古道、更新“清代广州城坊”观赏装置,增强了历史文化遗迹的观赏性(图5);重构铜壶滴漏景观节点,增强了景观节点的可参与性(图6);营设惠福路美食花街文化路径,提升了街区文化体验;在设置城市家具及夜景灯光营造,丰富了街区空间场景与游憩体验(图7)。梳理空间路径,使原本分散、拥挤的空间格局链接成串;增加街区活跃元,形成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叙事性;注入历史文化因子,体现出人文关怀(图8-9)。

4

图5 千年古道“清代广州城坊”空间节点改造 

5

图6千年计时器“铜壶滴漏”空间节点改造

6

图7整体空间场景更新后的北京路

7

图8改造后的北京中路更富有活力

8

图9改造后的北京中路商业氛围更加浓厚

4.2.适度改造——建筑界面更新

  北京北以岭南地域特色的骑楼为载体,不同的建筑元素之间通过穿插、进退、高低、开合等关系构成复杂而又丰富的空间界面。民国时期,在民国政府政令下,北京路的建筑界面设计是在法令的可控范围内,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大环境影响,原有的城市界面已无法满足功能需求。出现了街道中的使用者对空间界面根据个人偏好等非理性因素形成的自组织面貌,这种自生长的模式往往缺乏整体性考虑,使用者仅关注自身或相邻商家的立面形象,最终造成建筑界面的无序化。在尊重原有历史记忆的语境下,通过微更新的手法对建筑界面进行全面整饬,使之具有有序列感、有观赏感、有识别性的场所精神内涵。

  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现状建筑片段进行提取,凝练民众自组织建设过程形成的优秀建筑元素,摒弃糟粕,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建筑的真实面貌。历史街道的更新不是简简单单的仿古,而应让历史建筑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9]。岭南骑楼特色的北京北路步行街是本次建筑立面改造的重要区域,对北京北段最具地域特色的骑楼建筑进行整饬。遵循“修旧如新”的原则,尊重现状建筑风格,恢复建筑原有构成比例,分析街区色彩构成,形成主色和辅色色谱,对个别现状较差的建筑进行色彩协调(图10)。各历史时段的场所精神与历史记忆以在各个阶段的建构筑物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建筑型制、符号、材料、色彩通过彼此依存得以存在、体现,在建筑界面上记录着街区历史变迁和呼唤着广府文化城市记忆(图11)。

  在现代性元素介入历史街区改造饱受质疑的今天,北京路作为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任何大刀阔斧的尝试都面临巨大的风险和压力。采用微更新的策略对北京路进行适度改造无疑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9

22

图10 北京北骑楼建筑更新改造控制

10

(a)改造前

11

(b)改造后

图11 北京北骑楼街区更新改造前后对比

4.3.修复力度——公众权益还原

  北京路最初是为满足古代衙署官僚消费需要而设立,如今,中外名店林立,五湖四海游客云集,已成为名城广州的一个缩影,具有集旅游、商业活动等为一体的“城市客厅”的公众服务职能。但随着城市发展和历史因素堆集,街巷空间不再连续成线、基础设施不足、景观参与性差、城市界面空间封闭、传统街巷衰败等消极因素剥夺着民众对公共利益共享的权益。

  根据北京路的特点,涉及到步行街的利益群体分为:行政管理部门、商家、商会、业主、租赁权人、社会团体、政府基层职能管理部门、街道社区管理人员以及消费者游客等。面对复杂微妙的社会组织关系,在更新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

  大佛寺北广场城市客厅营造中,部分建筑因涉及产权所有人分散,长年旅居海外等问题,导致城市更新成本高、难度大。在最终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了折中的方案,不拆除建筑,采用建筑立面微改造的策略。通过拆除大佛寺围墙、广百百货钟楼,同时进行外墙整饰、更换铺装、增设景观装置等,在公众需求、商业述求与宗教文化的长期互动中重新构建新的逻辑关系,在大佛寺与广百百货之间形成了一个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西湖广场(图12~14)。由政府出资对北京路历史街区进行整饬更新,使公众权益得到最大的保障。设计几乎不涉及私房拆建,而是在公共区域采用微改造的手段实现公众权益的最大化。

12

图12 大佛寺北广场改造方案

13

图13 大佛寺北广场夜景

14

图14 大佛寺北广场承载着城市客厅的功能

  大佛寺座落于广州市北京路商业区中心地带——广百大厦正南。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年),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应天上二十八宿之数,在羊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建七间佛寺,合称“南汉二十八寺”。随着岁月的迁移、朝代的更迭,原先的“二十八寺”大多已钟停鼓息,已无可稽查;惟此一脉历尽劫波而不泯,流传至今,尤沧桑可考。

