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崇德:“故景新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书画展作品征集大赛
2021-11-24 上午 11:3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建筑学院党建园地”   
分享

1

  01、活动背景与目的

  云山苍苍,珠水泱泱。

  历史洪流浩荡奔腾,时代脉搏激昂跳动。正值建党百年与华南理工大学建校69周年之际,翘回首,华南理工大学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展前途,华工人在向前奔跑的同时,更需守初心寻根脉。

  筚路蓝缕,战地鸣歌。

  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因抗日战争曾短暂迁校韶关坪石。烽火下的坪石见证了华南理工大学师生们颠沛流离中的学术坚守,奔涌中的镇畔武水吟唱了华南理工大学师生们艰苦环境中的抗战信念。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不能扼杀教育延续和发展的生机。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与其他几所院校在坪石携手淬砺深耕。民族教育的“火种”曾在这里弦歌不辍、生长延绵。

  时光荏苒,峥嵘赓续。

  粤北坪石校址的故颜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新貌得以传承。为积极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提升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党员同志以及团员青年思想认识,深入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活化利用和品牌打造,建筑学院党委特筹备于12月11日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书开展学史崇德——“故景新墨”书画展活动,在此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全体师生及校友征集以“故景新墨”为主题的书画篆刻作品。

  02、活动主题

  学史崇德——“故景新墨”

  03、活动形式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书画展作品征集大赛

  04、活动说明

  活动时间

  2021年11月24日—2021年12月1日20:00

  活动对象 

  面向华工建筑学院全体师生及校友

  作品征集说明

  1)本次作品征集需在大家充分学习党史校史的基础上(文末附相关历史资料),鼓励大家通过书画篆刻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要求主题鲜明,立意新颖。

  2)所征集作品分为绘画、书法、篆刻和海报四类表现形式,同一投稿人投稿类型、数目不限,投稿绘画和海报作品主题可以为建筑、风景、人物等等,鼓励充分发挥想象。绘画作品不限制材料,包括油画、水彩、水粉、彩铅、钢笔画等等。书法、篆刻作品鼓励投稿作者自撰书写内容,文白均可,诗、词、曲、赋、联、文等体裁不限,亦可书写与主题相关的伟人诗句和健康向上的古今诗文,字体不限。书写时应注意使用权威版本,保持内容的准确连贯和相对完整。

  3) 每项作品需附加作品说明,在报名表文档中相应处填写。作品说明中需阐明作品主旨、创作意图与灵感来源,书法、篆刻作品涉及非自创内容请标明内容出处及原作者,自创内容请标明“内容作者自创”。

  4) 后期将分为绘画海报组和书法篆刻组两组分别进行评选。优秀作品可获得相应活动奖励,并将于坪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书画展中展出。

  5) 作品尺寸要求:

  ① 绘画作品。尺寸为4k或8k,自备纸张,纸张材料不限。

  ② 海报作品。尺寸为56cm*91.2cm,分辨率300dpi,竖排版,提交电子版作品。

  ③书法作品。单页尺寸在365mm*520mm以内,自备纸张,纸张材料不限,请勿装裱。

  ④ 篆刻作品。4—12方,附边款不少于2方,制作成大小不超过365mm*520mm的印屏,并附释文。入参展后交原石一方。

  6)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此前未以任何形式发表,杜绝抄袭、雷同,不得侵犯第三方著作权;如有侵权将取消参选资格,并由作者承担一切后果与责任。

  7)来稿版权归活动主办方所有,活动主办方有权对征集作品公开发表、播出推送、展览展示等。

  报名方式及提交作品

  1) 所有作品均需线上提交,请下载并填写报名表(如下表),并于12月1日晚8点前将报名表与设计作品(海报作品提交导出文件,绘画、篆刻、书法作品提交照片或扫描文件)压缩打包发送到电子邮箱:120776444@qq.com,文件名为“作品形式(绘画/书法/篆刻/海报)+姓名+班级+学号+作品名称”,邮件主题与文件名相同。

