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学发公祠:中西融汇展现古驿道文化传承之道
2020-09-14 上午 10:05   作者:南粤古驿道网 熊灿坚   
分享

  古驿道是古代的“高速公路”,不仅连接着中原与岭南,而且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在商贸发展、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在这些古驿道沿线仍然能发掘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或展现着古老的传统、或展现着商贸的来往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位于清远市阳山县的学发公祠就是其中的典型。

1

  如果说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商贸往来之路,那么,近代华侨下南洋便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某种意义上的延续。学发公祠是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为纪念先父朱学发,于1932年建造,历时3年,于1935年基本落成。这座占地面积10941.4平方米的“广东布达拉宫”,不仅展现阳山当地的连阳文化,而且融合了客家围龙屋建筑形制、广府建筑的特点,以及巴洛克、伊斯兰等西式建筑的精髓,体现着北通中原南连海上丝绸之路的南粤古驿道文化交流和融合。

2

3

  学发公祠前排楼房为三进式结构的客家围龙屋式建筑,黑瓦尖顶,白灰塑墙,楼亭仓舍,左右对称,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庄严有序的特点。后排为一座四层高楼,仿如一座欧洲贵族庄园,体现着西式的建筑风格。

4

  游走在学发公祠,你会发现这座建筑在文化融合方面不仅仅体现在主体建筑结构上,还体现在众多细节上。

5

  像葫芦形的通风孔在学发公祠随处可见,但是却有着特别的意义:“葫芦”的连阳口音读作“fu lu”,可通谐音“福禄”,所以葫芦形的通风孔寓意着福禄,在一些保留完好的墙上,还会看到蝙蝠翅膀的图案,蝙蝠的“蝠”字可以通“福”的谐音,也寓意着福气。而葫芦在阳山当地还寓意着长寿,因此,这样别致的通风孔,展现出连阳文化世代追求福禄寿三全的愿景。

6

  广府建筑常见的镬耳墙,墙上的图案又融合了连阳文化:蝙蝠寓意着福起,蝙蝠下面是莲花托,寓意品德高尚,再下面是金钱串,寓意盆满钵满,整体叫福鼠吊金钱,寓意主人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7

  学发公祠的窗檐大多采用了巴洛克风格浮雕,而这些浮雕又融合岭南灰雕工艺,所雕刻的题材为石榴,寓意着多子,这样的窗檐既借鉴了西式建筑,又具有中式意蕴,巧妙至极!

  除了融合了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精髓,学发公祠也大量借鉴了伊斯兰建筑的审美特点,譬如后排的四层高楼就主要以伊斯兰宫殿建设风格为基础,包括屋顶的圆尖顶、穹隆拱门等建筑细节均体现伊斯兰元素。

8

图为伊斯兰宫殿顶建筑细节。

9

图为镬耳山墙与伊斯兰宫殿顶尖的融合。

10

11

  游走在学发公祠,一个个高耸的拱门构成了别样的伊斯兰风情,这样的拱门叫穹隆,有这种追求天人交流的寓意。看着一个个规整的穹隆,是否让你有种忽然穿越到“一千零一夜”里面的童话般感觉?是否让你想起“阿拉丁神灯”还有苏丹公主?

  学发公祠之所以杂糅了那么多的建筑风格,大抵是因为主持修建它的人朱海均是一位辗转海外的爱国华侨、商贾巨子。朱海均出生于清远阳山,青年时在家乡从事农作,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动乱,他被迫飘洋过海到马来西亚地摩埠锡矿当苦力,历经磨难,成为马来西亚地摩埠、金保埠工商业的巨子。出生在阳山、成长在岭南、发迹于海外,这样的人生阅历,让朱海均不仅保留着传统的文化基因,而且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

12

  从主楼中央进入大堂,你会发现天花板留了一个大大的四方口,往上一望,不仅是二楼,三楼、四楼的同样位置都留下了同样大小的四方口,这个四方口既不能采光,又不能通风,那是为了什么呢?据当地老人介绍,这是主楼的“电梯位”,原来计划安装电梯,遗憾的是,电梯材料运到的时候,国内就发生战乱了,所以电梯未能安装上去。

  而因为战乱未完工的,还有主楼两侧的保卫楼,楼顶均没有完成封顶。为什么没有完工呢?原来在1935年,抗战全面爆发,建筑材料都被卡在香港运不进来了,于是这两栋“秃顶”的建筑就这样留存至今。虽然因为抗战,学发公祠未能完成它的构造,却完成了延续华南教育星火的使命。1945年初,日寇进犯,黄埔中正学校迁至清远阳山,师生们抵达七拱圩,并以大禾岗村的学发公祠作为临时校舍,着手复课教学,设初一至高二5个级8个班,有学生200多人,如今,教育星火相传,这个黄埔中正学校成为现在广州六中的前身。

13

图为学发公祠两侧保卫楼楼顶。

14

图为广州六中办学旧址课室复原场景。

15

图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期间,不少家长带着小孩参观学发公祠,让这里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乐土。

  游走于学发公祠,你可以辗转于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穿越于传统与现代,聆听着它的历史故事,这座融合着中国传统、西方特色、工业文明的建筑展现着它的“魔幻”和传奇色彩,也见证着南粤古驿道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