       新藏寺兴盛了数百年,至宋代曾一度荒废。元朝入主后,在原寺旧址重建殿宇,易名福田庵,香火得以延续。明代再度大规模扩建,东起双门底下街(后永汉街,今北京路),西至龙藏街,南接寺前街(今惠福东路),北达西湖街(今西湖路),尽入版图,寺院更名为龙藏寺,从此奠定了广州“五大丛林”之一的地位。

15

图15大佛寺毗卢殿

16

图16大佛寺千年大雄宝殿修复图纸(作者自绘)

17

图17大雄宝殿传统工艺美术修复图纸(作者自绘)

18

 图18大雄宝殿传统工艺美术修复图纸(作者自绘)

19

图19大佛寺毗卢殿南立面图纸(作者自绘)

20

图20大佛寺毗卢殿北立面图纸(作者自绘)

21

图21大佛寺毗卢殿东立面、西立面图纸(作者自绘)

 

5 结论

  历史文化街区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演变形成的,街区中的各个要素并非同一时段形成,而是不同时期的要素积聚而成。更新改造过程中,尊重既有的城市空间和历史环境,保留原有的空间组织,满足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应关注当下的生活需求,不能一味地修旧如旧;以整体的空间视野正确对待历史街区各个时期的街区风貌,将自然、文化、人文因素考虑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当中,最大限度的满足原真性与完整性。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更新应当兼顾各方利益并且是多方共同参与努力的结果;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区域,其承载着重要的商业文化、社会职能,涉及的群体多元复杂,权衡各方利益成为历史文化街区能否推行的重要前提。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管理任重道远,城市品质万象更新。作为近年来变革时期为实现城市空间环境发展的整体发展目标的工作策略,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策略以发展的眼光发掘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在有效保留历史与集体记忆,温和地处理着不同语境下的诉求的同时,更赋予更新对象新的时代定义。

 

  图表来源:

  图1: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提供

  图2、3、4:华南理工大学提供

  图5、9、11、15:作者拍摄

  图6、7、8、13、14:广州大学王艮拍摄

  图10、: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

  图12、16、17、18、19、20、21:作者自绘

  表1:作者编制

 

  参考文献:

  [1]陈明. 岭南名街北京路[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3-7.

  [2]徐苏宁.城市大事件与城市发展[J].城市建筑,2010(02):6-8.

  [3]张伟、赵向标、汪守军. 商业街运营与管理的策划运作[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74-83.

  [4]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编纂委员会.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1949- 2005)下卷[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840.

  [5]陈建华. 广州年鉴[M]. 广州:广州年鉴社出版, 1983~2016.

  [6]胡敏,郑文良,王军,许龙,陶诗琦.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制度设立的意义与当前要务[J].城市规划,2016,40(11):30-37+48.

  [7]周作恒.广州三个全市性商业中心的形成[J].广州研究,1984(01):46.

  [8]林冲.广州近代骑楼发展考[J].华中建筑,2005(S1):114-116.

  [9]林琳,陈洋. 广州中心商业区步行系统构建研究[J].建筑学报,2006,01:22-25.

 

  作者简介:

  1王河,博士/博导;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院副院长,清华珠三角研究院跨媒体智能与类脑机器人技术研发中心首席艺术科学家,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粤工匠技能大师王河院士工作室创始人,岭南建筑家。2023年12月获推荐诺贝尔物理奖提名, 2023年7月获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公益行动贡献人物奖;以及先后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共8项。国家“十·五”重点出版计划1项、广东重大攻关课题1项、广州市哲学社会规划智库课题1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00篇。设计作品入编《影响广州设计二十年二十人》、《广东土木建筑年鉴2008》、《广东土木建筑年鉴2010》、《广东设计四十年》、《广东设计三十年》、《中国二十年二十大知名设计团队》、《VERS0EST.一- CHINESEARCHITECTURAL LANDSCAPE2011》(出版地意大利)等15本专辑。三部专著《岭南建筑新语》、《岭南建筑学派》、《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一部合著《岭南建筑传统技艺》。目前正在出版两部新书《基于公共卫生应对的健康设计概念》、《汉字建筑学》。

  2张伟,建筑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广东省装配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3陈蕾,高级工程师、广州安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4 吴楚霖,建筑学硕士,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相关阅读:

  推进老城市的复兴与重塑(上)——广州传统中轴线北京路步行街城市微更新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