  2) 绘画、书法、篆刻作品还需线下提交,请于12月1日下午5点前提交至红楼218,作品背面需标注“作品形式(绘画、书法、篆刻)+姓名+班级+学号+作品名称”。

2

3

  05、评审方案

  评审时间

  2021年12月2日—2021年12月4日

  评审方式

  书画展作品征集大赛总分100分,作品形式分为绘画、书法、篆刻和海报四类。作品要求内容要积极健康向上,主要从主题内容、表现水平、创新亮点、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结构化评分。每份作品都由评审老师根据评分细则匿名打分,最终分数取评审专家分数的算术平均值。具体评审内容如下:

  (1)绘画海报组评审内容:

  ① 主题内容(30分):紧扣主题,内涵丰富,寓意积极;

  ② 艺术表现(40分):色彩搭配合理,生动形象,具有艺术表现力;

  ③ 创新亮点(30分):内容新颖,有抓人眼球的特色精彩。

  (2)书法篆刻组评审内容:

  ① 主体内容(30分):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字体规范,清晰美观;

  ② 艺术表现(40分):总体风格鲜明,独树一帜,自然和谐;

  ③ 整体效果(30分):整体布局合理,行列整齐,风格统一。

  06、活动奖项设置与奖品

4

  一等奖(1人):Skg颈护仪k3 

5

  二等奖(2人):sanwa垂直鼠标

6

  三等奖(3人):蕉下起始全自动雨伞

7

  优秀奖(10人):白金哈利波特联名钢笔

8

  最终奖品数量将根据参与活动人数和作品质量进行适当调整

  参加活动可以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的重要考察材料。

   活动加分:所有按照规定要求的参赛人员均可加活动分1分;此外,一等奖获得者可额外获得1.5分获奖分,二等奖可额外获得1分获奖分,三等奖与优胜奖可额外获得0.5分获奖分。

  07、历史资料

  故地往事

  国立中山大学迁址

  1940年下半年,因抗战内迁至云南澄江办学不到一年半的中山大学,再次踏上了迁徙之旅。为了延续华南教育的火种,他们要回到岭南去,目的地就是崇山峻岭间的韶关坪石。

  师生们一路经滇、黔、桂、湘数省,至12月前陆续抵达。校本部、研究院、先修班等机构设在金鸡岭下的坪石老街上,其余各学院基本分布于方圆百里内的村庄中。

  院系分布

  中大的师范学院在武江边的管埠;文学院先在南边的清洞乡,后迁至老街旁的铁岭;沿江西去,过了老街,首先会到理学院所在地塘口村;接着是车田坝,即法学院在1941年秋季之后的办学地;相去数里,又有三星坪、新村这两个隔江相望的村庄,是工学院;再往武江上游数里,是法学院的初建地武阳司……还有较远的两处:农学院在湖南宜章的栗源堡,医学院则设于乐昌县城。

9

管埠村中大师范学院旧照 

10

塘口村朱氏宗祠(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课室旧址)

  任是如此院系支离,以茅椽蓬牖为校、瓦灶绳床为家,依然掩不住山村中的文脉绵延:全校七个学院及研究院、先修班,近500名教职员工、1700余名学生,就在抗战进入最艰苦相持阶段的1940年,汇聚粤北。

  他们共同支撑起的这所岭南高等学府,也成为日后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广东高等教育的根脉。

  坪石今昔 

  1、坪石老街

12

1940年中山大学校本部迁入坪石老街,照片右上角为校本部建筑(资料图片)

  坪石老街位于坪石镇以北约4 公里处,五岭南麓的武水河畔,从南至北约1.5 公里长。曾经,这里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古代街市商埠原貌,古色古香。鳞次栉比的古建筑依山傍水,各式古民居、商铺仍保留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清一色的二层木质结构,灰瓦、青砖、流线式护栏、方格子木窗、高墙翘檐等,铺设街道的红砂岩石板条经过岁月的洗礼已呈青色。抗战时期,广东省不少教育机构迁至坪石一带避战,老街又再度繁荣,历史上曾被称为“小广州”。1940 年,中山大学的校本部及研究生院就选址在今天的坪石老街。

13

14

昔日坪石老街

15

16 

2008年的坪石老街(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2、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

117

工学院本部课室旧址

18

位于三星坪的工学院本部的教室旧址

  中山大学工学院主要设址于三星坪和对岸的新村。机械工程系还设有机械工场,专供各系学生实习之用。中大迁至坪石后,办学条件艰苦,各学院建筑多由工学院的虞炳烈教授设计主持。虞教授因地制宜利用杉木板、杉树皮、竹竿等当地建材,用最低成本建造校舍。

  烽火连天的坪石岁月中,国立中山大学的工学院设地坪石镇上游三星坪及其对岸的新村,风景优美为各院之冠。院部在江岸边的庙中,机、电两系在三星坪上,土、建、化三系则在对江密林深处的新村。校长陈宗南兼任化工系主任。机、电两系主任为徐学澥、关东伯,土木系主任为崔龙光,建工系主任为虞炳烈。当时国立中山大学的校长许崇清正居住于此,现在还保留着他的故居遗址。

19

虞炳烈先生像 (资料图片)

  任职于此的化学家罗雄才和机械制图专家徐学澥都是1952 年华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的副主任。罗雄才后来担任华南工学院院长。抗战期间他为保存中大工学院以及抗战胜利后为国立中山大学复校工作均立下了汗马功劳。1947 年毕业于中大化工系的吴康民后来赴港,曾担任香港培侨中学校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左翼画家符罗飞1942 年受聘为建筑系美术教授,辗转于湘桂粤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宣传人民抗战。

20

符罗飞1942 年自画像

  建筑工程学系主任卫梓松教授在坪石被侵华日军围困,来不及突围,他坚持不受敌人利诱,最终自杀殉国。

21

卫梓松肖像

  坪石期间,在中大工学院任教的还包括法语讲师路毓华女士(虞炳烈教授的夫人)和后来任广东省水利水电厅副总工程师的余文照等。

  3、壮士不留亭

22

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学子们在“壮士不留亭”下的合影

23

壮士不留亭

  在三星坪新村与车田坝之间的古道上,一座红砂岩柱与条木搭建而成的古老茶亭默默地伫立于荒草之中。它名为“壮士不留亭”,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的学子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

  1938年广州沦陷,勷勤大学遭到裁撤,建筑工程学系在时任系主任胡德元先生带领下整体成建制并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并跟随国立中山大学西迁云南澄江,1940年又回迁粤北坪石办学。当时的中大工学院设在坪石西南的三星坪和新村。该院人数最多,居全国学院中人数最多的第二位。由于人数过多,遂实行分级负责制,各系设系办事处,综合处理各系行政及指导各生学术和生活上的活动。该院三面环水,同学们的课余活动,多为爬山、游泳和划船,广州荔枝湾初夏的景象,重现在粤北三星坪的河面上。

  中大化工系第十一届(1945年)毕业生陈世治曾经回忆起这段艰苦的生活。“中大工学院本部选址在三星坪。各系的宿舍及课室则在武江对岸的新村。住在新村的师生去坪石镇赴墟后,多在坪石镇渡过该地水流较慢的武江越几个山头回去新村,时间仅需约一小时。走到最后一个山头,可望见新村,山顶有小亭子可供休息。有人在亭子上桂了个横匾,上写着:‘新村在望、壮士不留’。这几个字至今仍在我脑中回旋。”图示珍贵旧照片就是当年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学子们在坪石“壮士不留亭”下的合影。

  目前古亭周围的古道、古亭柱子和台阶保存完好,木梁架为后人重新搭建。尽管檐下原本悬挂着的“新村在望,壮士不留”的牌匾早已不知所踪,但古朴的丹霞红石在青绿的苔薪下累累凿痕仍清晰可见,一如当年无数由此鱼贯而过的岭南师生身影。 

  4、亚南书社

24

亚南书社旧址 

25

亚南书舍现状

  5、广同会馆

26

广同会馆(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坪石旧址)

27

广同会馆现状

 

  主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

  承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党建工作室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建筑学院党建园地”,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